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張雪潔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學科,是我國基礎教育重要的構成學科之一,其設置一則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歌唱技巧等知識技能,再則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而高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音樂教學的開展在啟迪高中生的智力、提高高中生藝術審美水平培養和提升、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增強高中生綜合素質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他替代的。作為音樂老師積極探究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們認真上好音樂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就是重要的綜合課程。而升入高中后,作為實施美育教育的音樂課更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而對于課業壓力日漸繁重的高中生來說,音樂課且有實效的組織開展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還能夠促進學生情感世界的發展,使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培養欣賞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也將其學習內容細分為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6 個部分,并明確規定學生畢業時必須修滿3個必修學分。其中,僅音樂鑒賞是唯一的必修模塊,學分占比更是有2個之多(其他模塊都只有1 個學分)。僅從學分的分配上來看,音樂鑒賞課程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新課改前后高中音樂學科對音樂欣賞/鑒賞這一有關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可以看出:與新課改前以“欣賞音樂藝術為基礎,提升高中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情感和體驗,并構建學生的創作藝術的能力和整體素質,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的方式”的音樂欣賞課目標內容相比較來看,新課改后高中音樂鑒賞課的目標內容不斷向“會聽、會鑒別音樂好與否;注重曲目感情表達的鑒賞層面”的變化,更加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及個體積極情感、能動性的調動,其教育結果旗幟鮮明地指向了培養提升高中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與塑造健全音樂品格。這也意味著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也要從傳統的教師主講變為師生、生生之間具有良好互動交流的共同學習。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性學科,其在促進高中生藝術審美水平培養和提升、良好心理品質塑造,以及增強高中生綜合素質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他替代的。但是在教學中,課堂教學效率偏低、課程目標無法落地落實等幾乎成為了高中音樂鑒賞課的“通病”。鑒于此,對高中音樂鑒賞課低效的原因進行了審慎思考:
中國國內各級各類高中學校,能發現這樣的規律:幾乎所有的學生進入高中后都要面對日漸繁重的課業和看似雖遠尤近的高考重壓。在“以分取勝”的思想內卷下,上至社會、學校,下到學生家長都在爭分奪秒地督促孩子鉆研語數外、理化生、史地政這些考試科目,而對于與高考無關的課,諸如非考試科目的音樂學科自然而然也就受到了“冷落”,甚至不少學生在主觀上也認為“音樂課不過是對自己毫無用處的邊緣化、形式化課程”。
隨著新課改不斷走向縱深,教師們發現這些成果在實踐應用中,很難長期吸引學生的興趣。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并沒有從音樂知識拓展的層面上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吸引和激活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沿用著“背景介紹—樂曲聽賞—音樂知識學習”的形式,因此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對音樂鑒賞、探究的興趣沒有得到真正的激活。在這種學生聆聽、鑒賞音樂動機未被充分調動起來的前提下教學,就造成教學內容無法更好地傳遞。毫不避諱地說,在這種有鑒賞無互動或是被動互動的授課模式下,幾乎沒有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全程跟隨老師,課堂教學效率偏低、課程目標無法落地落實幾乎成為了高中音樂鑒賞課的“通病”,也成為了高中音樂教師的難言之隱。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音樂專業的學生,其他學生中雖然喜歡聽歌的不少,但是由于接觸音樂的時間較少、通常不愿在深究樂曲的人文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方面去意花費時間,他們甚至更愿意去聽些所謂的“口水歌”“網紅歌”,甚至教師間私下也會抱怨“基本的技能目標都達不到”,就更不必說要達到在音樂鑒賞活動中與音樂融為一體,在主動探究、領悟和體驗的過程中真正達到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審美內涵,開擴高中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和對音樂的積極情感了。
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思考該如何調動學生對高中音樂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我們的應盡之責,在對“如何提高音樂鑒賞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與探索中,不少教師發現,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左爾旦在長年累月音樂教育實踐的摸索中所創立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影響力最為深遠的音樂教育法之一。不少學者和教師也嘗試將柯達伊教學法引入本土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去,并就二者結合的可行性做出了分析:
首先,柯達伊教學法是一種強調人聲自由、大力倡導歌唱的音樂教育方式。它是一種具有普及性意義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方式實施的基本前提就是學習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積累和音樂聽辨能力,而這些基本的能力要求多數高中生們已經具備。可見將柯達伊教學法引入高中音樂鑒賞課是具備基本條件基礎的。
其次,高中音樂鑒賞課本質上是一種對音樂賞析、聽辨、評判的綜合性課程,而新課標對其培養目標和課程性質的定位也在于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討論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水平。而這與柯達伊教學法所提倡的“以實踐為主,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再到概念”的學習介入方式高度一致。可以說從這一點來看,新課標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內容標準要求與柯達伊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再次,若說音樂作品是生活與情感的藝術化的表現形式,那么高中音樂鑒賞課是一項兼具人文性、審美性的學科課程,不僅其課程標準提倡文化傳承和世界多元化藝術,在高中音樂鑒賞模塊教材的編排來看也是以民族音樂與世界經典樂曲為主的,這與柯達伊提倡學習音樂應從“民族到經典”的主張互為呼應。
基于前文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分析、對當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育教學低效現狀成因的剖析,以及對將柯達伊教學法引入本土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梳理,更加堅定了“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促進音樂鑒賞教育提質增效”的決心和探索信念,并在開展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實踐中進行了教學探索,同時通過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得出了以下幾點經驗策略: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而理性思考當下高中音樂鑒賞課的低效現狀,無論課堂教學中的學習主體缺失、教學內容單一,還是課堂氛圍沉悶師生互動性差,究其根本都與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不夠徹底、專業化水平不足密切相關。為了更快更好地理解柯達伊教學法的教育內涵、實現“本土化”的應用,不斷提升自身對新教法的理解和活學活用能力。
