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聞的再媒介化: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生產與傳播機制研究*

2023-02-07 22:10:45賈斌武高雅媛
藝術百家 2023年5期

賈斌武,高雅媛

(1.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9;2.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新聞業與電影業同屬于現代都市文化的一部分,二者之間有著遠超人們想象的親緣關系。電影業從新聞報道中捕捉與尋找題材和故事,又為新聞媒體提供娛樂新聞;新聞媒體則為電影業宣傳和造勢,為觀眾提供反饋的平臺,并對電影的生產過程和從業者進行輿論監督。正是這種親緣關系使得新聞業和電影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互動形式,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即是其中的一種特例。

電影藝術從誕生伊始就熱衷于從轟動性的社會新聞事件中尋找故事。這種結盟既是電影媒介再現現實的要求,亦是大眾娛樂和消費文化興起的必然結果。早在1898年,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就根據“美西戰爭”中的新聞事件搬演了《哈瓦那灣戰艦梅茵號的爆炸》(TheExplosionoftheHavanaBayBattleshipMaine,1898)一片。中國最早的一批故事長片《閻瑞生》(1921)、《張欣生》(1922)等亦改編自20世紀20年代初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事件。根據美國學者本·辛格(Ben Singer)的觀點,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娛樂對轟動和聳人聽聞的故事的迷戀與都市現代性孕育的新感官環境有關。現代都市生活促進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官復雜性和高強度的感知環境,大眾娛樂中日益增加的視覺忙碌和內在沖擊恰好復制了現代大都市中這種感官強化的生存體驗。[1]8-9縱觀電影史,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可謂數不勝數。進入21世紀以來,新聞事件改編電影更是受到互聯網的助力而頻頻“破圈”。不僅國內拍攝的《可可西里》(2004)、《落葉歸根》(2007)、《親愛的》(2014)、《我不是藥神》(2018)、《八角籠中》(2023)等影片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國外拍攝的《熔爐》(Silenced,2011)、《聚焦》(Spotlight,2015)、《以女兒之名》(Aunomdemafille,2016)和《華盛頓郵報》(ThePost,2017)等作品亦通過新聞故事的“再事件化”①引發了全球觀眾的共情。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以其獨特的現實介入性,參與并影響了當代社會生活的變革,其自身作為一種創作現象也逐漸引起了一部分研究者的注意。

學界以往多從藝術學視角出發研究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一方面著重從創作的角度考察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如何將新聞敘事轉化為電影敘事②;另一方面熱衷于從理論的角度探究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帶來的真實與虛構之辯③。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生產與傳播過程較為復雜,涉及多元參與主體,并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考察新聞事件改編電影與新聞媒體之間如何進行互動、這一電影形態的生產與傳播機制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

一、新聞事件的電影化:特殊性與可能性

文學與藝術研究中的改編(Adaptation)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置換實踐(Transpositional Practice),是把特定的藝術形式鑄造成另一種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種重新審視的行為”[2]18。由此延伸,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就意味著將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搬上銀幕,使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實現由新聞敘事向藝術敘事的置換。在實際的創作中,新聞題材的特殊性和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傳播的可能性為這一置換提供了基礎。

(一)題材的特殊性:話題爭議與呈現真實

一方面,新聞報道使得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獲得曝光度和關注度,將其改編為電影則能使社會公開討論的新聞事件重新被審視。新聞報道不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而是報道者根據一定的新聞立場和新聞價值標準對各種事實進行選擇與加工的產物。[3]25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通過新聞報道獲得了不同角度和立場的公開呈現,從而引發輿論爭議。2008年,孩子被拐的孫海洋將他經營的包子店的招牌更換為“懸賞二十萬尋兒子店”,這一高調尋子的舉動被國內電視臺和報紙爭相報道,引起了熱議;2005年,農民工李紹為“千里背尸”送老鄉回家,其義行吸引了各路媒體的廣泛報道;等等。在國外,“9·11”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了全世界的媒體;波士頓教區神職人員長期猥褻兒童打破了公眾對神職人員的印象……無論是打拐話題,還是性侵話題,它們一旦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走進公眾視野,便會由于事件的敏感以及公眾對事件的不同態度而引發爭議。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則為催化相關事件發酵提供了酵母,通過藝術化的置換強化了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印象和情感偏向,從而完成了相關事件的“二次傳播”。

