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力(貴州清雅律師事務所)
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一場技術革命。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困難與挑戰,要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讓法治為農村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
(一)信息權保護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應有之義。所謂信息權,是指主體在信息資源配置過程中,對信息進行獲取、保有、支配、控制、處分并獲取信息利益的權利①李載謙:《論信息權的法律保護》,《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8 年第1 期。。當前,對信息權性質的認識存在不同觀點。在信息蓬勃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技術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驅動著社會經濟不斷創新和發展,個人信息的數字化利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便利,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例如,對于個人信息的不當使用、泄露使權利人受到損害。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定了對于自然人個人信息的保護。可見,信息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應給予足夠重視。從主體看,應該包括農民、農村個體戶、農業合作社、村集體以及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涉農企業等權利主體。從內容看,信息權不是一種單純的權利,是包括對信息的獲知權、保有權、傳播自由權、使用、收益和處分等權利在內的一個科學、嚴謹的權利體系。例如,農民必須有權利獲取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其經濟收益的農業信息,政府應當為農村主體提供有效信息,并為其獲取信息提供政策保障。
(二) 農村社區發展權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不僅要保障農村主體的合法權益,還要保護農村社區發展權,才能有力有效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本文所說的農村社區發展權,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民群眾享有平等參與農村社區活動并且平等享受農村社區發展成果的權利。農村信息化建設,既豐富了農村主體權利保護的方式載體,也豐富了農村主體權益保障的實現路徑。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在持續優化農村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健全完善了基層民主制度和基層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豐富拓展了農村主體權利保護的渠道和路徑。因此,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化措施,促進農村信息資源有效利用,保障農民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合法權益。
(三) 農村信息化建設應凸顯社會公平正義理念。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和重要目標,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核心標準。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快速提升,農民權利保障意識日益增強,農民的法律訴求也越來越多元化。伴隨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提升,農民群眾在生產、分配環節的訴求也不斷增多,農村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通過資源優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打破當前農村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使農村利益分配充分保障弱勢群體平等參與、信息分享、利益共享等權利,通過進一步整合農村信息資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以法治保障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四)農村信息化建設亟待健全完善法治保障。當前,農村信息化涉及農村通信網絡建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生產數字化智慧化、農村基層治理與公共服務數字化、農村電商、網絡扶貧、網絡教育、網絡醫療、網絡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項目,不論是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管理,還是信息化服務質量的保障,以及信息化進程中的個人隱私權保護等,都需要完備的法治保障。同時,農村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應當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充分聽取農民群眾意見建議,進一步保障農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
(一)加強地方立法,用法規制度保障農村信息化建設?!顿F州省信息化條例》(以下簡稱《信息化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信息化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信息化工作領導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信息化發展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并鼓勵社會各界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推進本轄區內的信息化發展工作?!薄缎畔⒒瘲l例》專門對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作出特別規定,第二十七條明確“加強以農業和農村、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钡谌畻l規定“公共服務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準確、及時和全面地提供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信息服務,逐步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業務辦理、費用收繳、服務預訂等便民服務?!薄顿F州省信息基礎設施條例》(以下簡稱《信息基礎設施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視主管部門應當推動農村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提升廣播電視網絡鄉村通達率?!薄翱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優惠政策,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動農村信息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產品網絡銷售的物流設施、供應鏈設施和支撐保障設施,促進鄉村振興。”
