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珍,賀 靖,魏 芳,楊偉健
(1.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 石家莊 050061; 2.廣西大學農學院 南寧 530000; 3.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石家莊 051132; 4.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鄲分行 河北邯鄲 056002)
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為普遍的茄果類蔬菜作物之一,因其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食用保健及輔助治療功效,素有“菜中之果”“平民水果之王”之稱。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番茄生產國。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番茄種植面積達到了111.15 萬hm2,產量達到了6 486.58 萬t,分別約占世界比重的22.00%和34.72%。近年來,隨著國內番茄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在世界番茄貿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世界番茄市場的影響力也日益提高,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優勢農產品之一,位居蔬菜單項產品出口第二位[1]。可以預見,隨著國際經貿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球番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長,我國番茄貿易出口也將會面臨更大的機遇。因此,筆者通過對我國番茄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國際競爭力水平進行全面、深入地評價與分析,以期為促進我國番茄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番茄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必要的決策參考。
我國既是世界番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番茄種子市場,種子市場規模超過15 億元[2]。雖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番茄育種水平仍然處于“跟跑”階段,但隨著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治理體系的逐漸完善,“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對種質資源系統收集與鑒定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大,使得我國番茄育種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與國外之間的差距水平也在逐步縮小[3]。一方面,我國登記選育番茄新品種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復合抗病性和品質質量方面也顯著提高。2020 年,我國登記番茄品種數為763 個,比2019 年增加了66.23%(表1)。上海菲圖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瑞星5 號、西安市蔬菜所選育的毛粉802、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益豐、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選育的新星101 等番茄系列新品種,在抗病性、廣適性、商品性和高產性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種植效果,其品種推廣面積均基本保持在6667 hm2以上[4];另一方面,以企業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主體在我國番茄商業化育種體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越發突出[5]。2020年,來自企業的番茄登記品種數為620 個,比2019年增加了55.00%,約占當年番茄登記品種總數的81.26%。其中,來自國內企業的番茄登記品種數為579 個,比2019 年增加了53.17%,約占當年番茄登記品種總數的75.88%。

表1 2019—2020 年我國番茄登記的品種
第一,從番茄整體生產情況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番茄生產各項指標總體呈現出逐年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表2)。2020 年我國番茄種植面積為111.15 萬hm2,總產量為6 486.58 萬t,1 hm2產量為58 359.85 kg,比2016 年分別增長了6.18%、12.94%和6.37%。第二,從番茄生產空間布局情況來看,隨著品種選育、栽培種植、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領域先進技術的發展進步,共同推動了我國番茄生產布局的不斷優化完善。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長江流域早春生產區、北部高緯度夏秋生產區、西南冬季生產區、西北黃土高原生產區、華南露地生產區和黃淮海及環渤海設施生產區等為代表的六大番茄優勢產區,有效保障了我國番茄實現周年均衡化供應。其中,北方番茄種植以保護地為主,南方以露地為主,但隨著對商品性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南方保護地種植規模也呈現出逐步增長的發展趨勢。北方以口感沙綿、顏色粉靚的粉果為主,南方以質感堅硬、顏色鮮紅的紅果為主,總體呈現出“北粉南紅”的種植特點。第三,從番茄生產經濟效益情況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番茄生產經濟效益總體呈現出逐年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表3)。2020 年,我國露地番茄每667 m2產值為11 227.48 元、凈利潤為5 710.16 元,比2016 年分別增長了64.11%和114.84%。設施番茄的經濟效益水平要遠高于露地番茄,基本維持在1.5~2.0 倍的效益水平。2020 年,我國設施番茄每667 m2產值為18 317.13 元、凈利潤為8 828.29 元,比2016 年分別增長了35.73%和66.35%。

