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君
(濰坊科技學院 山東壽光 262700)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文明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即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破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劇,人類開始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之路。20 世紀70 年代西方生態學運動掀起之后,各界圍繞生態、環境、平衡等關鍵詞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逐漸成為主流之一,相關研究成果也在不斷涌現。在探索過程中,許多中外學者意識到中國傳統農業持久發展的生態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開始從中探尋能夠被應用到當代生態建設的經驗。如今我國正處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國家也在積極倡導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對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的研究并汲取其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在本文中結合《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一書,在梳理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生成脈絡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生態文化內涵,并就其當代價值展開探討。
由惠富平著、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一書,是一部系統探究中國傳統農業生態內涵與功能的專著,全書共十一章。第一章主要指出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哲學思想。第二章圍繞傳統農業生態思想的運作展開論述,總結了氣論、陰陽學說以及五行學說在農業生態方面的運作原理。第三章對傳統農業的因時因地制宜原則進行介紹,并列舉相關的農業實踐。第四、五章中,作者對先秦至明清時期土地利用和生態效應展開研究,結合不同地區的農業實踐總結了生態資源保護思想。第六至十章中,作者分別從農田水利、土壤耕作和有機肥、生物多樣性、畜力與自然力五個農業實踐角度出發,詳細梳理和總結了其中的生態思想與生態意義。在第十一章中,作者對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的現實價值進行系統總結。從整體上看,該書不僅理論闡述清晰,史料充足,對具體農業實踐中的生態思想挖掘得也較為細致,呈現了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樣貌,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研究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中指出,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以及社會倫理下,中國傳統農業凝聚出了內涵豐富且獨特的農業文化,具體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自然環境因素。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統一,對于我國傳統農業來說,自然環境是承載和維持農業生產生活最基礎的物質條件,因此自然環境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農業文化的性質與內涵。二是社會經濟因素。小農經濟類型和農耕經濟的社會大環境是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孕育和成長的土壤,其中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小農經濟模式奠定了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的基本走向,而以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為核心的農業經濟關系也對農業生態文化中的生態管理模式產生了較大影響。三是哲學思想因素。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中普遍具有“仁愛”色彩,儒釋道三家皆有論著指出要敬畏生命和萬物平等,這些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意識促進了傳統農業生態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此外,由西周發源、儒道墨雜四家共同發展的“天人合一”思想,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觀念,如孔子提出的“知天命,畏天命”,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以及“天地人三才”思想等,都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基于上述影響因素,再對中國傳統農業展開回顧可以發現,在中國小農經濟時代,勞動人民近乎“靠天吃飯”,如果風調雨順,莊稼就會有好收成,如果出現旱澇等災害,莊稼就會減產甚至絕產,會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天”就是古代農業從事者最為看重的,在這種情況下,古代農業從事者出于生存壓力對自然產生了依賴和敬畏,這便是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根本基礎。
站在不同角度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通過大量史料分析與實證研究,立足于生態學角度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進行剖析,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傳統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國傳統農業之所以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其農業思想、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等方面都與水土、氣候等生態條件有所關聯,形成了農業發展與生態維護相平衡的關系,因此將中國傳統農業文化歸為生態型文化是可行的。站在農業生態發展視角對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進行審視,可以直觀地體會到其在整個農業生態發展中的歷史作用與現代啟示。下面結合《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中關于中國傳統農業的生態思維與方法,就其當代價值展開詳細論述。
