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屏縣委黨校 丁雪萍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不斷提高環境治理水平,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一步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石屏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全面實施總量減排、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以生態文明創建為抓手,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石屏縣環境監管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一是異龍湖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石屏縣把異龍湖保護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扎實推進異龍湖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組織實施,累計完成投資13.52 億元。通過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異龍湖水質明顯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湖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景觀逐步恢復,山水林田湖草共生共榮。二是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監管加強。縣委、縣政府及時消除環境隱患,確保水庫水質安全穩定運行。石屏縣高沖水庫水質在總氮不參與評價下,保持在Ⅱ、Ⅲ類,達到集中式飲用水水質要求。劃定了黃草壩水庫、大壩水庫兩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全面完成了6 個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三是推進實施河湖長制。全縣22 條河湖庫渠設置省級河湖長兩名、州級河湖長6 名、縣級河湖長22 名、鄉鎮級河湖長231 名、村級河湖長765 名。四是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開展新一輪問題排查整治,切實開展河長“清河行動”整治,投入1042 余人,機械設備35 輛,清理河道112 公里,清除河道垃圾及淤泥近千噸。五是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建成異龍湖流域村莊污水處理站55 個、異龍湖沿湖沿河村莊34 個、重點村莊集中式處理站22 個和分戶式處理設施322 個,實現9 個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新增處理能力1173 噸/天。
一是開展燃煤鍋爐和工業爐窯整治。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環保型鍋爐,全縣淘汰24 臺燃煤鍋爐。石屏縣鑫磊錳業有限公司完成超低排放和提標改造,達到特別排放限值。二是積極推進園區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推廣使用。實現松村豆制品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城東鮮豆腐加工區所有入駐豆制品加工戶全部實現使用天然氣、甲醇、生物質顆粒等清潔能源等燃料供熱。三是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完成全縣22 家加油站的油氣回收改造。四是加強對城區餐飲油煙排放的監管。嚴格餐飲服務經營場所的環保審批,督促餐飲企業落實油煙治理措施。五是加強建筑施工工地及道路揚塵防治工作。各部門采取措施進行揚塵污染防控,嚴格要求建成區建筑施工工地落實“六個百分之百”。
建立污染地塊聯動監管機制,加強源頭治理和風險管控,順利完成了轄區內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面摸清土壤環境污染狀況,受污染耕地全部實行分類管理,污染地塊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及布局不斷優化。
一是全力推進固廢及重金屬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工業固體廢物排查、涉鎘等重金屬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完善了涉重金屬企業監管清單,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源的日常監管進一步加強。二是強化危險廢物安全專項整治。對全縣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單位不定期進行檢查,建立規范危險廢物管理臺賬,督促社會源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落實管理責任,危險廢物安全處置達到100%。
一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全縣117 個村委會(社區)、104 個被州人民政府命名為州級生態文明村;8 個獲省人民政府的省級生態鄉鎮命名;成功創建省級綠色學校5 所,省級綠色社區1 個,州級綠色學校3 所,州級綠色社區兩個。二是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優化調整和“三線一單”編制工作。三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并發布外來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和《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石屏縣實施方案(2018-2030年)》,開展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和特有魚類資源保護,杜絕新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一是嚴格環境執法。實施環境違法“零容忍”,通過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加大企業違法成本,實現違法企業數量做減法、尊法守法企業做加法的執法監管效果。二是大力開展污染安全隱患排查和環境應急管理。三是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和能力保障。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環境監察監測隊伍建設,按照三級站標準,對縣環境監察大隊、縣環境監測站人員編制核增至10人;2018年新招錄環境監測人員和監察大隊人員各1 名,2020年招錄監測人員兩名、退役轉業人員1 名,石屏縣監察監測隊伍不斷加大。加強環境監察監測能力建設,石屏縣環境監測站于2019年1月7日取得檢驗監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批準監測項目29項。四是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按照信息公開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網站欄目,及時更新公開環保工作動態、環境政策法規、環境標準等內容,將石屏縣空氣、重點污染源、飲用水環境質量狀況環境監察執法行政處罰、環評審批情況等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在石屏縣人民政府網站信息公開專欄進行了公開公示。
石屏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縣,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難度加大,加快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資源能源消耗逐年增加,城鎮環境問題更加突出,農村環境污染需要加大力度治理,整體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環境保護的任務更加繁重。
異龍湖流域所在地區西部異龍鎮經濟相對發達,生活污水排污排放相對集中,而沿湖的農灌和農村生活污水、部分工業用水的監測數據尚未實現全覆蓋,部分沿湖天然徑流斷流使得沿湖的自凈能力下降,這些隱患將嚴重威脅異龍湖流域的水質安全,亟須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管控。異龍湖流域水體總體面積下降,導致生態功能受損。
石屏縣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工業污染較少,經過近幾年的“關、停、并、轉”和限期治理,現有主要排污企業基本完成污染治理,實現了穩定達標排放。由于減排空間有限,完成新增工業減排任務難度大。另外,石屏老舊小區較多,雨污分流改造難度大,雨季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污染物減排面臨較大困難。
