林 炯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近年來,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使得高校逐漸成為網絡輿情的焦點,這也從側面展示出高校相較于初高中等學校而言的獨特之處,即與社會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高校發展穩定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關乎著社會穩定。大學生身心發展雖逐漸成熟,但其思想價值體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仍然處于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且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這為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為此,在實踐過程中,需積極探索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新路徑,將大數據技術充分運用至輿情治理工作中,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特點,以助力大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黨的創新理論團結凝聚億萬網民,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行為日益規范,社會各界參與網絡文明建設更加踴躍,文明辦網、文明用網、文明上網蔚然成風,網絡文明對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意義和作用更加凸顯。[1]網絡輿情對網絡文明程度有著重要影響,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使得網絡輿論環境日趨復雜,這為導致諸多網絡輿論危機的出現,使得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十分必要。網絡輿情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反映,主要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人民借助網絡瀏覽中介性社會事件產生原因、過程等,并闡述自身觀點與看法,高校網絡輿情就是指大學生針對網絡熱門性社會事件的發生原因、發展過程、最終結果等表明自身態度,抒發自身觀點與看法。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在我國網民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其數量在我國網民總體數量中占比較大。隨著高校校園網絡逐漸完善,紛繁復雜的輿論信息逐漸進入高校校園網絡之中,并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為進一步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成效,需對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的本質進行充分認知,以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針對性與科學性。[2]
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相較于高校教育其他工作而言,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涉及內容較為廣泛,工作過程較為復雜?,F代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時,由于切實有效的監管機制,使得網絡環境中各項信息紛繁復雜。大學生相較于中小學生而言,其認知能力、辨別能力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其長期以來生活在學校之中,對外界社會環境了解較為片面,加之其價值觀等方面尚未成熟,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輿情不能夠準確辨別信息的準確性。在面對突發性網絡輿情時,大學生極易被自身情緒左右,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覺,且大學生屬于高聚集性群體,一旦出現熱度較高的網絡輿論則會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傳播開來,這使得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具有艱巨性。[3]
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主要特點是互聯網技術普及程度較高,基本上實現了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普及,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對互聯網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在網絡上發聲的概率較高?,F階段,互聯網紅利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流量密碼已成為不少人所探尋的焦點,部分人員在利益驅動下,無視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制作發表無下限的事件。這些低俗的事件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這為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帶來較大困難。大學生思想變化并不是突然之間的,而是有一個過程,其思想變化呈現出動態化特點,強化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能夠實現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動態掌握,便于及時對大學生進行正確思想引導,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是以社會網絡輿情為基礎,社會網絡輿情的變化是以市場驅動為主導,這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呈現出動態化的本質特征。[4]
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的側重點在于引導,即高校網絡輿情在治理過程中不能夠像社會網絡輿論治理一樣利用強硬手段對發表不當言論用戶進行封殺,也不能采取冷處理模式對不當言論觀點進行忽視。為此,高校在進行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時,需借助正面宣傳引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助力大學生逐步建立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及三觀,這體現出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的正面引導性這一本質特征。網絡環境中所呈現出的新鮮事物對大學生認知、行為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網絡輿情協同治理過程中,高??梢苑e極主動對網絡輿情加以引導,打破傳統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模式束縛,主動引導網絡輿情向正確方向傾斜,為大學生構建清新的高校校園網絡空間,促進高校穩定、健康發展。[5]
在大數據背景下,對高校網咯輿情協同治理機制進行深化完善,有利于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與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建設,強化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既能夠提升高校網絡輿情的風險防范意識,對網絡輿情發展、管理方向進行有效預見,增強“先進”思維,使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機制在風險防范方面的積極效用得以切實發揮,還能夠有效促進高校向現代化方向升級轉變,其治理能力與管理體系能夠與現代化進行有機融合,為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提供更為堅實強大的助力。[6]
現下,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交流、交鋒的主要陣地。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在極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對校園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解決校園網絡環境中的不良言論,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正確思想引導,幫助高校解決各類輿情難題,有效抵制西方國家對我國各大高校的意識形態滲透,牢牢捍衛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促進大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熱愛祖國、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的優秀人才。[7]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其思想意識是否正確關乎著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大數據背景下,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在極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對學生成長發展的正確引導,彌補高校思政教育漏洞,從互聯網層面實現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正確引導。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學會辨別網絡輿論環境中信息的真假,從根源上防止不良信息對大學生思想造成浸染,引導學生抒發正確的思想觀點,樹立正確思想價值體系,繼而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學任務的有效落實。