另一方面,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創作建立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之上,因此其虛構性往往受到真實性的制約。如電影《八角籠中》改編自2017年轟動一時的“恩波格斗孤兒”事件。影片中,一位名叫向騰輝的教練收養并訓練了一群來自大涼山的孤兒,這群孤兒通過格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與“恩波格斗孤兒”事件中的人物基本一一對應,影片情節走向也與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十分接近。新聞事件改編電影既然改編自新聞事件,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故事類型的‘邊界’——事實真實性”[4]64。這既是對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限定,也構成了其特殊性。

(二)傳播的可能性:“一次傳播”先導與社會價值呈現

真實事件被新聞媒體報道后經歷了“一次傳播”的媒介化過程,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用影像化的方式呈現公眾熟悉的事件,“將新聞事件變成電影敘事,形成二次傳播的疊加效應,制造更多的話題性”[5]47。電影《華盛頓郵報》改編自1971年的“五角大樓文件”事件,在該事件中,媒體披露了美國卷入越戰的機密文件內容而使聯邦政府名譽掃地,最終摧毀了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信任。這一新聞事件不僅關乎世界范圍內的和平與紛爭,還是一場媒體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其巨大的影響力直接為改編后的影片增添了知名度。電影《左右》(2007)改編自《成都商報》2006年的一篇報道,《走路上學》(2008)改編自《南方周末》的封面文章《飛索求學》,《可可西里》改編自《南方周末》的報道《誰來保衛可可西里》……從現有的諸多案例來看,新聞事件改編電影類型多樣,其中大部分來源于社會熱點新聞。這類新聞本身就代表著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借助新聞事件“一次傳播”的熱度來為電影造勢,反過來亦是對電影的一種宣傳。正是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這一先天優勢,激發了投資者、藝術家和觀眾的強烈興趣。

對社會主流價值的確認則使得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獲得了另一維度的傳播可能性。在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James W. Carey)看來,傳播不是“一種傳遞信息或影響的行為,而是共同信仰的創造、表征與慶典”,其核心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6]40通過頌揚人類在面臨重大災難時所表現出的道德與勇氣,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帶領觀眾重溫某種集體的感受與回憶,從而召喚一種共享的文化與身份認同。如根據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時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驚濤駭浪》(2003),通過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展現了全國民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電影《薩利機長》(Sully,2016)則還原了2009年薩倫伯格機長成功迫降的事跡:美國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飛行中遇到鳥群導致引擎出現故障并失去動力,機長在208秒內迅速做出判斷,成功將飛機降落到哈德遜河河面,飛機上的155名乘客全部生還。將新聞報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電影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能夠引發公眾的共情,還能進一步彰顯電影媒介的儀式性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新聞事件改編電影蘊含著對一種古老的新聞理念的繼承,這種理念認為“新聞的首要任務是為讀者帶來令人滿意的審美體驗,幫助讀者詮釋自己的人生,使其融入所屬的國家、城鎮或階層”[7]79。

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取材于社會新聞,在滿足電影藝術家創作需求的同時,還能使曾經的熱點新聞再度發酵,使得公眾在一個適當的時空距離中重新審視相關事件,由此催生出新的公眾議題,甚至推動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二、新聞故事的重構:差異、博弈與外部審視

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形態:有些完整再現了新聞事件;有些只是襲用新聞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側重點和敘事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還有一些則在篩選新聞素材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全新的故事。套用文學改編理論,我們可以將以上這三種改編方式分別稱為“移植式”“注釋式”和“近似式”④。在筆者看來,新聞事件改編電影通常指向前兩種改編方式,因為一旦最終的影片與原初新聞事件之間的語境斷裂過大,這部影片將不再被觀眾視為對新聞事件的再現。我們或許可以稱后一種創作形式為有學者所說的“挪用(Appropriation)”[2]26。雖然一部改編作品總是與資源作品和原始文本有聯系,但是經過媒介、風格或語境的轉換,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產品。因而在從新聞故事到電影敘事的重構過程中,創作者既要關注藝術創作與新聞報道的差異,又要將新奇的想象融入現實邏輯,更要接受相關部門與觀影者的多重審視。

