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姝姝,朱文娟,楊丹鋒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133002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0 年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6 億人,占總人口的18.70%,人口老齡化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受活動能力減弱、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等影響,老年人社會活動減少,社會網絡逐漸收縮,交往預期下降,個體與他人、群體和社區社會關系斷裂,出現社會隔離現象。已有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約30%的老年人會經歷某種程度的孤獨感,超過50%的老年人存在社會隔離風險[2]。社會隔離作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關系,可能是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之一[3-4],可造成抑郁、自殺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老年人生命質量[5]。社會隔離已成為我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現對國內外老年人社會隔離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提高社區護理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對社會隔離的關注度,確保對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有效干預。
社會隔離是一個多維度概念,目前尚無統一定義。Nicholson[6]研究指出,社會隔離是指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心理或身體距離,或社交網絡中的差距,其可表現與社會缺乏互動,在社會交往中缺乏有意義、有吸引力和高質量的社會關系,或缺乏歸屬感或親密感的主觀感覺[7-8]。姚永珊等[9]認為,社會隔離是個體主動或被動地與社會脫離,人際交往、活動參與、社會互動處于某種斷裂或絕緣狀態。社會隔離與孤獨感是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孤獨感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10],社會隔離是對關系、社會互動和社會接觸的客觀統計,由其數量和質量決定[11]。Taylor 等[12]提出,應從家庭和朋友兩個維度分析社會隔離,并闡述了客觀社會隔離以及主觀社會隔離。客觀社會隔離指與家人和朋友的接觸頻率減少,其衡量標準為社會支持程度、社交網絡規模;主觀社會隔離指與家人和朋友的親密度下降,多用孤獨感測評。多數研究者認為,社會隔離是社會聯系減少或存在強烈的孤獨情緒,從而產生與社會脫節的行為表現[13]。
2.1 社會隔離與衰弱 社會隔離可導致老年人出現身體衰弱,但其機制尚不確定。已有研究表明,未呈現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動態平衡、肌肉力量以及更健康的肺功能,可見,參加社會活動是成功老齡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4]。原因可能為適當的體育活動有利于刺激肌肉收縮、減少全身炎癥、氧化應激和老年綜合征,如肌肉減少癥、骨骼肌減少癥和虛弱等[15]。李少杰等[16]對社區老年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隔離意味著社會關系網絡規模和社會接觸減少,老年人無法從中獲取充足的物質和信息資源以建立正確的健康認知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可能對軀體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出現軀體衰弱等不良健康結局。Cantarero-Prieto等[17]對歐洲老年人調查后發現,社會隔離使老年人軀體活動能力加速退化,慢性病患病風險增加。國外一項縱向調查發現,老年女性較男性社會隔離程度略高,社會隔離程度與身體虛弱風險間的關聯因性別而異,社會隔離程度得分高的男性身體虛弱風險增加[18]。但新加坡的一項研究指出,社會參與的增加與較低的衰弱程度相關,與性別無關[19]。提示相關內容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
2.2 社會隔離與炎癥 呈現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神經內分泌反應失調,導致體內炎癥因子水平升高。Walker 等[20]分析了英國8 780 名老年人的血液樣本,結果顯示,高水平的社交活動與低水平的C 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和白細胞有關,社交活動各方面均與炎癥指標有關。原因可能為社會隔離與健康間存在相互關聯的生物機制,即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活動改變和先天免疫系統功能受損[21],社會隔離等社會應激源可導致促炎癥反應基因上調,一系列炎癥標志物水平可能升高[22]。但該研究中僅檢驗了社會隔離的1個維度,無法確定對不同維度社會隔離的具體反應。Smith 等[23]研究顯示,社會隔離和C 反應蛋白間存在顯著關聯,二者最有力的聯系集中在中老年人群。
2.3 社會隔離與營養不良 社會隔離是老年人營養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Boulos 等[24]通過對中東地區65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進行訪談發現,1 020 名老年人中有470 名老年人面臨社會隔離風險,其中10.6%的老年人存在營養不良,37.9%的老年人有營養不良風險。一項包括歐洲11 個國家4 000 多名老年人的調查發現,社會隔離與體重下降風險顯著相關[25]。金佳瑤等[26]對社區1 028 名60 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隔離可以正向預測營養不良。原因可能為較高水平的社會融合、社交互動影響飲食品種以及新鮮水果、蔬菜攝入,可降低營養不良風險。Vesnaver等[27]對社會隔離影響老年人飲食攝入的潛在社會機制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高水平的社會融合和社會接觸(尤其是與朋友)會提高飲食多樣性,增加幸福感,改善食欲。