表2 2016—2020 年我國番茄的面積和產量

表3 2016—2020 年我國番茄的生產效益
作為三大世界性貿易蔬菜之一[6],“十三五”期間我國在世界番茄市場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世界番茄貿易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表4)。第一,從國際貿易流向來看,我國番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貿易順差特征。2020 年,我國番茄進口額僅為2 294.00 萬美元,而出口額則是達到了27 445.80 萬美元,約是進口額的12 倍。第二,從出口貿易規模來看,近年來我國番茄出口貿易總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2020 年,我國番茄出口量為23.81 萬t,番茄出口額為27 445.80 萬美元,比2016 年分別增加了15.40%和61.01%,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也分別由2016 年的2.48%和1.98%提高到了2020 年的3.06%和2.78%。第三,從出口貿易對象來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越南、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內地合計向中國香港、越南、俄羅斯的番茄出口量為22.81 萬t、出口額為27 013.72 萬美元,分別占我國番茄出口總量的95.79%和98.43%。其中,僅向中國香港的出口量就達到了13.35 萬t、出口額達到了17 941.09 萬美元,分別占我國番茄出口總量56.09%和出口額的65.37%。

表4 2016—2020 年我國番茄的國際貿易
進出口數據評價法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關于這類方法的指標和實證研究相對較多。王志丹等[7]、周林毅等[8]、石鑫巖[9]、張哲晰等[10]、祝捍敏[11]等學者先后通過采用進出口數據評價法,有針對性地選取了相對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出口價格比等不同評價指標對不同地域范疇內不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數據可得性、評價科學性和結果可比性原則,通過利用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采用進出口數據評價法,選取了巴西、中國、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土耳其、美國等目前世界番茄產量排名靠前的7個參照國家(由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 中印度、埃及、伊朗等3 個番茄主產國的部分番茄貿易指標數據缺失,因此在選取排名靠前的番茄主產國時未包含這3 個國家)的2016—2020 年番茄進出口貿易數據,選取了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價格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等3 項評價指標,分別從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出口貿易質量以及生產效率競爭優勢等3 個方面對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與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一個國(地區)某種產品的出口貿易額占世界同類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一般用來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某種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地位的變化。國際市場占有率越高說明該國(地區)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越強。從計算結果(表5)來看:“十三五”期間,雖然我國番茄國際市場占有率整體呈現出穩步遞增的發展態勢,由2016 年的1.98%逐步增加到2020 年的2.78%,但與作為世界最大的番茄生產國的國際地位不同的是,我國的番茄國際市場占有率卻相對較低,特別是與墨西哥、西班牙等番茄主產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20 年,我國番茄產量為6 486.58 萬t,分別是墨西哥、西班牙番茄產量的15.68 倍、15.04 倍,而其國際市場占有率卻僅為2.78%,分別約是墨西哥、西班牙番茄國際市場占有率的1/9 和1/4。

表5 2016—2020 年世界主要番茄生產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
出口價格指數是一個國家(地區)某種產品出口單價與世界該種產品出口單價的比值,一般用來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某種產品出口貿易質量的高低。出口價格指數越高說明該國(地區)該產品出口貿易質量越高。從計算結果(表6)來看:“十三五”期間,雖然我國番茄出口價格指數呈現出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由2016 年的0.80 逐步增加到2020 年的0.91,但是我國的番茄出口質量卻整體相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3 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品種差距明顯。目前我國番茄育種所利用的優質基因大部分是來自于國外品種的分離,特別是在中高端種子市場,在抗病性、穩定性、商品性等方面與國外品種相比總體質量還相對偏低,進而直接導致國內往往只能通過低價拼搶低端市場[12]。二是生產水平有限。目前我國番茄生產整體還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在精準化水肥調控以及應對低溫冷害、高溫干旱等方面,與國外高效集約化生產還存在較大差距。三是階段性供過于求。雖然我國早已實現了番茄周年均衡化供應,但夏季依然屬于傳統的番茄集中上市期,加之由于近年來市場行情較好,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造成了階段性產能過剩,從而導致番茄市場價格走低。