“三才”(天才、地才、人才)生態思想體系的當代價值。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農民對季節變換、氣溫氣候以及光照降水等因素對作物的影響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感知,其意識到自然生態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客觀影響,在這種思想觀念沉淀下,一種生態化的農業思想便逐漸形成,并深刻體現著協調、共生、調和等思想,后來《呂氏春秋》對這種思想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上農、任地、辨土、審時”農業生產體系,并首次提出天地人“三才”論,指出天時、地理與人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農業生產活動中對這三種因素的均衡把握,揭示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生態思想。書中指出,“三才”理論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古代農學專家在實踐中所總結的一種具有科學意義的生態學說。其在生態農業層面上表現出的具體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趨利避害的農業時間觀念。“不違農時”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最突出思想,“順時順勢”的思想指導當代農業要因時制宜,遵循自然規律。二是辨土施肥、用養一體的地力觀念。“土宜論”是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科學思想,古時私人耕地面積小,長期耕作必然要消耗土壤肥力,因此古人講究“看土下肥”,用土養土相結合,讓土壤始終保持地力不衰。三是循環利用的持續觀念。古時的農業生產單元雖然具有封閉特征,但也具備一定的內部循環結構特征,如作物秸稈、人畜排泄物等堆積腐熟后還田,此外近乎所有的農副產品都可以被循環利用到農事中,從而形成物質循環。“三才”農業生態思想指導現代農業發展要順應自然規律,統籌好自然資源與農業生產活動,這無疑是現代農業生產建設的重要思想依據。
傳統農業生態技術的當代價值。結合書中對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歷史考察可以發現,幾千年的傳統農業實踐催生出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囊括土壤、種植、灌溉、收獲等方方面面,并且對于現代農業發展也有著重要借鑒價值。以輪作技術為例,輪作技術指的是在糧食收獲后的一季中,在原本糧食生產土地上種植豆科作物,以此來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等這季豆科作物收獲后,再接著種植其他糧食作物,形成輪換。此方法可有效避免耕地在長期使用中出現地力衰竭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讓土壤養分更充足,另外施糞肥技術也有此類功效。而在現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其關鍵技術要求依靠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來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既保持土壤肥力,同時也杜絕使用工業肥料或生長調節藥物破壞土壤生態。由此可見,傳統農業技術與我國現代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的內在技術要求相契合,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技術可以被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比如對于傳統的農家肥、堆漚肥、綠肥等肥料積制方法,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對其適當改造和科學處理,使得處理后的自然肥料肥力更強、污染更輕,并將其運用到現代農業建設中。再比如針對輪作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也可以使用該技術來改善土壤性狀,并且根據時代情況也可以選用豆科植物、草本植物等作為輪作覆蓋作物。科學地運用傳統農業技術,對于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土地保護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傳統農業綜合經營生態模式的當代價值。農業經濟模式也是傳統農業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而對于中國傳統農業綜合經營模式來說,其多元化經營與集約經營模式背后蘊藏著深刻的生態內涵,其在注重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注重維護生態效益,在謀求農業產量的同時也強調生態資源可承受程度。這里以書中所給出的“嘉太”典型傳統農業綜合經營生態模式為例。嘉興、太湖地區長期實施糧桑魚畜互養經營系統,該地區雨量充足、水文條件優越,同時光照、熱量等方面的自然條件都有一定優勢,地貌上水田相接,因此當地采用圩田耕作模式,即圩內種稻、圩上栽桑、圩外養魚,同時農戶家里還可以養豬、羊、雞等畜禽,最終可以實現以農副產品喂養畜禽、以畜禽糞便肥田肥桑,以螺螄水草養魚、以魚糞肥桑,使得作物生產與畜禽養殖相結合,同時形成田桑互養的機制。可以發現,上述農業經營模式的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特色較為鮮明,農、桑、魚和畜禽養殖的副產品循環和資源再利用基本成為體系。這種種養經營模式所體現出的集約思想以及生態平衡思維,可為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創新提供思路,如部分適宜地區可以推廣生態稻田養魚經營模式,發展農業體驗項目,從而實現休閑農業與生態農業協同發展。除了注重農業自身經營的生態性之外,中國傳統農業經營還十分注重農業與其他自然資源的協同經營。比如說早在戰國時期,便有論著提出山林保護與水土平治之間的關系,《管子·度地》甚至明確指出要在河邊種上柏楊來鞏固土地、預防決水,漢代人提出山地林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強調林木資源對避免水土流失的積極意義,并提倡植樹造林、以樹固地,而不能因盲目拓寬山田而嚴重破壞林木資源。上述農業經營管理經驗對于當代農業發展甚至是社會建設來說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從生態資源可承受程度角度分析了現代農業以及其他產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生態維護思想。
綜合上述,通過對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內涵及其現代價值的分析,發現不論是長期農業實踐積累下的農業技術經驗,還是生態資源保護思維,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均具有較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目前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社會經濟轉型、產業轉型、城市化進程等正在持續推進,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與壓力依舊較為沉重。而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無疑為當代各方面建設發展提供了生態保護借鑒,值得現代農業建設者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學習、思考并付諸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