(一)差異:新聞事件的還原與電影媒介的獨立性

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口碑好壞,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影片對新聞事件還原度的高低。關鍵情節與關鍵人物的還原情況尤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電影藝術自身具有獨特的魅力,真實新聞事件則增強了一部影片的社會反思價值。《我不是藥神》一片的導演文牧野在訪談中談到他和另一位編劇曾花費了兩年時間改編劇本初稿,考慮“怎么把一個真實邏輯的情節放在戲劇邏輯里面,去評估它的真實性是不是成立”[8]62。在新聞報道中,李紹為背著同村好友左家兵的尸體在歸家途中被警方攔下,最終只帶回去了骨灰,影片《落葉歸根》亦再現了這一情節。在電影《親愛的》中,田文軍在孩子丟失三年后找到了孩子,而韓德忠的孩子則一直未能找到,這些情節均與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原型的遭遇相對應。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以新聞事件為創作基礎,有了這樣的限定存在,影片便不能完全架空真實事件。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曾指出:“讀報紙的人不是把報紙看作高度人工制造的、與現實有對應關系的東西,他們往往把報紙當作現實來接受。”[9]310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并不會將新聞事件改編電影視作現實。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素材雖然來源于真實的新聞事件,但其所展現的情節、主題、視角與人物關系設置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的創造性。相對于電影的內容和時長來講,新聞報道包含的信息通常要少于最終的影片。電影化的重構一方面要遵循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邏輯,另一方面要基于新聞報道對故事進行豐富和再加工。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虛構與真實,是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再媒介化的重點。影片《萬里歸途》(2022)改編自2011年利比亞撤僑行動,導演饒曉志認為,把戰爭拍得越慘烈,越能凸顯和平的來之不易[10],因此影片增添了大量戲劇化的情節,例如對穿行沙漠的情節進行加工,使劇情在沙漠這一陌生化的空間中達到了高潮。在電影《親愛的》中,導演沒有設置完全意義上的反派角色,卻刻畫了李紅琴這樣一個悲劇性的養母形象,她雖然是人販子的妻子,但是被丈夫欺騙,其結局令人同情。在“彭高峰尋子案”的新聞報道中,“養母”這一人物并未引起公眾的關注,電影卻將這一角色立體化與豐富化,呈現出了另一番藝術效果。改編后的電影放大了原本新聞報道中被忽視的人物與細節,使電影文本所傳達的信息量得以擴容。

在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中,真實性是虛構性的基礎,虛構性則是真實性的延伸與拓展。影片中真實的部分能夠引起觀影者的反思與共鳴,虛構的部分則為影片增添了審美價值與藝術魅力。

(二)博弈:藝術家的再創作與當事人的經歷

電影藝術家改編新聞事件時,盡管公眾的心理需求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但他們的創作無疑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如電影《華盛頓郵報》便凸顯了導演史蒂夫·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對影片戲劇沖突的建構以及對美國政治的批評。歷史上最早挖掘“五角大樓文件”的媒體是《紐約時報》,但導演卻將重點放在了《華盛頓郵報》對這份文件的報道上,并以這家報紙的名字作為片名。這是因為當時《華盛頓郵報》面臨上市,報道該事件要面對政治與資本的雙重壓力,在這一事件中,《華盛頓郵報》的抉擇使其成為媒體發揮社會輿論監督功能的代表,更能彰顯創作者對媒體作為“第四權力”的歌頌。影片因此也引發了《紐約時報》內部人員的不滿,有報社員工甚至以“偷竊”一詞來形容這部影片。[11]電影《聚焦》根據“波士頓神職人員猥褻兒童”這一著名案件改編而來,性侵是這一新聞事件的主題,影片用大量篇幅表現記者們如何開展采訪,通過詳細描寫新聞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展現記者群體維護正義的職業操守。相較于還原新聞案件,影片更突出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歌頌。新聞事件為藝術家的改編提供了現實基礎,但“新聞真實”并不等同于“藝術真實”,“改編是一次新的創作,改編者應在保存原作精神和創造新的形式之間找到平衡”[12]199。

