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長江環境科學研究中心 梁安兵,魏先全,邱旭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和諧長江、健康長江、清潔長江、安全長江、優美長江”保護目標[1]。近年來,針對長江流域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楊小林等人通過構建環境污染事故頻數變化無殘差因素完全分解模型,對長江流域的環境污染事故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環境風險控制技術進步對流域事故發生頻數增加具有顯著遏制作用[2];周穎以長江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為研究對象,建立了長江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模型并對實際案例進行了評價分析,提出了長江流域各類水污染突發事件的協同治理對策[3];曹興對長江流域甘肅段環境風險現狀進行了分析,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提出了流域應急管理對策建議[4]。總體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長江流域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有了較大進步,但面對長江流域(瀘州段)水系復雜,風險源企業點多、面廣的現實狀況,流域沿線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環境風險防控壓力較大,生態環境安全保障仍有諸多挑戰。作為全市400 余萬人民群眾的母親河,保護好長江流域(瀘州段)的生態環境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至關重要,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流域水環境風險防范水平,確保流域水質安全迫在眉睫。
長江干流由宜賓市江安縣經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處進入瀘州,由西向東流經納溪區、江陽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五區縣,在合江縣符陽村九層巖出口流入重慶市江津區,全長136 公里,境內沱江、赤水河、永寧河匯合,支流眾多,水系復雜,下游出川即是特大城市重慶。由于受早期產業規劃、生產生活用水、交通運輸等因素影響,沿長江石化、化工、醫藥、印染、危險化學品等高環境風險行業企業眾多,污染物復雜。長江流域(瀘州段)范圍內的重點環境風險企業主要分布在長江干流流域,多達80 余家,主要涉及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城鎮污水處理廠、碼頭、垃圾填埋場等,部分企業集中在龍馬潭區、納溪區、合江縣等區域,污染物涉及有毒有害氣體、重金屬、石油類、危險化學品以及生產生活廢水中的COD、BOD5 和氨氮等,主要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為企業的風險物質泄漏、廢水外排,垃圾填埋場潰壩致使滲濾液泄漏等,這些污染物一旦進入長江水體,造成跨省界污染,勢必會對下游重慶市構成重大威脅。
瀘州地處“長江黃金水道”,水上運輸活動頻繁,運載量大,長江干流及其支流跨江(河)大橋、沿江公路多、里程長,在交通運輸能力和效率提升的同時,疊加性、累積性和潛在性的環境風險隱患增加,包括船舶溢油風險、交通運輸事故導致危化品和危險廢物泄漏風險等,使長江沿線水環境風險防范難度加大。部分長江、沱江跨江大橋及沿江公路等缺乏交通事故下污染物導流、收集措施,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污染物極易進入河流,處置難度大,勢必對飲用水水源地以及出川斷面水質造成影響。
瀘州處于長江、沱江、赤水河交匯處,長江(瀘州段)上游即是川南重要城市宜賓市,沱江(瀘州段)上游為自貢市和內江市,赤水河緊鄰貴州遵義、畢節,區域位置十分敏感,加之近年來毗鄰地區工業增長迅猛,致使流域輸入性環境風險加大。例如,2018年“2.19”長江油污事件、2020年雅安市弘利展化工有限公司原料桶因洪災進去青衣江事件和2021年“2.19”瀘州沱江入境斷面三氯甲烷自動監測數據異常事件等均為流域輸入性事件, 一旦上游污染物泄漏進入河流,勢必會對長江流域(瀘州段)水質構成嚴重威脅,如果處置不及時,極有可能進入下游重慶市,造成跨省界污染。
流域水質預警是水質監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流域水質預警體系可為流域水污染處理提供充足的時間和信息,有效削減水污染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5]。目前,瀘州已建立了各級水質自動監測站30 余個,布設了110 余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斷面,初步建立全域水質監測“水上天網”。此外,在長江干流布設了一套油污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利用激光遙感技術對長江干流香驢石碼頭斷面進行自動實時監控。但長江流域(瀘州段)石化項目、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港口碼頭等環境風險源數量多,且分布有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等水環境風險受體,現有流域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覆蓋范圍仍有不足,尤其對各類污染物的監測覆蓋不全,油污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布點較少,流域風險預警能力薄弱,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流域風險防控工作需要。
經過多年發展,瀘州環境應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當前環境應急管理在隊伍建設、應急監測、環境應急物資儲備以及協調聯動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隨著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進行,瀘州不斷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市、縣相繼成立了環境應急管理機構,但機構規模相對較小,部分區縣從事環境應急管理人員多為兼職人員,存在專業化程度不足、人員不固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現象,難以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污染事故;另一方面環境應急監測能力薄弱,區縣環境監測存在混崗混編、人才短缺、監測設備配備不足等問題,受資金和技術的影響,配備的應急儀器大部分為便攜式小型監測儀器,且常規污染物的便攜式儀器種類不足,現場監測不能滿足各種環境基體多種污染物的應急監測和分析需要,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難以快速全面提供污染動態數據,并為應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近年來,瀘州加快推進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規劃布局,根據全市環境風險源分布特點,以省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瀘州分庫)為基礎,先后在合江、敘永建成相對規范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儲備有工程搶險類、生活保障類、救助救援類三大類80 余種環境應急物資,總價值1200 余萬元。但物資庫布點較少,全域輻射能力有限,物資庫管理上還有不足,制度、運行機制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瀘州在流域聯防聯控方面不斷加強與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毗鄰地區溝通協調,建立了聯防聯控機制,但在協調聯動方面,跨部門、跨區域應急協調聯動仍然不夠,跨流域重點風險源企業信息共享和突發環境事件聯合處置、協同指揮等信息化平臺建設不足,環境應急響應能力和協調配合能力仍待進一步提升。