對此,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去廣泛搜集了國內外有關柯達伊教學法本身研究及在探索將其本土化應用的較前沿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柯達伊教學法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音樂教育中運用的實踐成果,將其匯編成了包含內涵解讀、教學方法介紹、教學實例和成果策略在內的札記。而后一方面通過相關文獻的學習來不斷豐富自身對于新教法的理論知識體系,不斷提升自身對于“引入的切入點如何選擇?”“教學實施中如何優化教學設計”等困惑;另一方面也方便更好地在與同事進行交流探討中促進自身觀念認識的轉變,讓教師在交流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覺醒自主提升的主觀意識,促進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專業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打好理論的基礎。
從生活性的角度來看,與流行音樂相比,音樂鑒賞教材中編排的、課堂上聆聽鑒賞的曲目是枯燥的,因此在學習鑒賞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其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鑒賞的內部動機、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中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創造力等音樂核心素養培養提升的教學目標:
1.立足學生審美能力水平,優化教學活動設計
在對音樂鑒賞課上學生參與表現情況、課堂教學反思、以及與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溝通討論后,對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真實水平有了更為準確的了解,初入高中的學生們經過多年的教育培養,已經具備了能夠自主初步賞聽音樂的基礎音樂知識積累和基本的音樂聽辨能力,但論及音樂鑒賞能力的發展普遍存在理論知識和鑒賞技能的掌握不夠扎實等問題。基于高中生的這一學情情況,就需要教師在運用柯達伊教學法組織音樂鑒賞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靈活應用,而非全盤的生搬硬套。
例如:在《貝多芬》這一課的教學中,基于班內不少學生存在的片面認識和探究意愿未被充分激活的學情現狀,在做教學設計中有意向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發現與挖掘,以及對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提升方面進行了傾斜,并設計了“貝多芬的一生”的專項教學環節,通過故事鏈接、作品展示、曲目賞析等層層深入環節的設計,幫助學生更加立體地呈現貝多芬的生平及其對音樂執著的追求,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驅動貝多芬一生都在追求音樂?”“音樂的魅力到底在哪里?”等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中不斷發現音樂的魅力所在。
2.開展教學模式優化探究,引領學習主體回歸
隨著課程改革日漸深入,新課程背景下音樂鑒賞課的教學培養目標發生了“要將音樂核心素養融入音樂鑒賞教學任務中”的轉變,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躲過假熱鬧、形式化的“陷阱”,真正讓高中生實踐獲得體驗和審美感、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其音樂核心素養呢?這就需要教師們必須要一改往日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充分激活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聆聽鑒賞主動性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新教法,促進傳統音樂鑒賞課中學生的被動聆聽,為主動學習、探究體驗的主動鑒賞,而柯達伊教學法中包含的手勢教法、字母譜教法、節奏訓練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形式,若應用適宜不僅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還能助他們重拾對音樂學習和鑒賞的信心。
例如:在進行民族音樂《梁祝》的鑒賞時,設計了通過分組對唱練習推測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并引導學生通過在對唱表演中融入肢體律動的形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多維的感官感受來進行鑒賞,不僅能準確捕捉到樂曲的結構特點、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樂曲眾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還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有趣、更活躍,真正做到了還課于學生。
3.合理規劃教學安排,保障基本能力訓練時間
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提升學生對于美的感觸以及對于美的審視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高中階段對音樂教育組織開展提出的主要要求。而這一要求的實現則是建立在高中生具備一定的音樂方面感知能力、掌握一定的音樂鑒賞技能基礎之上,而最能有效提升高中生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創造力的還是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鍛煉。
例如:為實現對高中生音樂感知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在組織《歡樂頌》一篇的鑒賞中,設計了先由簡單的兒歌《上學歌》節奏型感知訓練的入手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打擊樂器、肢體律動等方式進行演奏,而后在學生熟練掌握了該方法后,又用相同的形式來再現多聲部、多層次節奏的《歡樂頌》。在柯達伊身勢律動的方法和游戲體驗法的引入下,就由易及難地完成了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同時還引導學生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對樂曲進行了五聲調式的旋律創編,他們的音樂創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4.用好教學分享與評價,夯實體驗式教學效果
音樂課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實踐性的學科,正是由于它的這些屬性,決定了學生們在該學科的學習中需要到實踐中去感受、去體驗。在體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探討的學習方式與傳統“教師單向輸出—學生被動輸入”的學習方式相比,要想讓學生實踐探索和體驗所得不斷得到升華、內涵,教學分享與評價也自然而然成為了新課改背景下備受學界推崇的重要教育方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例如:在對亨德爾《水上音樂》這一作品進行鑒賞時,從篇章中選取了一段旋律后,鼓勵學生嘗試以每兩個小節為一個單位,將選段的樂節整體移高二度的形式對樂曲進行了創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進行著調整、修改、演奏,最終形成了前一樂節的二度模進。做完這一創編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分享。這樣的分享形式也實現了個體經驗的集體化和經驗的強化與固化,夯實了柯達伊教學法引入高中音樂鑒賞體驗式教學實踐活動的教育效果。
學界對于“柯達伊教學法”的認可與推崇程度已經達到了高度的認同,對其本土化應用的探索也早已展開,但無可辯駁的是該教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起步較晚,而就音樂鑒賞模塊而展開的探究就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了。在課程改革進程腳步不斷加快、研究走向縱深的時代,借助柯達伊教學法來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效益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但具體到本土化的實施就需要教師們細心大膽地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