在新聞事件改編電影拍攝與制作之前,制作團隊往往需要收集大量資料,并根據新的發現不斷修改劇本內容。新聞報道通常只能呈現有限的事實,電影藝術家要想通過影片將新聞事件完整地呈現出來,就需要聯系當事人、新聞媒體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發生經過,作為強化劇情的素材。2021年,湖南“操場埋尸案”將被改編為電影《操場》的消息不脛而走,但該影片在未拍攝之前,就因為授權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被害人的家屬表示“制片方未獲家屬授權,擔心被胡亂改編”[13],因此與律師取得聯系并進行了相應處理。而在電影《親愛的》中,導演陳可辛為了使人販子的妻子這一形象更加立體,為她增添了一些劇情,卻未經過當事人同意就將其照片在片尾公開。雖然影片已標明部分情節屬于改編,但是觀影者無法判定哪部分是真實的,哪部分是改編的,當事人的生活因此受到了影響,直到導演陳可辛事后向當事人道歉,爭議才逐漸得到平息。[14]雖然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并非新聞事件后續的跟蹤報道,而是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存在,但是其同時亦涉及媒體倫理與道德問題,因此當事人的經歷以及相關人員對影片的態度亦是影片創作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新聞事件改編電影既有對新聞事件的真實還原,亦有藝術化的重構。影片如果完全按照新聞事件重演,單薄的劇情可能會使其失去藝術想象的魅力,電影藝術家若罔顧相關事件主體的利益關切,影片則又有可能陷入爭議的旋渦。在此意義上,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再媒介化的背后存在著一個拉圖爾(Bruno Latour)意義上的“關系網絡”,在這一關系網絡中,“再媒介化是一個適用于媒介同時作為對象、作為社會關系和作為形式結構的概念”[15]44。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生產涉及各種參與主體,需要調動多種媒介、經濟與社會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交織,既彼此合作,又相互博弈。

(三)審視:電影審查與公眾參與

“任何一種大眾媒介的生產都要受到社會或政府機構的控制,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罷了。”[16]90-91導演文牧野曾在訪談中說:“中國導演如果要拍現實題材,需要1/3的審查預判能力。”[8]64電影作為大眾媒介,具有紙質媒體無法比擬的輻射范圍,電影管理部門不僅需要考慮到影片對未成年觀影者的影響,還要意識到影片負有維護國家形象的責任。在電影《親愛的》中,有一個情節是丟失孩子的父母想要通過生二胎來重拾生活的希望,但相關部門建議不要拍攝“去計生部門辦理準生證,辦事員要他們提供現有孩子的死亡證明”[17]的情節,然而為了使影片更好地呈現社會現實,這一段得以被保留。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上映是藝術家、出品機構與審查部門等共同參與的結果,審查機構的規約能夠防止影片走向對新聞事件的過度獵奇與窺視,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類影片的創作進行了限定。

公眾不僅是新聞事件的關注者,更是貫穿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始終的參與者、監督者與評判者。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人人手握麥克風。在社交媒體建立的公共空間中,公眾通過自由討論來表達自己對某一事件的態度。電影《嘉年華》(2017)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女童被性侵的新聞事件,其內容關注個體命運,從而引發了觀影者情感的共鳴,有國內觀眾認為這部電影“不比《熔爐》遜色”[18]。電影《可可西里》播出后,多數觀影者認為導演陸川選取了一個好題材,并且深受震撼。⑤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后,有觀影者在豆瓣APP發起話題“《我不是藥神》中的主人公原型是怎樣的”⑥,挖掘影片背后的人物原型,對影片的改編給予肯定。當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上映后,公眾則作為觀影者針對影片與新聞事件展開對比討論,一部分公眾會根據影評人以及其他觀影者的評價來決定是否購票,口碑越好的電影越能夠激起公眾的觀影欲望。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特殊性使觀影者有機會進一步反思新聞事件引申的社會問題,這同樣也有助于觀影者更客觀地評價影片。