在產業端,以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為目的,優化產業布局,嚴控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準入,推進重化產業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區域環境風險防控能力[6]。持續推進低風險企業入駐工業園區,逐步淘汰污染重、風險高企業[4]。企業生產端,完善創新激勵制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生產工藝,逐步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實現科技化、清潔化生產。同時,扎實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督促企業制定(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環境應急“一企一單一案”(一企:重點風險企業;一單:風險單元、風險物質清單;一案: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方案),持續穩定運行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嚴格落實污染防控措施,加強培訓和演練,不斷提升企業環境應急應對能力。風險物質運輸端,加強對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儲存、裝卸、運輸等關鍵環節的監管,完善重要運輸道路和橋梁的導流槽、應急池等風險防控設施。對運輸人員施行培訓后持證上崗,選擇專用運輸路線,盡量避免穿行居住區、人員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運輸過程施行全程監控,實時掌握運輸車輛情況,以對突發情況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
以實現監測預警系統智能化、監測指標全覆蓋為目標,在現有監測預警手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一線防控、監測、預測、預報、預警體系,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沉。近年來,因全球氣候變化,暴雨、大風、冰雹、濃霧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大大增加交通事故和企業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概率,從而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針對極端天氣、地震、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突發狀況,在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時段提前布局,加強監測預警系統開發,強化油污監測設備布點建設,完善監測預警制度,一旦發生極端情況,對可能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情況及時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做好應急應對準備。同時,加強科技支撐,利用現有科學技術,對監測技術瓶頸開展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聯合攻關,深化監測技術問題及成因研究和科技成果應用,配齊配強環境監測設備物資,切實加強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現監測預警科技化、信息化,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加強與氣象、交通運輸、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健全完善部門間環境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推動綜合性、專業性應急救援隊伍長效聯動,切實加強危化品和危險廢物產生、儲存、轉運、處置等各環節的環境安全管理,提升協同應對能力。健全完善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毗鄰地區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共同防范、信息互通、聯合監測、協同處置的應急指揮體系,落實聯合會商、聯合執法、聯合排查、聯合應對等聯動措施,探索建立流域環境風險防控管理平臺,強化對跨界流域重點風險源的監控,利用信息化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應急聯動、應急指揮等,切實提高跨流域、跨區域協調聯動能力水平。
堅持以目標為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從應急隊伍建設、應急監測、應急物資儲備、應急管理培訓和演練等方面,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在現有機構隊伍基礎上,完善應急機構隊伍機制體制,明確應急管理人員,落實應急職能職責,進一步發展壯大環境應急隊伍。根據環境風險特點,在現有物資庫基礎上,加強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布點建設,有針對性配足配齊環境應急物資,并加強物資管理和維護,提升環境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健全完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保障體制和穩定的運行經費投入機制,從應急監測站網、應急監測先進儀器設備配置、自動監測站及應急監測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部署和強化應急監測能力,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等技術手段運用和溢油監測設備、多參數分光光度計等先進監測設備配置,開展風險源定期巡檢,夯實長江流域環境日常應急監測能力支撐,提升長江流域環境監測水平,提高流域環境監測的整體實力。創新培訓方式,通過走出去或請進來等方式,開展環境應急管理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市、縣、企業等各級環境應急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綜合實戰能力。
同時,積極推廣“南陽實踐”,用好重點流域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充分利用現有河庫、閘壩、濕地、坑塘等設施,針對主要環境風險物質,設置有針對性的演練場景,開展長江流域環境應急實戰演練,通過以演帶訓、以訓帶練、演訓結合的方式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提升環境應急能力。
目前,瀘州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節點城市,長江流域(瀘州段)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健全完善長江流域(瀘州段)環境風險防控體系至關重要,對確保長江出川水質安全意義重大。本文在通過分析長江流域(瀘州段)來自固定源、移動源、輸入性水環境風險現狀的基礎上,梳理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環境風險防控的對策建議,為不斷健全完善長江流域(瀘州段)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提供了借鑒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