2.4 社會隔離與心血管健康 前瞻性流行病學隊列研究記錄了社會隔離與心血管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將行為因素、共病和社會經濟地位混雜因素排除后,這種相關性仍然顯著[28]。Grant 等[29]以238 名健康中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發現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研究對象在應激后收縮壓恢復緩慢,男性在遭受壓力后出現膽固醇升高;男性和女性都有較強的皮質醇喚醒反應和皮質醇輸出。這可能與壓力相關的心血管、代謝和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周鼒等[30]應用邊際結構模型探討中老年人社會隔離與腦卒中發病間的因果關系,結果顯示,社會隔離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原因可能為早期社會隔離會提高驚反射基線水平,引起多巴胺異常及激素水平失調,長期社會隔離可能進一步導致大腦結構異常[4];此外,長期處于社會隔離狀態還會耗竭海馬中5-羥色胺(5-HT)含量,增加5-HT 和多巴胺周轉量,改變神經化學物質,增加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發病率[31]。
2.5 社會隔離與睡眠質量 睡眠是人類生存必需的重要過程,睡眠的好壞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32]。社會隔離可能與老年人睡眠障礙和睡眠質量有關。已有研究發現,當主客觀社會隔離同時被納入相同的多變量模型時,主觀社會隔離與睡眠障礙強烈相關[33]。但該研究中的睡眠障礙、抑郁和疲勞評估依賴工具為自我報告問卷,數據可能存在一定偏倚。Yu 等[34]研究發現,在考慮多個變量的影響后,社會隔離依然可以預測6 年后不良睡眠質量,客觀社會隔離與不良睡眠質量間存在關聯。Hawkley 等[35]提出可以從進化角度推測社會隔離與睡眠質量的關系,人類需要安全的環境以保護自己在睡眠時免受傷害,而對于群居動物的人類而言,這種安全的環境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帶來的安全感。社會隔離的老年人如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可導致缺乏安全的睡眠環境,進一步導致睡眠質量下降[36]。
3.1 社會隔離與抑郁 抑郁病人會存在心理痛苦,嚴重的心理痛苦往往會導致自殺[37]。老年人社會隔離與抑郁相關,但二者是否互為因果尚不明確。趙迪[38]研究發現,呈抑郁狀態的老年人社會隔離發生率高于非抑郁老年人,抑郁是老年人社會隔離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原因可能是存在抑郁情緒的老年人常處于悲觀消極狀態,社交行為明顯減少,與社會聯系減弱,社會隔離發生風險較高[39]。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抑郁癥狀能夠預測3 年后社會隔離發生情況[40]。石婷婷等[41]調查結果表明,社區老年人的社會隔離程度隨時間延續逐漸加重,社會隔離可以預測抑郁癥狀,但最初的抑郁癥狀對10 個月后社會隔離的預測作用不明顯,說明社會隔離與抑郁癥狀間可能不存在雙向關聯,這可能是由于調查開展時間為我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老年人社會隔離程度加重,社會關系在老年人情緒調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長期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社會關系網絡薄弱,容易出現情感空缺,易產生無助和無用感,引發抑郁情緒[40]。
3.2 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 社會隔離是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的危險因素,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認知功能得分較低[42-43]。Shankar 等[44]對6 034 名老年人進行為期4 年的隨訪,探討社會隔離和孤獨感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并評估其是否受教育水平調節,結果顯示,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呈負相關,且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的聯系在教育水平較低的個體中更為明顯。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可能花費更多時間閱讀或從事其他智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交接觸缺乏帶來的不利影響。Grande 等[45]研究發現,獨自生活與輕度認知障礙有關,在輕度認知障礙病人中,獨居增加了50%的癡呆風險,并預計將提前1 年被診斷為癡呆癥。原因可能為廣泛的社交網絡可以通過提供情感和智力刺激以及實際支持延遲癡呆癥發作。王艷紅等[42]通過對981 名60 歲及以上的社區居民調查發現,社會隔離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與社會聯系越緊密的老年人認知功能得分越高??梢?,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缺乏社會參與,更易采取消極的生活方式,長期單一的生活易導致老年人思維退化,從而加速認知減退。
3.3 社會隔離與自評健康 社會隔離可能與老年人自評健康不佳有關。Zhang 等[46]對2011 年—2014 年中國老年人健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主客觀社會隔離均可以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處于主觀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報告自評健康、認知障礙和日?;顒幽芰щy。這可能是由于主觀社會隔離可以通過心理途徑影響老年人健康,破壞他們的歸屬感和社會聯系,進而產生自評健康不佳。但Zhang 等[46]的研究主觀社會隔離僅采用1 個問題進行測定,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程新峰等[47]研究發現,與未遭遇社會隔離的老年人相比,遭遇社會隔離的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更差,朋友隔離、感知隔離維度可對老年人自評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原因可能為遭遇朋友隔離的老年人更可能強化自身的社會疏離感,對自身有更負面的自我評價,老化態度消極,進而影響老年人自評健康;感知隔離的老年人更可能產生生活的無目標感和無意義感,進而影響身體健康。但程新峰等[47]研究未排除個人性格及人格等因素,研究也未納入認知能力較差的個體,可能對結果造成一定影響。