三、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傳播:跨媒介互動與現實影響

(一)新聞報道與電影的跨媒介互動

“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也稱作“媒介間性”和“互文性”,意指“不同媒介之間發生的共通、轉化、混合等關系,是審視不同媒介彼此關聯、互動的重要視角”[19]43。新聞報道為電影提供故事樣本與基礎資料,電影則為新聞事件創設再傳播的情境,被媒體報道過的社會事件由于電影的介入,成了一個特殊的傳播事件。從社會事件發酵成為實時熱點新聞再到公眾看到新聞消息,新聞事件獲得了“一次傳播”,當藝術家將新聞事件改編為電影上映之后,新聞事件獲得了“二次傳播”。在《再媒介化》一書中,杰·大衛·博爾特(Jay David Bolter)和理查德·格魯辛(Richard Grusin)將一種媒介在另一種媒介中的再現稱為“再媒介化”(Remediation)。[15]27在新聞事件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媒體與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使得事件本身經歷了媒介化與再媒介化兩個環節,新聞事件與電影媒介之間形成了跨媒介的互動。

新聞事件改編電影較之其他普通類型的電影具有“未映先火”的優勢。新聞事件在“一次傳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公眾的關注,當電影要對之進行改編時,往往也是這一部分公眾最早注意到相關信息,并且關注和監督影片的拍攝過程。由于新聞報道本就出自新聞媒體,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往往也會獲得新聞媒體的積極宣傳。2017年電影《華盛頓郵報》上映后,《華盛頓郵報》報社專門為其發表了一篇影評,表達對這部電影的認同和敬意。[20]在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上映后,知曉新聞事件的觀影者會將電影與真實事件進行比較,而新聞事件也會從觀影者頭腦中的想象圖景轉變為電影構建出的實體圖景。不了解新聞事件的觀影者不僅會通過影片進入藝術加工過的故事,還會主動去了解影片背后真實的新聞事件,加上影片自身的前期宣傳與觀影者觀片后的評價與熱議,新聞事件再度發酵,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在討論中成為與新聞事件比較的對象。與此同時,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也無形之中建立起了一套不同于其他普通類型的電影的評價標準。

此外,新聞事件改編電影還能夠使公眾在特定的情境中關注新聞事件。新聞事件被改編為電影后,電影為新聞事件構建起一個新的傳播空間。由于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取材于真實事件,觀影者會在觀影時將自身情感帶入某種真實的情境,當觀影者意識到自己并非進入了純粹虛構的媒介空間時,便會以觀看真實事件的心理去感知劇情的發展,并對情節發展與人物經歷產生不同的情感態度。新聞報道中相對抽象的事件得以在銀幕中呈現,公眾也由此對事件有了具象化的感知。

(二)虛構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

電影作為虛構的藝術,建立起了一個幻想世界。“由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作品的故事內容往往基于新聞事實,但其所虛構的情節又處于實在世界之外的可能世界。”[21]147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為新聞事件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也將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從幕后投影至臺前,不僅使公眾了解更多的真實信息,也能夠激發公眾的社會責任感。《盲山》(2007)、《失孤》(2015)和《親愛的》等以打拐相關新聞報道為題材改編的電影上映后,一方面強化了公眾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全社會對打拐行動的重視。《以女兒之名》、《素媛》(2013)的上映則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對兒童性侵犯罪議題的討論。《可可西里》使守護藏羚羊的巡山隊員走進公眾視野,《聚焦》通過平淡的敘事展示了普通記者的職業堅守。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以藝術化的手法將事件細節呈現給公眾,公眾由此獲得了對事件更直觀的了解,也打破了對一些群體和事件的刻板印象,從而能夠以更客觀的視角和身份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電影所產生的效果與影響是各種各樣的,從小范圍內的個人生活到大范圍內的社會生活或政治生活。”[16]89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上映后,曾經被忽視的議題也由此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最終引起輿論的熱議,使得國家和相關部門重視那些未解決的議題,由此產生新聞事件“一次傳播”達不到的傳播效果。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后,主人公原型陸勇的事跡被廣泛報道,政府注意到了天價抗癌藥的問題,決定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加快落到實處,推動國家將高價抗癌藥納入醫保的進程,加大抗癌藥研發投入。[22]電影《熔爐》改編自在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里發生的性暴力侵害事件。2005年,案件本身證據不足使得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而在2011年電影上映后,社會輿論倒逼案件調查重審,最終原審判結果被推翻,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制裁,韓國國會也因此通過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23]

