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翁啟元,劉坤
我國已進入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然而多年來在城市建設中,對城市自然要素的不重視,特別是對城市河道(水體)水環境和地下管網的漠視,如地下管網的破損、混錯接等問題,河道(水體)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大面積的河道(水體)被覆蓋,河道(水體)被硬化、渠化,人工與自然的比例不協調,河道(水體)原有生態系統被破壞,河道(水體)自凈能力嚴重弱化等,導致城市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城市河道(水體)出現了黑臭現象。為此,2015年,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六安市也立即貫徹了國家、安徽省相關規定,于當年年底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排查識別,并出臺《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制定分年度工作計劃。但六安市在實施城區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由于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復雜性認識不足,缺乏系統性、綜合性考慮,走了彎路,就黑臭水體治理,收效不明顯,且發生了突出生態環境事件。為著力解決城區水污染和水環境治理問題,持續完善城區水系、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守好六安的綠水青山,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刻汲取教訓,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于2019年6月引入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合作謀劃陸續推出了市城區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PPP 項目(一期)、供排水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二期),理清了脈絡,探索廠網河一體、供排水一體、建管一體的“三個一體、循環利用”治理“六安模式”,構建城市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治理體系,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逐步解決了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
六安市城區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一期PPP 項目總投資49.82 億元,包括5 個存量項目、12 個新建項目,現已完成產值約37 億元,新建項目已基本完成。一期項目重點圍繞污水收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污泥處置和生態修復,全面改善城市水環境。項目建成后,污水處理能力由18.5 萬噸/日提至41.5 萬噸/日,污泥處置能力由140 噸/日提至280 噸/日,新增中水生產能力5 萬噸/日,新增城南節制閘庫容3300 萬立方米。
六安市城區供排水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估算總投資35.53 億元,包括8 個存量項目、5 個新建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大幅提升城區排水防澇能力,優化整合城區供水市場,完善污水收集系統,新增兩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一座。實現供水、排水、污水系統化運維管理。目前,存量項目已完成移交,城區積澇點整治工程(17 處重點積澇點)已完成,其他4 個新建子項目正在實施中。
隨著六安市城鎮化加速發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提升。根據《六安市城市污水專項規 劃(2012-2030)》,2020年六安市規劃區域內有污水約21萬噸/日,但當時規劃區域內有污水約26.9 萬噸/日,城區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為19.5 萬噸/日。由于工作缺乏前瞻性、系統謀劃存在差距,導致污水處理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根本所在。不解決污水處理能力不足這一突出矛盾,城區水環境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為此,六安市決定,通過廠網河PPP 項目等項目建設,2022年底前將新增城區污水處理能力23 萬噸/日(處理能力總計達42.5 萬噸/日,預計可滿足2030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能力需求),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其中2021年4月底前完成城北污水處理廠二期8 萬噸/日建設;2021年底前完成河西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6 萬噸/日)、東部新城污水處理廠二期(處理能力兩萬噸/日)、東城污水處理廠二期(處理能力兩萬噸/日)建設;2022年底前完成鳳凰橋污水處理廠二期(處理能力5 萬噸/日)建設。為有效解決污水處理廠建設期內的污水處理能力不足,2019年和2020年新建了蔣家溝、李臺子水質凈化站等多處臨時應急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 萬余噸/日(城區所有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將從2022年逐步退出)。在提升污水能力的同時,對城北污水處理廠一期、鳳凰橋污水處理廠一期、東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城南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將出水標準從國家標準一級A 提高到巢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城區水環境質量。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提高排水管網的質量,是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一是查清地下排水管網情況。2020年,六安三峽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將六安市城區及周邊鄉鎮380 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下管網,分4 大片、8 個區,同步地毯式開展檢測作業,采用QV—管道潛望鏡檢測、CCTV-管道機器人檢測、全地形-管道機器人檢測等手段,對市政排水管道內部進行檢測,掌握其病害的分布狀況和程度,分析病害對結構使用性能的影響。通過檢測,進一步摸清了家底,排查成果對完善管網專項規劃、實施管網改造計劃、提升城市防洪能力、提升污水廠提質增效等方面均有重大意義。二是實施城區市政管網修復改造項目。根據地下排水管網檢測結果,建立健全已建排水管網設施清單和質量問題清單。質量問題清單重點列出管道結構性缺陷、功能性缺陷、混錯接及地下水進入污水管網等問題。對市政雨污錯接混接點及破舊管網進行整治,累計完成混錯接點位1 萬7 千余處,改造超過5 公里、非開挖修復超過12 公里、開挖修復超過10 公里。三是實施城區積澇點整治工程。對城區存在的22處重點積澇點進行整治,新建、改建d500-d2000 排水管道12600多米,新建雨水箱涵400 多米,河道綜合整治7400 多米,進一步修復了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統籌解決了城區積澇問題,減少大量雨水進入管道,避免了污水冒溢現象的發生。四是實施單位小區雨污混接整治工程。