3.4 社會隔離與自我老化感知 社會隔離對老年人自我老化感知影響的研究較少。秦瓊等[48]對養老機構老年人調查后發現,抑郁和社會隔離是自我老化感知的重要影響因素,降低社會隔離能夠緩解抑郁對機構老年人自我老化感知的影響,原因可能為養老機構多為高齡老年人,其長期脫離家庭,歸屬感降低,更易出現負性情緒,且其與社會接觸較少,自我價值感缺失,對自我老化感知評價較為消極。秦瓊等[48]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調查地點為養老機構,對于社區老年人及農村老年人參考意義不大,可能使調查結果不具有普遍性。李茜等[49]通過對社區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老年人的社會隔離和自我感知老化均處于較低水平,存在社會隔離、家庭隔離、朋友隔離的老年人面對衰老的看法更消極。表明社區工作者應多關注空巢或獨居老年人,增加老年人間的交流,減少社會隔離,促進其成功老齡化。
4.1 社會隔離與死亡 已有研究發現,實際和感知到的社會隔離均與早期死亡風險增加有關。Steptoe等[50]對英國52 歲及以上人群進行社會隔離狀況評估,結果發現,社會隔離和孤獨與死亡率增加有關,調整人口因素和基線健康情況后,社會隔離仍與死亡率增加相關。一方面,社會隔離與較差的健康行為(如吸煙、酗酒、久坐不動等)有關,容易誘發冠心病、腦卒中、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另一方面,社會隔離會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系統,進一步通過氧化應激增加血管張力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10,29]。德國一項隨訪20 年的研究發現,社會隔離和孤獨協同作用將增加死亡風險[51],醫護人員應盡可能考慮孤獨感與社會隔離的相互作用。
4.2 社會隔離與生活質量 社會隔離可能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我國學者通過構建多重中介模型發現,社會隔離可直接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還可通過抑郁、活動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間接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產生影響[52]。原因可能為呈現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在社會接觸和人際交往方面往往采取較被動的行為,缺乏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和照護,甚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對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社會隔離與生活質量間存在負向關系,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與他人互動可促進其產生規律運動、營養、醫療保健等健康行為,同時擁有強大社會關系網絡可緩沖應激性事件中的心理壓力,改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質量[53]。
當今世界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孤獨[54],獨居、空巢、慢性病、行動能力下降以及視聽障礙等使老年人面臨更嚴峻的社會隔離和孤獨風險[19]。社會隔離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造成嚴重影響,已成為最急迫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55]。因此,針對老年人制訂預防社會隔離的措施尤為重要。
5.1 發揮政府統籌作用,開發新型養老模式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事業發展“藍圖”明確提出智能化養老服務。應當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改革創新,開發智能養老軟件、虛擬養老院、可視化居家設備、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等,應大力提供政策服務以及資金支持,保障智能化養老體系穩步發展,使老年人充分享受社會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便捷。管理部門和社會工作者應充分聽取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暢通訴求渠道,提供再就業機會,滿足老年人的社會參與需求。管理部門應采取多種措施減少城鄉發展差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強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應充分考慮農村中老年群體的特殊性,減少中老年人出行障礙,提高便利性。
5.2 完善基層功能,提高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社區內可設置多處服務中心和老年活動娛樂場所,定期開展社區公益活動,如健康講座、鄰里互助、健康咨詢等,加深鄰里關系和溝通交流,拓寬社會網絡關系[56]。農村基層醫療機構應對中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及時篩查、診斷、治療,做好健康教育。醫療小組以及社會志愿者應定期進行家庭訪視、義診,向老年人傳授社交技能,改變其不良社會認知,幫助其維持和發展社會關系網絡,對有特殊病情、空巢、失能的老年人加大護理力度和訪視頻率。醫療機構可將社會隔離評估納入居民健康檔案,醫務工作者應用靈敏的社會隔離評估工具及時識別有社會隔離傾向或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
5.3 家庭成員緊密團結,發揮家庭主導作用 家庭是老年人最基本的支持體系,子女應主動與父母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及時了解老年人的真實想法,加強家庭親屬間的情感建設,增強老年人安全感和獲得感[38]。子女可以教會老年人通過微信語音、視頻聊天功能增強與朋友、家人間的聯系。鼓勵老年人參與隔代撫育,增強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尊重老年人的意見和意愿。鼓勵老年人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做力所能及的貢獻,真正展現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和活力。
老年人社會隔離與健康密切相關。護理人員應早期識別和篩查有社會隔離傾向或處于社會隔離狀態的老年人,及時發現由社會隔離導致的健康問題。目前,社會隔離概念尚未統一,研究者采用的研究工具存在差異,建議我國研究者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有針對性的老年人社會隔離評估工具,構建合理的干預方案,減少社會隔離對老年人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