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加之黨和國家對高校網絡輿論環境協同治理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使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因素阻礙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實際成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廣大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工作的積極程度,但部分高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并未采取適宜、正確的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模式對校園網絡輿論環境進行有效治理,而是采取“管制”的形式強行約束學生網絡言論。這雖然能夠減少不良言論在校園網絡輿論環境中的出現幾率,但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與認知,“治標不治本”。大數據環境下,新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實效性與信息多元化的特征,為充分發揮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的積極效用,高校在治理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對網絡輿情治理模式進行創新完善,為學生營造更加優質的網絡環境。
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結構缺乏科學性是現階段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現存的主要問題,這一問題與網絡輿情治理結構的實際成效密切相關。從高校內部而言,在傳統模式中,高校信息宣傳發布相關工作主要由宣傳部門承擔,這是高校輿論宣傳的唯一路徑。目前,雖進入大數據時代,但部分高校領導層面仍對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持有原本態度,未對校園網絡輿論實際情況進行真實準確上報,推諉責任,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一股腦推給宣傳部門,導致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現實成效大大降低。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突出存在人防能力不足與技術防御力量薄弱這一問題。從人防這一方面來看,我國大部分高校對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重視程度較低,對其積極效用并未獲得充分認識,使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難以有效推進。從技術防御層面來看,現在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采取傳統人工手動方式進行網絡輿情監測,利用各大搜索引擎,通過關鍵詞搜索這一形式研究判斷網絡輿情整體走向,這導致數據信息抓取不夠精準,不利于后續引導工作順利開展。
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并不是一個部門的工作任務,大數據背景下,為實現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切實有效落實,高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以建設多元化的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實現校內外各部門的多元化協作、設備系統先進化的網絡輿情協同治理體系。其一,從校內層面來說,高校應當搭建包含學校黨委組織、宣傳部門及其他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部門和二級單位的網絡輿情收集、整理、上報、應對組織體系,建設集中統一的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對各部門、各領導職責進行明確,實施責任落實制度,將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相關責任進行細化,責任落實到部門乃至個人,以防止責任推諉現象出現。在重大輿情事件出現后,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應迅速作出反應,明確各部門具體工作內容,分工協作,統籌兼顧網絡輿情控制治理各項工作。高校領導層面也需迅速穩控整體局面,帶領各部門與相關單位強化秩序維護工作力度。校內輔導員等與學生聯系十分緊密的工作人員要及時做好分內工作,引導校內輿論向正向化方向發展。并借助先進信息技術手段與設備轉變傳統人工輿情監測方式,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輿情走向、發展情況等方面進行充分分析,及時發現、治理不良言論,增強治理工作時效性。其二,從校外層次方面而言,高校既要及時向教育部門等上級單位上報準確真實的校內網絡輿情動態,也要與媒體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及時向媒體通報反饋現階段校園網絡輿情發展實際動態,積極主動配合媒體監督,實現由高校主導校園網絡輿情走向,以促進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有序開展。[8]
在校園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高校需始終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相關要求,依照行政法規、法律條文等相關文件要求做好工作,始終秉持“依法處理、規制有據”這一工作原則。在輿情治理工作過程中,各大高校需注重發揮網絡輿情疏導的積極效用,切實發揮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在促進高校創新變革、校內監督等積極效用。高校可以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整合,注重發揮網絡育人的獨特育人價值,將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與提升大學生網絡主體素質進行有機整合,深化網絡輿情的正向教育與引導工作。高校思政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結合校園網絡輿情實際情況,并以此作為思政教育素材與資源,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主要任務,對學生開展正確、積極向上的網絡教育上,進而充分發揮網絡育人的獨特價值,使學生在網上沖浪過程中能夠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政治信仰。另外,在實踐過程中,高校還可以將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整合,在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不斷宣揚主旋律,將正能量貫穿至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始終,使學生在校園網絡環境中能夠對黨政方針進行充分理解,切實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獨特內涵。同時,高校還應注重提升學生網絡自律意識與防范意識。大學生是校園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的重要成員,高校在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時應注重提升大學生自身防范與自律意識,引導廣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信息時要先探尋事件的實際情況,做到“不知全貌不予評價”;在面對復雜的網絡輿情環境時,高校應切實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訴大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引導其明確意識形態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性,使其能夠積極主動抵制西方意識形態侵蝕。[9]
大數據時代為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模式的創新優化提供良好條件,為切實發揮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的積極效用,高校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輿情治理模式,打破傳統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模式束縛,進一步促進高校管理、發展向現代化方向轉變。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日常校園網絡輿情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化監管,實時監督校園網絡中不良言論、不正確觀點出現的情況,及時對思想觀點出現問題的學生予以線下針對性指導,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對學生思想價值體系、三觀建設發展進行引導,有效減少不良信息對學生成長發展的影響。[10]
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與校園穩定發展程度息息相關,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對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嚴格把控。高校在健全完善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機制時,需從學校發展實際情況、現實需求及網絡輿情環境現實狀況出發,并以此為依托對輿情治理機制進行健全完善,對輿情治理工作各環節、具體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明確,將治理機制整理文件發給各部門,要求各部門在開展輿情治理工作時要嚴格按照文件執行。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對信息公開機制進行優化完善,在校園網絡內及時有效上傳關鍵性信息,借助年度報告、學期報告等形式,對招生信息、財務狀況、學校發展規劃等信息進行及時披露,以防止輿論的出現。另外,在網絡輿情應對方面,高??梢灾贫W絡輿情監測、網絡輿情預警與疏導為一體的網絡輿情應對程序,建設開放性的輿情監測與應對管理機制。并對校園網絡輿情范圍進行科學合理制定。鼓勵廣大師生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督,及時上報校園網絡內部所存在的不良言論,引導廣大師生參與到網絡輿論治理工作之中,促進校園網絡輿情生態積極向上。
綜上所述,高校是為我國發展建設培育綜合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大數據背景下,強化網絡輿情協同治理工作已成為高校建設發展過程中所需關注的焦點問題。要促進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落到實處,全面提升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水平,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堅實、正確的思想引導,繼而切實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質量,為我國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