由于新聞報道的局限性,新聞事件“一次傳播”并不一定能夠引起全社會的反響。然而當一起社會新聞事件以電影改編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時,就猶如獲得了一臺“效果加倍器”,公眾的情緒在影片生成的輿論中實現群體擴散。借助影片上映這一媒介事件,公眾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加以發聲與譴責,甚至促進了國家在政治、經濟與法律等層面的政策修訂與體制革新,也使得新聞事件改編電影具有了超越電影本身的社會意義。

四、結語

本文通過剖析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生產與傳播機制,試圖從中總結出這一電影形態生產與傳播的一般規律。從社會事件見諸媒體的那一刻起,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的生產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開始了,媒介化與再媒介化的效果相互疊加,由此產生出了比新聞與電影本身更大的媒介雜交能量。就像麥克盧漢所指出的,“兩種媒介雜交或交匯的時刻,是發現真理和給人啟示的時刻……因為兩種媒介的相似性,使我們停留在兩種媒介的邊界上。這使我們從自戀和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9]205。新聞事件改編電影為模式化的新聞報道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讓觀眾在銀幕營造的幻覺之外,得以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從再媒介化理論的視角來看,任何一種再媒介化都是現實的媒介化,因為“媒介和其他自然和技術物一樣,乃是我們世界的一部分”[15]42。在此意義上,新聞事件改編電影既是對新聞報道的再媒介化,又是對我們的在世存在經驗的媒介化呈現。

信息時代,社會加速發展,媒體上涌現的信息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的趨勢。舊的新聞事件還沒有得到充分發酵,新的新聞事件已經在發生了,部分公眾在信息的包圍下已經無暇思考如何判斷信息的重要性,只能被信息裹挾著前行。電影介入新聞事件之后,新聞事件不僅獲得了更長的傳播周期,公眾也獲得了一個在適當的時空距離去重新審視和反思新聞事件的契機。新聞事件的“二次傳播”不僅能夠加深公眾對事件本身的印象,還能進一步引發社會公眾議論,推動社會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可以說,新聞事件改編電影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媒介化,更有可能以其介入社會現實的獨特性,成為一股推動社會變革的媒介力量。

① 參見顧錚《還原與變形、再造“新聞”與新聞“再事件化”——當代藝術與攝影中的新聞“再處理”》,載于《新聞大學》2014年第3期。

② 參見汪開慶《第六代導演的嬗變——從“文學”電影到“新聞”電影》,載于《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鄭文杰《對新聞事件的電影化改編研究》,載于《電影文學》2019年第7期。

③ 參見趙禹平《指示與元敘述: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的雙層敘述》,載于《文藝理論研究》2022年第5期;張曼舒《真實與虛構:敘事學視野下國內新聞改編電影研究(1991—2017)》,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④ 參見〔美〕杰·瓦格納著、陳梅譯《改編的三種方式》,載于《世界電影》1982年第1期。

⑤ 參見豆瓣網“《可可西里》短評”,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857/comments?limit=20&status=P&sort=new_score, 2023-08-31。

⑥ 參見豆瓣網話題“《我不是藥神》的主人公原型是怎樣的?”,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8201/,2023-08-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动漫h|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不卡网亚洲无码| 全裸无码专区|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婷五月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草逼视频国产| 婷婷色中文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91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性欧美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毛片视频网址|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级毛片|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精品欧美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99在线|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性色一区| 播五月综合|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成人精品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午夜欧美在线|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精品福利国产| 嫩草国产在线|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