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明,何湞,詹正烜,付慧中,蔡樹河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失眠是臨床常見的睡眠問題,以難以入睡、睡眠難以持續、早醒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長期失眠會導致認知功能障礙[2-3]、抑郁、焦慮等精神疾病[4-5],也會誘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6-7]的發生,現已成為全世界最需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目前,口服鎮靜催眠藥仍然是國內外治療失眠的常用方法,但存在嗜睡、頭痛、耐藥性、成癮性等不良反應[8]。
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動周期的變化差異,反映自主神經對竇房結的調節功能[9],是目前評價自主神經功能常用指標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存在一定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10]。本研究通過使用穿戴式無線心電貼,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失眠患者HRV的即時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就診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的原發性失眠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淺針組、艾灸組和經顱磁組,每組各20例。淺針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6.50±30.50)歲;病程(4.50±2.69)個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評分(11.35±2.62)分。艾灸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42.55±15.07)歲;病程(4.40±2.39)個月;PSQI評分(11.25±2.69)分。經顱磁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42.95±14.01)歲;病程(4.65±2.74)個月;PSQI評分(10.00±4.00)分。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11](CCMD-3)中原發性失眠的診斷標準: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癥狀,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睡后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的優勢觀念;③對睡眠數量、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或社會功能受損;④至少每周發生3次,至少已持續1個月。
1.3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③干預前14 d未對失眠進行治療;③PSQI評分>7分;④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①腦器質性疾病及其他軀體器質性或精神障礙疾病導致的失眠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倒班、時差等引起失眠者;③酒、精神藥物濫用及依賴者;④治療穴位皮膚有感染或炎癥的患者;⑤不能嚴格按照試驗要求完成研究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淺針組給予淺針療法,①取穴:鎮靜穴;②淺針規格:由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吳炳煌名老中醫工作室”自制淺針;③操作方法:取患者仰臥位,選取兩眉頭之間正中上3 cm處,穴位常規消毒,以適量消毒棉花包裹淺針針尖部位,并將針尖抵于該穴位皮膚表面,操作者使用拇指螺紋面輕輕頂住針尾,使用中指指甲在針柄上行平補平瀉手法,產生柔和、均勻的震顫,刺激經穴,以致得氣。平補平瀉法:針尖固定于穴位表面,針身與穴位表面做垂直與不垂直之間交互的連續擺動;使用指甲行推刮手法時,上刮與下推的力度保持均勻適中,力度一致;以上下推刮81次為1個刺激量,在1個刺激量結束后,以拇指指腹抵在針尾,于穴位表面點按9下,再使用食指、中指加持針柄,逆時針旋轉6次,共治療15 min。
1.5.2 艾灸組給予艾灸療法,①取穴:鎮靜穴;②艾條選擇:清艾條(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Z32020253);③操作方法:取患者仰臥位,選取兩眉頭之間正中上3 cm處,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的穴位,將艾條與皮膚距離控制在20~30 mm,以局部無灼痛、出現溫熱感為宜,共進行15 min治療。
1.5.3 經顱磁組給予超低頻經顱磁刺激儀治療。操作方法:治療前囑患者摘除身上金屬飾品、物品(項鏈、耳釘、金屬眼鏡、手機等),取平臥位,閉目養神,給予γ-羥基丁酸、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治療,各5 min,強度為500 GS,共治療15 min。
1.6 觀察指標采用穿戴式無線心電貼(山西頤康鑫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晉械注準20192070064)分別于各組治療前15 min,治療中 15 min 及治療后15 min進行記錄,包括心率(beats per minutes,BPM)、心率變異性的時域指標[全部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 for period of interest,SDNN)、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 of NN intervals for period of interest,rMSSD)]及心率變異性的頻域指標[低頻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y power,HF)、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之比(LF/HF)]。

2.1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BPM比較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淺針組、艾灸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BPM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患者治療中、治療后BPM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BPM比較 次·min-1)
