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胡 格,馬秋紅,孟 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湖北 430067
心肌梗死為醫院心血管科常見的臨床疾病類型,其進展后可使病人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威脅病人生命安全[1]。目前,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其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因臨床療效顯著受到廣泛關注,但PCI 治療后病人仍可發生不良心臟事件,需要接受有效的護理干預[2-3]。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對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具有積極作用[4]。本研究以130 例心肌梗死病人為研究對象,評價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且行PCI 術的130 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接受相關檢查并確診為心肌梗死;②經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存在梗死動脈情況,可接受介入治療;③首次接受PCI 術;④自愿參與本研究;⑤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存在PCI 治療相關禁忌證;②合并嚴重的內臟疾病;③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④無法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5 例。對照組:男41 例,女24 例;年齡36~78(51.89±6.61)歲。觀察組:男39 例,女26 例;年齡37~77(52.11±6.8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健康宣教、對病房整體環境進行維護、心理護理、運動鍛煉等。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
1.2.2.1 對病人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 選擇與病人一起生活半年以上的家屬與病人組成干預對,護理人員定期對其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每次約30 min[5]。宣教過程中可以借助圖片和視頻,以便病人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疾病發展過程和相應治療方法,注意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良好溝通[6],如病人及其家屬對相應知識點掌握不佳則重新進行講解。健康宣教結束后囑病人及其家屬在規定時間內記錄教育的重點知識,鼓勵其互相交流。錄制視頻,囑病人入睡前再次復習,確保完全掌握知識點[7]。
1.2.2.2 構建微信平臺 護理人員組建微信群,每日09:00 發送勵志語錄;囑病人每日09:00~10:00 發送短信或語音信息,分享PCI 術后護理相關經驗,鼓勵病人間積極討論和交流[8],家屬做好監督工作。囑病人每晚入睡前拍攝微笑照片并發送至微信群。病人間互相表揚,互相鼓勵[9-10]。每半個月召開1 次病人溝通會,整理微信群內好看微笑圖片,并將其打印在水杯上作為紀念品贈送給病人,讓病人充分感受到愉悅的氛圍。根據實際情況邀請病人上臺講述PCI 治療的經驗和體會,護理人員予以點評和鼓勵,將病人的發言錄制為視頻并返還給病人作為紀念,詳細記錄病人溝通會具體情況,并于會后微信群中分享照片[11]。
1.2.2.3 進行互動式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根據病人可能遇到的具體生活事件總結出不同的主題,由病人及其家屬演繹相關情景,護士旁觀,觀察并記錄病人在情境中的表情和表達,總結其不當行為及錯誤認知并予以糾正。
1.3 評價指標 ①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干預6 個月后統計兩組護理干預期間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②遵醫行為:檢索文獻,自行設計遵醫行為調查問卷,包括均衡營養、戒煙戒酒、堅持服藥、適當運動、定期復查[12]。于干預6 個月后對病人進行調查。③心理狀況:于干預前及干預6 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病人進行評價。SAS 共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出粗分,再乘以1.25 取整數得到標準分,標準分總分為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心理焦慮越嚴重,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SDS 共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出粗分,再乘以1.25 取整數得到標準分,標準分總分為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抑郁越嚴重,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焦慮,≥73 分為重度焦慮。④疾病獲益感: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采用疾病獲益感量表對兩組病人進行評價,共22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總分為22~1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疾病受益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單位:例(%)
2.3 兩組心理狀況及疾病獲益感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狀況及疾病獲益感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心理狀況及疾病獲益感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65 65 SAS 評分干預前56.62±6.28 56.40±6.19 0.201 0.840干預后37.61±5.22 45.41±5.29-8.461<0.001 SDS 評分干預前53.26±6.10 53.51±6.01-0.235 0.814干預后36.11±5.20 44.93±5.36-9.522<0.001疾病獲益感量表評分干預前43.35±5.61 43.60±5.44-0.257 0.796干預后66.18±7.32 55.24±6.83 8.809<0.001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持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主要表現為持續性胸骨后疼痛,檢查結果常為血清心肌酶活性異常升高,心電圖異常改變。近年來,心肌梗死發病率在我國呈現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需引起重視。心肌梗死常見病因包括吸煙、過度工作、酗酒、興奮、便秘、暴飲暴食等[13],臨床治療原則為挽救垂死心肌,保護心功能;常見治療方法包括PCI、溶栓治療和藥物治療。PCI 能有效疏通梗死動脈,減少并發癥發生,其整體應用價值得到廣大醫務人員認可,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但PCI 治療后病人仍存在不良心臟事件發生風險,需要采取有效護理方法進行干預[5]。
常規護理干預中健康教育以護士為主,難以達到預期護理效果。而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本質上屬于人際關系在醫學領域的延伸,其通過篩選合適的人員共同參與,加強臨床溝通,糾正病人錯誤認知,促進護患互動,達到高質量護理干預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6.9%,對照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6.2%,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均衡營養、戒煙戒酒、堅持服藥、適當運動、定期復查的遵醫行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觀察 組SAS 評 分 為(56.62±6.28)分,SDS 評 分 為(53.26±6.10)分,病人整體處于輕度焦慮或抑郁狀態,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為(37.61±5.22)分,SDS評分為(36.11±5.20)分,病人整體處于正常狀態;干預后,觀察組疾病獲益感量表評分為(66.18±7.32)分,對照組為(55.24±6.83)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施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病人遵醫行為,改善病人心理狀況,提升病人疾病獲益感。與李曉彤[14]的研究結果一致。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鼓勵病人參與疾病管理,在微信群和溝通會進行交流,家屬監督,病人治療依從性增強,可以按照醫務人員要求服藥和復查,遵循科學的治療方法,疾病受益意識增強。
在心肌梗死PCI 術后病人的臨床護理中采用基于互動達標模式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減少病人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病人遵醫行為,還可以有效改善病人心理狀況,使病人疾病獲益感增強,整體應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