(二)強化頂層設計,用評估推進大數據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貴州省實施“萬企融合”大行動,推進全省農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貴州省制定全國首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評估體系》,已成為地方標準,正在申報國家標準,每年組織超過15000 家企業開展融合評估。編制發布《數實相融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以貴州省“萬企融合”大行動為例》,出臺《數字化供應鏈業務管理指南》等地方標準。建設了基層治理主題庫,匯聚10 個省直單位2.8 億條基層填報數據。建立涉村(社區)報表審批和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在全省嚴控新增向基層采集數據事項。目前,“一張表”已在貴州長順、丹寨、黔西等縣區開展試點應用,將30 項省級可共享數據字段通過基層臺賬模塊向基層回流,幫助基層更好管理本地數據。
(三)打造試點示范,用實干促進農業產業更好發展。近年來,先后建成數字政府建設層面的“貴州政務云”,“一云統攬”在全國率先實現統攬省、市、縣三級所有政府部門信息系統和數據,為涉農數據資源共享提供有力支撐;“一網通辦”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的貴州政務服務網,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事項100%網上可辦,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政務服務事項;“一平臺服務”建成全省統一數據治理和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同一平臺辦公、審批、獲取數據,有力支撐農業農村領域行政管理。建立“統分結合”的政務信息化建設機制,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基礎建設、審計監督,進一步提高數字政府集約化建設水平。統籌建成鄉村振興云、獸藥安全信息化監管等一批鄉村振興相關政務信息系統,既避免重復建設,又實現數據打通。建成一批保障和改善民生典型應用。打造貴州政務服務網(電腦端)和“云上貴州多彩寶”(手機端)作為政務服務門戶,實現3000 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事項查詢辦理。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所有鄉鎮衛生院與省市縣公立醫院遠程聯網,通過遠程醫療讓農村地區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皵抵乔l”工程實施以來,種植養殖方面,貴州省31.8% 的農業企業應用農業物聯網采集數據,實現農業種植養殖標準化;農產品加工方面,貴州省21.3% 的農業企業實現全過程質量追溯,助力提升品牌價值;服務延伸方面,貴州省拓展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等新模式新業態,有力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研究制定全省數字產業“一圖三清單”,支持智慧農業、智慧物流、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
(四)主動對接服務需求,用優質法律服務助推農村信息化建設。2018 年,貴州省司法廳、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54 名執業律師組成的首個省級大數據律師服務團,為信息化建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2019 年1 月,貴州省司法廳編印《脫貧攻堅涉農系列合同示范文本》,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管理服務等相關合同進行規范,免費發放給村民使用,有助于減少信息化建設管理服務各方當事人有關合同履行中的爭議。同時,為規范權力運行,做到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牽頭建立了計算機、法律、審計等專業人士組成的信息化項目評審專家庫,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貴州省每年組織開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活動,促進農業企業與大數據企業供需對接。2018 年以來,服務10586 戶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創新財政資金扶持方式,實施“云使用券”助推“企業上云”,帶動農業企業云平臺應用率超過55%。
(一)農村信息化建設還缺乏完善的制度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 年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規定“到2020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到202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近幾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于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均有部署,但各地在跟進落實方面還存在差距,尤其是農村信息化中介機構服務的法律責任缺失。由于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體系,農村信息市場運行不夠有效規范,制約了農村信息的獲取、傳播和有效利用,農村信息相關知識產權糾紛屢見不鮮,導致農民群眾因信息不暢而利益受損。
(二)農村信息化管理服務還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當前,“重建輕管”問題普遍存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農村信息監管上的缺位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村信息包含國家關于農業農村的相關政策、農民生產生活信息、農業產品種植產出等,是一個廣義概念。近些年,國家陸續頒布實施了一些規范農業、農村信息的政策和規范性文件,但存在較為零散、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導致信息統計口徑不同、多頭統計不對稱、農村信息失準失真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層出不窮。另外,由于農村信息的不對稱,造成農民群眾掌握的政策制度不完整,導致產生矛盾糾紛,有的還會引發行政爭議,影響農村發展穩定。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投入還缺乏有力的宏觀調控。一方面政府對于建設資金投入的調控不足。例如,投資建設不平衡,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政府缺乏經濟支撐,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資金嚴重不足,信息化建設網絡沒有實現全覆蓋,建設進程緩慢。又如,盲目投資建設,一些地區不遵循自身實際情況,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盲目照抄照搬,忽略地區差異,導致購買的設備存在使用率較低或與環境不匹配等問題。另一方面缺乏體系化發展規劃。對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政策調控缺乏系統性、有效性,致使一些地區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監管監控不到位、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資源資金浪費等問題,影響了農村信息化建設質效。