2.2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SDNN、RMSSD比較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淺針組、艾灸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SDNN、rMSSD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淺針組治療后SDNN、rMSSD高于治療中,經顱磁組治療后SDNN高于治療中,治療后淺針組SDNN、rMSSD高于艾灸組及經顱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SDNN、RMSSD比較
2.3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LF、HF、LF/HF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淺針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LF、LF/HF均降低,HF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艾灸組LF低于治療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淺針組HF高于經顱磁組,LF/HF低于艾灸組、經顱磁組,且艾灸組治療后LF/HF經顱磁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原發性失眠患者治療前后LF、HF、LF/HF比較
目前,我國約有30.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質量差的問題[12-13],且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逐步上升。失眠的主要癥狀為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早醒、睡眠質量下降、總睡眠時間減少,且伴有疲勞、軀體不適、認知障礙等日間功能障礙[14-15]。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多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功能過度興奮,副交感神經功能過度抑制[16-17]。心率變異可反映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動態平衡狀態,通過自主神經功能的變化,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失眠患者的改善情況[18]。
淺針療法是由“鍉針”演變而來,經吳炳煌教授40余年臨床經驗總結,不斷完善發展所形成的獨特治療技術。淺針療法是使用獨特的淺針針具,將圓潤的針尖點按于體表,并使用中指指甲在針柄螺紋圈上不斷進行持續、規律的上刮下推,以產生柔和、穩定,具有節律性的輕微震顫,并傳至穴位皮下以產生得氣效應。淺針療法通過作用于腧穴體表及十二皮部的孫絡和浮絡,“治諸外以調諸內”,達到暢通氣血、平衡臟腑的功效[19]。衛氣循行于體表,淺刺法的機制恰在于激發衛氣,“淺刺及衛,則無傷營氣”[20],使用淺針療法治療失眠,正符合中醫治療不寐的治則治法。以往研究顯示,淺針療法能通過改善大腦情緒回路功能[21]、降低大腦腦電興奮性[22]、影響血清體液因子水平[23-24]等機制,以達到治療失眠的效果[25-27]。
艾灸療法是指通過燃燒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在人體穴位進行熏烤以達到保健治病的傳統中醫療法[28]。《本草綱目》言:“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艾葉被視作純陽之品,艾灸所起到的溫熱效應,與艾葉所具有的溫通之效,對腧穴產生刺激,通過經脈網絡的傳導功效,以達到調整陰陽,鎮靜安神的功效,從而改善睡眠[29-30]。
經顱磁刺激療法是通過超低頻經顱磁刺激儀產生超低頻脈沖磁場,穿透顱骨,產生感應電流刺激大腦內部的深層組織神經元,從而起到影響大腦腦電活動、功能狀態,神經內分泌代謝的作用[31]。經顱磁刺激療法具有深入刺激、無痛、非介入等優勢,已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鎮靜穴源自于董氏奇穴,位于兩眉頭之間正中直上3 cm處,位于滑車上神經、顏面神經分支、腦神經、心之神經。刺激本穴可促使腦神經放松,有利于改善睡眠[32]。鎮靜穴為吳炳煌教授治療失眠的常用穴位之一,刺激鎮靜穴,可起到疏通經絡、引導氣血、調節腦部功能的作用[33]。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淺針組、艾灸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BPM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治療中、治療后BPM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淺針組、艾灸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SDNN、rMSSD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淺針組治療后SDNN、rMSSD高于治療中,經顱磁組治療后SDNN高于治療中,治療后淺針組SDNN、rMSSD高于艾灸組及經顱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淺針組、經顱磁組治療中、治療后LF、LF/HF均降低,HF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艾灸組LF低于治療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淺針組HF高于經顱磁組,LF/HF低于艾灸組、經顱磁組,且艾灸組治療后LF/HF經顱磁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3種干預方法均能提高失眠患者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性,改善失眠患者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的整體平衡,起到改善自主神經功能的良性功效。與艾灸組、經顱磁組比較,淺刺鎮靜穴在提高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平衡程度的作用更優。
本研究僅對淺針療法、艾灸療法、經顱磁刺激療法的即時效應進行初步的對比分析,未對3種療法的長期療效進行驗證,且研究中也存在缺乏統一標準、樣本量小等研究問題。今后,可深入對淺針療法治療失眠的長期臨床療效及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進行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