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蘭
(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壽光 262700)
民族要復興,則鄉村必然要振興。早在21 世紀初,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便提出要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并將其寫入“十一五”規劃中,隨后連續十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新農村建設問題,反映出國家推進新農村發展的決心。該項建設舉措有效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也在改善鄉村綜合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追求農村新環境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繼承,導致當前新農村建設現狀體現出“千村一面”的情況,一些鄉土特色文化逐漸流失。農村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棲息地,科學構建其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具有必要性。而如今國家處于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基于新農村建設框架建立完善的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理論體系,便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論題。筆者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研究——以關中地區為例》一書,探討新農村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的耦合互動關系,并結合新農村建設現狀探討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路徑。
由錢海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研究——以關中地區為例》一書,是一部圍繞傳統文化傳承與新農村建設展開實證研究的專著,全書共6 個章節。第一章主要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與價值訴求進行概括梳理;第二章將視角拉到中國農村與農民現狀,指出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民自身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第三章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思想為出發點,探討“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第四章則以中華孝文化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價值體現;第五章分別論述了宗族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作用與負面影響,并具體探討如何削減宗族文化的負面影響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第六章以民間信仰為研究對象,探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民間信仰發揮出的價值與作用,并具體探討如何激發民間信仰以推進新農村建設。從整體上看,該書兼顧理論闡述與實證案例分析,科學構建了傳統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
書中,作者分別以“人本”思想、孝文化、宗族文化和民間信仰為研究對象,指出其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并強調在規劃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要綜合考量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發揮出農村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參考書中對上述傳統文化積極價值的分析,可總結得出新農村建設中傳承傳統文化具有3 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是導向意義。即有利于引導新農村建設工作。作者在書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許多思想內涵對新農村建設工作具有啟發和引導作用。以傳統文化中的“以人文本”思想為例:首先,人本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工作要保民愛民,實行仁政,始終以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便利為主導,積極通過各項民生政策來保障農村居民的利益。其次,人本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要體察民情,制民之產,也就是要重視農村居民的日常工作與生產問題,及時引導鄉村產業發展,注重滿足農民的實際經濟利益。最后,人本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要禮刑兼備,重視法制建設工作,通過法治促進當地居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通過該案例可以發現,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科學傳承和應用傳統文化內容,有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化,同時此舉也有助于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即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與現代化發展工作聯系起來,實現有意識的傳承。
二是凝聚意義。新農村建設不能只靠政府部門來展開工作,新農村的生命力根本在于農村居民,只有激發當地居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才能有效推進各項建設工作。基于此需求,作者認為傳統文化具有凝集當地群眾力量的作用。原本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居民和當地基層政府對地域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降低,包括宗族文化、孝文化等內容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激發當地居民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可以借助當地的宗族文化、孝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文化吸引力,讓更多農村居民主動參與到新農村建設過程中。
三是發展意義。在對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探討時,作者提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一定的“跛腳”情況,即農村精神文明發展未能跟上農村產業發展的腳步。雖然現代社會的新精神風貌有所體現,但忽視了傳統民風民俗的保護與傳承,農村原有的精神文化樣貌有所缺失,這實際上并不利于特色文化的發展,為此作者認為新農村建設應重視農村文化衰落問題,繼承與發展農村特有文化。順承上述觀點,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審視,可以發現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則是有助于促進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使鄉村特色文化生態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新農村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存在著互相促進和相互建構的耦合關系,基于新農村建設框架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具有充分可行性。結合書中案例可以發現,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既存在諸多機遇,又面臨著一定挑戰。
在機遇方面,新農村建設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要素保障。新農村建設包括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多個方面,新農村可以為鄉村傳統文化傳承提供良好的場域。部分農村地區受到經濟條件約束,發展腳步難以跟上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當地政府部門考慮更多的是促進當代經濟產業發展,無暇顧及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而新農村建設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產業發展,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在提高當地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可以為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提供一定資金支撐,尤其在文旅產業、休閑農業等新型產業的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產業經濟鏈也會助推各項傳統文化的發展。除了經濟方面的機遇外,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地區也開始注重對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并通過制定專項保護制度和組建特定部門來重組農村文化生態,尤其在《文化部關于加強村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指導下,以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為目標的人才引進和技術引進越來越頻繁,這無疑為新農村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的互融提供了各類要素支撐。
在挑戰方面,作者在分析部分典型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現狀之后,指出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施傳統文化傳承工作還存在一定困境。一方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消費行為發生了一定變化,農村居民對當地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有所降低,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也逐漸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逐漸失去群眾支撐;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重保護、輕利用”的情況,即重視對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但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與發展,削弱了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此舉雖然會減緩傳統文化消亡的腳步,卻難以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展與流傳。
面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需求,作者以關中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為研究對象,指出傳統文化的導向和傳承路徑,并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議,具體可以總結為“保護”“繼承”“應用”三條路徑。
在“保護”層面,要謀求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系統性保護,構建新農村建設的傳統文化保護格局。首先,全面梳理當地傳統文化,明確保護對象。在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推進過程中,雖然一些村俗傳統文化逐漸沒落甚至消失,但仍有許多傳統文化依舊活躍在農村土地上。因此,當地政府需安排專業人士構建價值評價體系,從文化影響價值、文化傳播價值、文化代表價值以及文化應用價值等方面出發確定需要保護的傳統文化,制定傳統文化保護名錄,方便后續文化傳承工作。其次,針對不同文化類型,當地文化部門也需要采取不同的保護策略,例如針對瀕臨消失的地方村俗,相關單位需要采取“搶救性”保護策略,盡快對相關文化內容進行建檔入庫,記錄好這類文化的視聽表現;對于村中的傳統建筑等物質文化,相關單位則可以采取“規避性”保護策略,即通過規劃保護區的方式來保護這類物質文化。
在“繼承”層面,要打造“新農村+傳統文化”建設工程,培育傳統文化繼承人才,為鄉村地域文化的傳承注入新鮮活力。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資源,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部門除了要為農村經濟、政治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工作提供人才支撐之外,同樣需要重視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人才要素。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鼓勵農村當地居民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通過各項激勵政策在村落中營造良好的文化繼承氛圍,可以借助露天電影、文化展板、宣傳畫冊等渠道傳遞傳統文化,激發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自覺意識,并引導其參與到當地的傳統文化傳承項目之中。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需要成立鄉村地域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專項機構,通過返鄉招聘模式來選拔青年人才,推動高等教育人才以技術回鄉、智力反哺等方式投入到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工作中,使青年人才成為家鄉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在“應用”層面,夯實傳統文化傳承與新農村建設的聯系,采取“活態”傳承的方式推進新農村建設。書中明確指出,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的目的在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性與科學性,要發揮出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基于此觀點可知,地方政府應意識到單純地保護傳統文化具有片面性,只有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與新農村建設聯系起來,才能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具體措施有,地方政府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風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將傳統文化作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資源,從而實現農村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統一。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研究——以關中地區為例》一書指出了新農村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是一對最終利益相關且可用資源趨同的關系體,該書指導新農村建設主體除了要關注農民的“錢袋子”外,還要注意新農村的傳統文化生態,指導政府和農村居民真正建設出兼具社會文明新風和傳統文化魅力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