(四) 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對農民信息權的保護存在缺位。農民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直接受益主體,囿于主客觀原因,對于農民信息權的保護還不夠到位,農民對信息的獲知權、保有權、傳播自由權、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等權利未完全落實。一是思想認識存在偏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基層政府及相關單位把農民群眾當作服務對象,無視其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沒有激發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其參與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農民群眾自身認識存在偏差,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沒有積極行使建議權。二是農民群眾對于信息化功能的認識不足。有的農民群眾不了解、不會使用及處理信息化產品,導致對于有價值信息的識別、獲取、把握受限,融入信息化建設的程度偏低。
(一)健全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化建設法律規范。第一,要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介的扶持力度。一方面,通過立法形式明確中介組織在市場中的法律地位,規范中介組織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行為。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投資機制,豐富投資主體,引入第三方資本推動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壯大農村信息產業。另一方面,加大監管力度,通過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探索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介組織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中介組織作用。第二,大力培育農村信息龍頭企業。要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加大農村經濟主體特別是涉農信息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示范帶動農村信息化產業發展。要加強政策指導,主動為農村信息企業在市場調查研究、客戶需求分析、信息共用共享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詢和幫助,幫助其提高信息服務的針對性、精準性。要引導市場細分。幫助農村信息企業選擇高技術、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及產品,助力農民和企業實現雙贏。第三,大力引進培養信息人才。一方面,要制定具體優惠政策,加大信息人才引進力度,引導先進技術人才走進基層、走進農村,積極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強對于農民群眾特別是本地信息人才的培訓培養,提升對于農村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
(二)完善制度,進一步優化農村信息化建設市場規范。第一,健全完善農村信息商品質量法律制度。有學者指出,真實性問題應只是農村信息商品質量檢測的一個環節、質量缺陷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其他如需要保密的農村信息提前披露、泄密等,農村信息商品侵犯他人經濟權利,擾亂市場秩序,傳達給受眾虛假、失衡等信息的原因,都應作為信息商品質量檢測的環節和標準,一旦某一項質檢項目檢測不達標,對他人權利造成損害的,理應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②魏永征:《新聞法新論》,中國海關出版社2012 年版,第31頁。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建議將農村信息產品質量的要求、標準、規定以及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寫入新制定修訂的法律法規。第二,構建農村信息商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断M者權益保護法》對經營者規定了強制說明信息的義務:“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對于如何強制信息經營者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這一法律義務,有必要通過完善法律條款作出系統性的明確規定,充分保障農村信息市場良好有序運行。第三,建立農村信息產品價格法律制度。一要完善基礎法規制度,為農村信息商品的有效流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確保農村信息產品價格有法可依。規范市場秩序,通過建立價格體系來優化農村信息市場,鼓勵農村信息產品市場正當競爭。要重視產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探索建立農村信息產品評價標準體系。二要健全優惠政策制度。建議建立信息產品的價格優惠政策及制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降低農村信息商品價格,增強農村信息商品競爭力。三要建立價格跟蹤制度。要加強市場跟蹤管理,實時了解掌握農村信息產品價格波動,及時進行調控調整,通過有效控制信息產品采集價格、確定不同流通環節價格來保障農村主體利益,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提升農村信息化建設監管水平。第一,健全制度體系,以立法手段為農村信息化建設監管創造良好法治環境。建議通過立法保障農村信息發布、交易的公開度、透明度,各地區研究制定配套法規制度,對涉農信息行業服務規則、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等進行明確,并加強對于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處罰,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安全性。第二,強化監管措施,完善對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監督。宣傳部門應嚴格涉農信息的審查把關,加強對于涉農信息的監督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對于農業產品、農業資源等涉農信息、廣告發布環節的監管,堅決杜絕虛假涉農信息的傳播與發布,防止損害農村主體合法權益;政府及有關部門應依法加大對于虛假涉農廣告懲治力度,嚴格追究虛假涉農信息發布者的法律責任。第三,發揮政府職能,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創造良好信息服務環境。首先,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規范有序開展,建議地方政府專門制定系統全面、可操作性強的農村信息化建設規劃,并配套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本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范圍、目標任務、建設標準、管理措施等。同時,成立或明確農村信息化建設全過程監管專門機構,保證本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各項任務順利開展、高質量完成。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協調作用。農村信息化建設范圍廣、門類多、內容雜,需要全社會用力、各行業聯動、多部門協同,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協調,整合各類資源、統籌各方力量,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