2018年起,對城區300 多個雨污混錯接小區(單位)和30多條街巷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及雨污水管道修復,從源頭上有效解決雨污合流、截流、污水溢流和污水直排等問題,降低城市生活污水對自然水體的污染,形成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六安市在城市黑臭水體的整治過程中,嚴格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駁岸整治、活水循環、生態修復”的基本技術路線予以實施,對城區13 條黑臭水體和北郊支渠黑臭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經過持續治理,2019年底完成市城區11 條黑臭水體治理并通過達標驗收,2020年11月中旬完成市城區剩余兩條黑臭水體及4個排污口達標治理。2020年11月26日至28日,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對六安市13 條黑臭水體整治效果進行專項核查,隨機抽查的蘇大堰等10 條黑臭水體,7條消除黑臭,3 條基本消除黑臭。2021年2月起,陸續將城區13條黑臭水體和北郊支渠、污水處理廠、市政污水管網、市政雨水管網等子項目的運維管理工作移交六安三峽公司,建立“一河一策”的管理機制,加強了河道、排口的巡查、雨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維管理,確保城區水體黑臭現象不反彈。
自2017年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開始到廠網河一期PPP 項目實施,作為PPP 項目的實施機構,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高度重視,投入大量人力,從局屬各單位抽調專業骨干集中辦公并成立了指揮部辦公室,從事項目的協調與管理工作。二期特許經營項目落地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力量,嚴格機制,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成立項目工作專班。將過去負責廠網河項目建設、運維工作的廠網河辦公室與市給排水管理處進行整合,合署辦公,專班統籌供水、排水、節水的監管工作,并負責對六安三峽水環境治理及運維工作的考核。二是嚴格監督管理機制。按照六安市PPP 項目績效考核辦法,細化并出臺城區廠網河PPP 項目運維日常考核細則及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二期項目合同,對六安三峽公司開展運維監管考核。三是引進專業服務機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監督及考核,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提高水環境項目建設期及運維期績效考核專業水平,更加科學合理合規地支付可用性服務費和運營維護服務費。2022年3月,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取了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詢中心,參與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期和運營期技術服務及績效考核工作。四是開展專項整治試點。因城區商住區域違規排水、小區(單位)內部排水管網私接混接等違規行為,嚴重影響了城區市容市貌和入河水質,危害市民用水安全。六安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選擇個別違規排水問題嚴重的區域,通過深入調研,與屬地街道、市場監管、環境保護、衛生健康、新聞媒體等部門對接聯系,開展打擊違規排水行為聯合執法試點專項行動。通過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將污水排入雨水管網、違規將污水排入城鎮排水設施等違法行為,在社會上形成保護水環境的輿論氛圍,鞏固市城區水環境治理成果,積累聯合執法工作經驗并摸索形成長效機制。上述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明確政企職責分工,使城區水環境治理進入系統化、規范化、監管制度化、法制化,保障水環境治理的高效高質。
當前,六安市城區水環境大部分問題通過一期、二期項目的實施得到有效解決,但本市水環境治理歷史欠賬多,在一期、二期項目完成后,仍存在很多問題未解決。一是小區雨污混接整治未全覆蓋。據統計,主城區約有商住小區610 個,過去屬地政府實施的管網整治存在不夠徹底、過程缺乏監管、治后無管理等問題,導致治理效果不佳。廠網河一期、二期鑒于資金問題,只安排了110 個小區進行雨污混接整治,整治率只有20%左右。二是市政雨、污水管網檢測與修復有缺口。市城區380 平方公里內市政雨水管網1500 多公里,其中廠網河一期項目已檢測910 多公里,剩余約590 公里未檢測,所有缺陷未修復。市城區380 平方公里范圍內市政污水管網900 多公里,三峽公司一期投入4.41 億元,二期投入9.52 億元,分8 個片區對管網進行排查、檢測及修復。據統計,一期、二期項目投資只能完成整個工程量的約60%。三是單位雨污混接問題普遍。主城區約有單位700 余家,包括各級黨委政府辦公所在地、部門辦公所在地、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經排查,這些單位普遍存在雨污混接情況,嚴重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和河道水質。四是積澇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城區道路防汛排澇隱患點進行深入細致的摸排,共排查低洼易積水隱患點66 處,其中積澇點共57 處,積澇最為嚴重的有22 處。目前嚴重的22 處積澇點已納入城區積澇點整治工程(共17 處,已完成整治)及經開區積澇點整治工程(共5 處,1處已完成整改)中。受限于項目投資,前期僅對22 處嚴重點位進行整治,仍有44 處易積水隱患點未進行整改。項目謀劃情況:由實施機構六安市住建局牽頭,制定整改方案,將小區雨污混接整治、市政雨污水管網檢測與修復缺口問題、城區剩余積澇點問題統一納入城市智慧“水管家”項目,按計劃分步驟實施,落實整改到位。
結合六安市實際情況,在深入推進“一體化”“供水特許經營”運作模式,實施給排水機制體制改革基礎上,創新思維打造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新模式,轉變政府部門角色定位,由政府全盤主導向政府“當家”、企業“管家”轉變;由“多頭治理”向“系統治理”,全面落實廠網河一體轉變;由注重城區局部治理向城鄉一體化的全局轉變;由雨水、污水、供水等“單打獨斗”向供排水一體化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突出治理亮點,推出項目精品,形成工作特色。為加快構建現代化水環境治理體系,目前,已成立六安市三峽智慧水管家公司,出臺了《六安市城市智慧“水管家”工作方案》《六安市城區“水當家”監管服務工作導則(試行)》《六安水管家示范城市打造方案》《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服務手冊》等系列文件,并按照新模式予以推進。
城市水環境治理具有復雜性、持續性和高投入性,但六安市在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合作以后,開辟城市水環境治理新天地,解決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和市民生活幸福感,逐步實現了“廠網河一體、供排水一體、建管運維一體”的目標。六安市將按照“一個城市、一個管家、一個機制、一張藍圖”的方向,構建城區供水排水、管網建設、防洪防澇、排污治污綜合體系,依托供排水集中控制中心,逐步實現智慧水廠少人化值守、管網系統智能感知預警、區域廠站集約化控制、一體化智慧調度決策,達到廠網河全要素、供排澇全過程的智慧化管理,打造水環境治理可持續、可推廣的“六安模式、六安樣板、六安經驗”。六安市水環境治理新模式已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國家發改委也將召開2022年度“六安現場會”,暨共抓長江大保護現場會(“水當家、水管家”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