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亞洲新聞電視臺2月5日文章,原題:為什么富人和名人比你認為的更容易上當受騙當人們得知有人被騙子騙走金錢時的經典反應是“他為何如此容易上當受騙”。騙子往往會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來愚弄他們。不只是普通人,有關巨額騙局的新聞也層出不窮。例如,加密貨幣交易平臺FIX的創始人班克曼-弗里德吸引了眾多一線投資者和名人,然而他的帝國于去年月崩潰,他正在等待多項欺詐指控的審判。
人們對欺詐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是他們天真且年紀較大。然而,欺詐受害者的數據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遠比人們的亥恢印象更微妙。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也容易上當受騙。騙子通常針對特定人群制定特定計劃,而富人和名人也是他們的目標。
研究發現,過度自信是富人和名人容易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在某領域(如軍事)頗有成就的人,可能會高估他們自己在其他領域(如醫學)的能力。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何伯尼?麥道夫(美國已故金融詐騙犯——編者注)能欺騙那些不是金融專家的高學歷人士。
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對自己識破騙局的能力充滿信心。在一系列實士士驗中,我們調查人們為何接觸那些明顯是騙局的材料。一些人可能察覺到這是騙局,但他們仍會聯系騙子進行確認。典型的騙局會首先讓受害者暴露在騙子的推銷中,喚起受害者心中的恐慌等強烈情緒。然后,騙子使用說月艮策略,如承諾、權威、“社會證明”等吸引詐騙目標。“社會證明”是心理學家羅伯特·恰爾迪尼創造的術語,用于解釋消費者如何根據他人行為調整自身行為。
名人的“社會證明”效力可能特別強大。他們可能不完全了解這種手段,但仍對產品或服務的有效性深信不疑。專蒙和富人可能自認為,知識或財富賦予他們的權威成為保護他們不會上當的盾牌。但研究表明,那些已習慣于投資和冒險的人更可能接觸非法投資機會,他們也對這些機會持更開放態度。從騙子的邏輯角度來看,欺騙少數富人或組織比欺騙許多窮人容易得多。財富管鋰服務公司的報告發現,凈資產超過300萬英鎊的人成為騙局受害者的可能性約是凈資產介于25萬英鎊至50萬英鎊之間的人的兩倍。
當某人的聲譽處于危險時,他們可能更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受害者。他們擔心自己會受到羞辱,因此不愿報案或尋求幫助。然而,他們的羞愧感只會讓騙局繼續下去并欺騙更多受害者。▲(作者史黛西?伍德,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