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威 中國鐵工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有抱負、有才干,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才會光明。隨著Z 世代群體在國有企業員工總數中的占比逐漸增大,群體特征、個性特點、個體訴求、動機偏好等的嬗變,給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于青年人才的選用育留,特別是青年人才在“硬件”條件越來越優異的情況下,“軟件”層面的精神素養如何穩健提升,實現青年人才的全面發展,是國有企業人才管理面臨的新課題,需要在組織管理實踐中進一步革新觀念、更新策略、明晰路徑。
國有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功能,發揮好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更需要青年先鋒挺膺擔當。同時,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就必須培養一大批技能本領與精神素養相得益彰的青年人才。
綜合國力的此消彼長,加快了世界格局的深度調整。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當代中國青年也更加自信、昂揚,能夠“平視”世界,而要在世界青年舞臺上勇立潮頭,則需持續提升綜合素養。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青年一代的競爭實力和精神素養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關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調整分化。精神素養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各領域高素質青年人才競相涌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韌性才能更加強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具備更為有力的人才支撐,中華民族才能永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效的人才戰略是實現組織戰略的關鍵。實施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管理是重中之重。組織績效、個人績效的提升有賴于勞動生產率的改進,勞動力素質直接決定著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為留住青年人才、用好青年人才,則須在組織戰略制定過程中對企業文化的凝聚力、使命愿景的感召力、組織價值觀念的接受度進行充分的前瞻性思考、批判性改進,過程中針對青年人才的素養提升,是推動該群體心理上認同組織文化、行動上契合組織戰略的有效手段。青年人才精神素養的持續提升,能夠助推個人實現愿望的增強,精神素養同技能本領雙輪驅動,起到“1+1>2”的效果,帶動個體績效的提升,激發組織整體人才效能,盤活人才紅利。推動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也是組織踐行實現長遠穩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人才梯隊建設既要有物理結構的有形搭建,也要有精神結構的無形搭建。
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已經啟動,強調要用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兩個途徑”,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國有企業要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功能,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必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青年科技隊伍的愛黨愛國情懷和挺膺擔當精神。素養提升是青年群體堅定信念、提振干勁、鼓舞士氣的“精神之鈣”。國資委在中央企業范圍內開展的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程,就是為了增強廣大青年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圍繞“同先輩比,我們身上少了什么”“同先輩比,我們身上多了什么”“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期望和時代與企業發展要求比,我們還需要充實、提高什么”三個問題,組織團員青年開展集中學習、接受傳統教育、對標討論反思、立足崗位建功。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在培訓與開發板塊,側重于對員工概念技能、人際技能、技術技能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培養提升,具有較強的工具性、目的性,但對精神素養層面的開發培養則不夠經常、不夠深入,培訓效果往往不及預期。這也是部分國有企業,尤其是建筑類央企青年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即員工開發偏重于“技能”,而輕于“精神”,偏重于“工具理性”,而輕于“人文素養”。組織無法向個體全面、充分“賦能”,過分側重經營生產等實體目標,而忽視了組織個體特別是青年員工的精神狀態和情感訴求,導致組織向心力、凝聚力不夠,抗風險、抗擊打能力不強[1]。較多國有企業實踐案例表明,提升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是增進員工開發實效,增強組織黏性、組織韌性的重要途徑。
國有企業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需要注重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清晰的實踐導向、策略導向。具體而言,就是要具備切實可行、行之有效、效果突出的具體策略和工作原則。
國有企業開展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青年工作的領導,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深刻理解“兩個確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筑牢廣大團員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將青年員工凝聚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下。各級黨組織要專題研究部署,將該項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長期性工程抓牢抓實抓細,注重工作實效,避免大而化之、隔靴搔癢、蜻蜓點水式的做法,要堅持緊扣主題主線,聚焦主要問題,有序有力推進,以實際行動將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作轉化為實際成效。
客觀地講,少數青年存在艱苦奮斗精神弱化等情況,甚至在個別青年身上出現了“躺平”“內卷”“佛系”“擺爛”等問題。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看待這個問題,應該穿透這一社會現象,看清其本質與成因,不能只是簡單地反對和抵御。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口結構的加速變化,不同群體環境差異化增大,青年群體個體意識深度覺醒,帶來群體特征的較大變化[2]。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大家所熟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當前面臨著再闡釋的空間,即: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的五個需求層次,一般認為是金字塔狀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需求遞進,或者低級需要至少被部分滿足才能過渡到高級需要。而當今青年群體的需要可能在幾個維度同時出現,或者低級需要不必完全滿足甚至沒有滿足,也會出現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從傳播學角度來看,青年群體在面對生活困境及工作競爭壓力等情況時有時會無能為力,陷入消極、迷茫的情緒“漩渦”,導致個別青年使用文字、圖片、影像等符號形式對自身麻木、頹廢生活方式進行自嘲[3]。無論怎么看,當代中國青年群體積極向上的是主流,真正“躺平”的是極少數。對于上述不良現象,應該發掘出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對癥下藥。