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和信息化建設滯后,鄉鎮還未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構,環境監管任務繁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且處理水平不高,城鄉污水管網、處理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農村堵污口、清污泥、治污水設施配套不齊全。一些企業和部門依法治污、依法保護自覺性不夠,全社會共同推進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尚未形成。
一要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以承載力為依據,以政策激勵為手段,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生態經濟。二要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依托石屏縣資源和現有產業優勢,積極引進和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技術,對現有企業和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走“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采取回收利用廢品、廢料、廢水、窯爐余熱利用等措施,進行資源的再生待循環使用,實現生產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運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園區廢物管理體系。三要推進綠色生活方式。發展綠色交通,加快綠色生態社區建設進程,倡導綠色生活,引導廣大市民樹立“低碳生活”意識。四要加強生活污染源治理。全面提升城鎮污染治理,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提升農村生活污染收集處理及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垃圾體系建設。
一要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通過保障人民飲水安全、強化污染減排、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修復、水安全保障等任務,確保石屏縣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二要強化協同管理,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優良。繼續加強工業污染源綜合防治,大力推進揚塵污染控制,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協同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治理,建立大氣污染物監測預警體系。三要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嚴控新增土壤環境污染,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與保護,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加強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打贏清廢攻堅戰。
一要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分區分類精準管制。采用分級控制體系“生態一級控制區、生態二級控制區、生態三級控制區、生態四級控制區”四個級別表征,按照級別高低,執行不同要求的生態保護和空間開發利用策略,生態一級控制區執行最嚴格的空間管制策略。二要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落實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三要推進森林生態建設。堅持生態優先、依托重點工程帶動,加強生態建設,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努力擴大森林面積,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五要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行林長制,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天然林保護,全面實施異龍湖流域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工程,加強異龍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加強礦山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全面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一要開展政策的事前事后評估。全面貫徹執行《關于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等國家相關政策和文件,全面落實紅河州“三線一單”(石屏縣)和規劃環評宏觀管控的落地與應用。實施政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提高各領域政策與環境保護的協同水平。二要持續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以環評審批改革為重點,進一步突出簡政放權,通過深化“生態環保督察、嚴格執法、杜絕一刀切”突出加強環境監管執法,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突出優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通過污染防治攻堅戰帶動生態環境項目實施,不斷加大生態環境領域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力度,大力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壓縮行政審批申請材料、辦理時限,讓企業輕裝上陣,讓營商環境更優化,給基層實干撐腰。三要建設“智慧環保”管控。規劃建設高質量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監測網絡,推動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推進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互聯共享。加強環保數據綜合研判,提升生態環境科學決策水平。開發環境風險信息化管理平臺,包含環境檔案信息管理子系統,管理企業環境風險源資料。四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導向,以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為約束,探索完善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交易體系,營造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綠色信貸等政策環境。
一要強化環境風險源頭防控,加強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嚴格落實風險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制度。針對縣域生態環境風險調查出的工業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等環境風險源,以及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空間環境等環境風險受體,根據生態環境風險評估結果,針對性實施風險管控措施,對生態環境風險受體實施保護治理工程,對生態風險源實施治理管控工程及措施,提升生態環境風險管控能力,從源頭上降低或者基本消除生態環境風險或隱患。二要提升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強化環境風險預警能力。規范排污單位和工業園區污染源自行監測監控,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開展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三要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完善核與輻射環境監管體系。完善石屏縣輻射信息化網絡建設,構建完善的輻射信息化網絡體系,全面開展石屏縣輻射環境質量的常規監測。同時做好石屏縣核技術利用的監督性管理。建立石屏縣輻射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輻射安全。四要完善環境風險預警體系,提升環境風險預警能力。強化環境監測預警,加快推進全縣空氣質量、跨界河流(湖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預警預報工作,建立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加快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加強環境輿情監測,建立健全環境輿情應對機制,積極回應環境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嚴格環境風險預警預案管理,利用現場監察、環境監測、公眾舉報等信息進行監管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