表6 2016—2020 年世界主要番茄生產國的出口價格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一個國家(地區)某種產品凈出口貿易額與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率,一般用來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所生產的某種產品相對于世界上供應該種產品的其他國家的優劣勢程度,其值介于-1 和+1 之間。從計算結果(表7)來看:除個別年份外,巴西、中國、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土耳其的番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為正值,說明其處于生產效率競爭優勢。其中,墨西哥和土耳其的番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1 或非常接近于1,說明這2 個國家的番茄出口競爭優勢非常顯著。而美國的番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值,說明其處于生產效率競爭劣勢。由于我國番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貿易順差特征,加之近年來我國番茄產業整體發展迅速、出口規模持續擴大,這就使得我國的番茄貿易競爭力指數要明顯高于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國家,但是即便如此,與墨西哥、土耳其等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表7 2016—2020 年世界主要番茄生產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
(1)從番茄育種、種植生產、國際貿易等3 個方面出發,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番茄產業整體發展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一是育種水平不斷提高。雖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番茄育種依然處于“跟跑”階段,但隨著我國番茄育種水平的不斷提升,與國外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通過品種登記的番茄品種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復合抗病性和品種質量方面也有顯著提高,其中種子企業在番茄商業化育種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越發突出。二是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生產經濟效益的逐年穩步增長直接驅動了番茄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十三五”期間我國番茄種植規模、總產量以及單產水平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穩步增加發展態勢,而且隨著番茄生產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完善,目前已經實現了周年均衡化供應。三是出口貿易穩步增長。我國的番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貿易順差特征,“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了番茄出口量和出口額“雙增長”,出口貿易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越南、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
(2)通過采用進出口數據評價法,選取了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價格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等3個評價指標,從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出口貿易質量以及生產效率競爭優勢等3 個方面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與作為世界最大的番茄生產國的國際地位不同的是,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整體相對較弱。雖然近年來隨著我國番茄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番茄出口競爭力、出口貿易質量、生產效率競爭優勢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態勢,但由于在優良品種選育、種植生產模式、信息監測預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使得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要明顯低于墨西哥、西班牙等其他番茄主產國。
一是加強良種選育創新研究,為提升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提供強大核心驅動力。要以國家種業實驗室為依托,加快建設智慧育種大數據研究中心、種業研究開發中心、高標準育種智能溫室等基礎性現代化高技術創新育種平臺,逐步建立規模化、系統化、高效化的育種技術體系,努力實現番茄育種目標專業化、育種資源準確化、育種技術現代化、育種程序標準化[13]。重點加強番茄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藏、評估與利用,通過引進、分離、創制等方式,不斷積累優質的種質資源和寶貴的育種材料。在育種方向上,要著力培育一批在抗逆性、抗病性、耐貯運、高產性、食味性、商品性、功能性以及適應輕簡化栽培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技術進步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品種。在育種技術上,要加快智慧育種技術、分子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番茄現代育種效率。
二是實施標準化高效種植模式,為提升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提供高質量發展基礎。要以提升番茄品質為目標,秉承“科技引領、綠色果蔬”的發展理念,遵循“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管控原則,嚴格按照綠色蔬菜栽培要求進行標準化高效種植[14]。在精準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方面,要將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綠色防控、測土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相互融合,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建立從定植到流通“向前可追溯、向后可召回”的番茄安全生產體系[15]。在農業機械化生產方面,要加快建設商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番茄生產基地,積極研發復合型、高性能和智能化的現代農機裝備,通過集約化育苗、移栽機作業、機械化采收分級包裝等方式實現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高效輕簡化栽培,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16]。
三是建立國內外市場監測預警體系,為提升我國番茄國際競爭力提供優質信息服務。相較于傳統大宗農產品市場,番茄生產具有生產周期短、品種繁多、茬口銜接多、受氣候影響大等特點,市場規模往往難以統計。可以通過從番茄種業市場數據入手,根據相關種業信息計算預期生產面積和市場供應量并通過數字化渠道及時對外發布信息,實現對番茄市場行情進行有效動態監測和預測預警,從而科學引導番茄種植戶合理安排生產,避免造成產能過剩、扎堆上市[17]。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相關機構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專業化的國際信息服務平臺和機構,對番茄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市場需求偏好以及進口國準入政策等進行持續、及時地跟蹤與分析,從而有效降低番茄出口風險、提高出口貿易質量、避免行業無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