國有企業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畢其功于一役”,應制訂總體工作方案,分時分類推進,把不同階段的工作做扎實,同時也要注重不同環節之間的銜接性、連貫性。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應當借鑒高校、民營企業以及國外組織等的工作經驗,發揚成績,克服不足,把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作在新時期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要注重與生產經營工作、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和順暢融入。同時也要考慮到該項工作在本單位的連續性,力爭形成一種工作機制和學習風氣,讓青年人才在精神文明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組織的關懷關愛和引領服務作用。
國有企業開展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出推進青年精神素養提升的“牛鼻子”,按照整體工作部署,分步驟、有節奏、有重點地開展工作。在下好“本手”棋的基礎上,也要有一些“妙手”棋,把該項工作抓出本單位的特色來,形成自身的工作亮點,做好內外宣傳,講好企業故事,帶動企業品牌美譽度的提升。同時,要從人才管理的角度,對重點群體,特別是新入職重點高校畢業生、青年科技人才等群體,分類施策,開展好相應工作。
實事都是具體的,要干好實事必須抓具體。開展好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崗位建功實踐,激勵廣大青年爭當“五個模范”。國有企業要營造濃厚氛圍,培養選樹一批做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先鋒和信念堅定、銳意創新、艱苦奮斗、崇德向善的青年楷模,傳播青年聲音,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4]。通過這些具體的工作行動,帶動青年整體精神文明素養的提升,引導青年人才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投身于企業發展奮斗征程中來,進而帶動單位總績效產出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一直以來,問題導向被強調較多,而策略導向被強調得較少。發現問題和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很重要,特別是要系統深入掌握企業青年思想動態,找準他們關心關切的主要問題,找準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但同時,也要善于運用策略思維、策略導向,思索找到問題后,怎樣去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有沒有“上中下”三策,有沒有“ABC”選項,這考驗組織解決問題、提出對策的能力。問題發現了但懸而未決,對于推動工作起不到實際效用。特別是對青年輿論場上的聲音、走向,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把握住企業廣大青年的脈搏和溫度,因時應勢開展好相應工作,以解決力和方案力的持續提升,推動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確定了工作策略之后,就要有貼合實際的工作方法和實施路徑。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在推進過程中要做到頂層設計與具體措施相結合、上下貫通與左右協同相結合、局部謀劃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將青年人才素養提升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工程來抓,久久為功抓落實。
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國有企業要切實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全面納入組織戰略制定、執行全過程。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在組織戰略上要服務國家戰略,將人才戰略層面的考慮做得更加系統更加前瞻,培育國家需要、本領過硬、素養扎實的青年人才。
在人力資源規劃層面,要將員工開發做全盤統籌,改變傳統的以技能培訓為重的做法,將技能培養與素養提升協同并舉[5]。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推進:維度一,提素養。按照制定出的工作方案安排提升國有企業青年的政治理論素養、精神文明素養、生態文明素養等。維度二,長才干。在學習和實踐中磨煉本領、增長才干,激發創新活力。維度三,強效能。以素養提升、本領增強帶動績效產出水平提升,以及企業品牌社會效能遞升,最終實現企業總體創效創譽能力的攀升。過程中要避免出現員工開發計劃落后于形勢、跟不上青年人才素養的情況,做到因時因勢更新,緊跟時代步伐,緊跟國家需要。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用好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青年凝聚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之下。國有企業要對廣大團員青年特別是青年人才加強理想信念情懷教育,引導青年人才在思想上得到深刻淬煉,引領青年人才在精神上得到深刻升華,引領青年人才在作風上得到有力錘煉,引領青年人才在工作上持續強力推進。針對共青團員和青年黨員群體,人力資源系統要與共青團系統緊密結合,發揮各自不同優勢,將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做到入腦入心、知行合一。
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是使企業所有員工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發展機會,并利用他們所有與工作相關的技能,從而使工作達到更高效率。國有企業可根據實際將終身學習理念作為先天基因內嵌入組織發展裂變進程,采取因人施教、因勢利導、分類培訓等方式,打造學習型組織,全面激活人力資源管理體系[6]。Z 世代青年群體對工作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在注重辦公場所等有形物質環境的同時,更為關注組織文化所能激勵個人成長的無形軟環境,打造學習型組織有助于企業和員工共同成長,最終相互砥礪、相互成就,實現組織發展目標。
國有企業選人用人導向關系著企業風氣,在貫徹好國有企業“二十字方針”的基礎上,對年輕干部的選用育留要突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對青年人才要選得準、用得當、育得優、留得住,把青年人才精神素養提升通過選人用人環節體現出來,通過育人留人環節樹立鮮明的新風正氣。要把精神素養提升貫穿到青年人才職業生涯全過程全周期,根據崗位變化、角色變化、流程變化、組織變化等動態調整精神素養提升的內容,與組織變革相適應、相匹配。精神素養提升是一個時代課題,推進該項工作要具備系統觀念,以聯系的、發展的眼光謀劃推進,注重工作的迭代更新,將其內容根據國家戰略需要、組織戰略需要而不斷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