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福建省上杭縣第二中學,福建上杭 364200)
隨著“新高考”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中語文教師逐漸意識到對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中閱讀作為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模塊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關注和研究。據(jù)此,筆者將根據(jù)個人工作經驗和有關研究成果,依托文獻查閱、案例分析等方法,圍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一題撰寫本文,并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希望可以對諸位的工作優(yōu)化帶來一定的幫助和靈感。
“新高考”改革所針對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考查模式中過度追求學生知識和技能復刻能力和“一元”化思維泛濫等問題,主張進一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拓展課程教學的內容、渠道和執(zhí)行角度,總而言之就是講求一個“活”字和一個“全”字。在這樣的總體背景下,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而這些調整要契合以下幾方面要求:
進入到高中階段后,學生的信息攝入、理解和提煉能力都基本實現(xiàn)了質的強化,同時所能接觸到的外界信息也基本上涵蓋社會資訊的方方面面,這就意味著他們理應在閱讀活動中具備處理多類型信息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閱讀活動本身是一種對外界信息進行有機攝入的行為,也同樣需要學生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和路徑達成構建自身對應素質模塊的目標,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拓展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思維域度的要求,具體落實到語文閱讀方面而言,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打破對傳統(tǒng)閱讀訓練當中材料類型結構失調這一局面的過度依賴,結合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以及相應的考查、強化要求來提高“邊緣”材料的“出鏡率”,同時在針對后者的材料分析、信息提煉思路和方法上做出較有獨立性的教學指導,以此來作為完善學生綜合閱讀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現(xiàn)代社會已然步入了信息化、多媒體時代,文字不再是唯一的信息表現(xiàn)載體,更多的信息內容開始通過多形式的路徑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高中生大多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具備了通過不同形式獲取外界資訊的能力和意識,并逐漸在自發(fā)的狀態(tài)下開始了這種能力和意識的強化,這應當在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從另一方面來看,“新高考”改革中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yǎng)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師“牽引”式教學已經暴露出愈發(fā)嚴重的弊端。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也要進一步突出生本自主的活動組織形式,讓學生通過更具有能動性和靈活性的方式來完成個性化閱讀學習目標,而教師自己則要更多地扮演起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的角色,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建立起合作性的教學關系。
對于任何一種教學活動而言,真正意義上的成果取得都不能只依靠課堂上“短、平、快”的講解,更需要學生以一種自覺的形式去完成自主性、個性化的深度參與和持續(xù)優(yōu)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認知、學習、應用習慣和對應的主觀思維——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宗旨。
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推進閱讀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將工作的目光從“課堂”拓寬到“課堂+課下”,重視起對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優(yōu)化培養(yǎng),并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掌握適合自己的資訊整合和信息提煉思維,同時讓學生的具體閱讀技法也能夠得到相對應的調整。當然,教師也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足夠優(yōu)越的條件,使他們的閱讀習慣得以長期保持、發(fā)展下去,并取得更為可觀的自主提升成果。
在明確了“新高考”改革的主要要求后,高中語文教師便要在這些要求的指導下制定、執(zhí)行系統(tǒng)化的閱讀改革方案。這一方案的設計應當契合高中生的整體和個性化情況、條件,滿足新形勢下課程教學和考查的總體要求,同時對標高中語文教材編寫的整體思路、方向,在更大程度上彰顯出對學生閱讀積極性和良好習慣的激發(fā)、培養(yǎng)效能。在筆者看來,這一系列的工作應當以下列幾點作為主要抓手具體開展:
1.拓展閱讀學情的搜集范圍和渠道。閱讀雖然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模塊,但是由于其行為性質和模式的影響,閱讀教學必須要體現(xiàn)出一定的獨立性,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本模塊生本素養(yǎng)的專項提升。高中語文教師要拓展自己的閱讀學情搜集范圍,不僅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基礎、信息理解能力,同時還要對不同學生的閱讀興趣、思維習慣乃至性格做出對應的調查;而在學情調查的渠道上,高中語文教師同樣要做出對應的拓展,擺脫對學生考試作答表現(xiàn)的過度依賴,建立起“課堂+考查+課下”的“三位一體”性的學情搜集路徑,從而為學生勾勒出一幅最為逼真、完整的“閱讀肖像”。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歷次考試中的閱讀題目收集起來,根據(jù)不同題目的題型、考查方向和難度以及學生對應的作答情況來總體判斷出他們的綜合閱讀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擴大閱讀教學時的提問范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進行互動,從他們給出的答案以及作答時的精神狀態(tài)判斷出其閱讀學習態(tài)度;課下,教師可以和學生做一些日常交流,了解大家都喜歡讀什么書、對哪些作家或者文學角色比較欣賞,借此洞悉他們的閱讀興趣。
2.制定個性化的閱讀指導方案。在完成對閱讀學情的初步建設后,高中語文教師就要以此為依據(jù)來為學生制定針對性的閱讀指導方案。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將學生根據(jù)總體閱讀能力的強弱劃分為“高”“低”兩個檔位,在指導的材料內容、題材、體裁以及具體的指導形式、標準上做“區(qū)別對待”;同時,對于在不同方面存在長短板的學生,教師也要體現(xiàn)出“揚長補短”的指導原則,幫助學生獲得發(fā)揮自己特長和逐漸強化自身閱讀弱項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實現(xiàn)閱讀綜合素養(yǎng)的模塊趨平。
例如,有些學生的思維相對感性,善于從材料當中捕捉細節(jié)性的情感要素,但是對于文章的結構和邏輯梳理則表現(xiàn)得不甚靈光,那么教師在為他們“量身定制”閱讀指導方案時,一方面要突出對散文、現(xiàn)代詩歌等感性材料的引入,滿足他們體會閱讀樂趣和發(fā)揮自我優(yōu)勢的訴求;另一方面也要側重于帶領他們開展科學小品文或者論述性材料的講解,幫助他們基本掌握嚴謹性材料的撰寫思路和對應的表達技法。
1.在材料文體方面做出對應拓展。步入到高中階段后,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小學和初中階段記敘文“一統(tǒng)江山”的局面,各種類型的文體開始以較大的比重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也就使“新高考”影響下的高中閱讀考查呈現(xiàn)出多文體并舉的考查形勢。高中語文教師要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在閱讀教學當中也要做出同步優(yōu)化,在完成某一文體的教學基礎上,引入與之具有某種文學元素相關性但在文體上存在不同形式的材料,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更加鮮明地感受到每種文體獨到的表達形式、文章結構和撰文風格,從而健全學生應對不同形式材料考查的能力體系。
例如,在完成《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議論性演講稿的講解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本文所具有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主題,引入《丹尼爾最后的愿望》這篇微小說來帶領學生做同步閱讀,感受在同樣主旨的統(tǒng)領下,小說更加追求以事件和人物作為“土壤”去自然“生成”對應的主題,而議論文則突出了主題的直接呈現(xiàn)和多維論證,同時就兩種文體的常規(guī)結構做進一步的剖析。
2.在材料主題方面做出對應拓展。主題可以被看作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而每一篇文章的靈魂都是不盡相同的,這樣才構成了文學世界的豐富多彩。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在尊重當前高中閱讀考查常規(guī)側重的基礎上,在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教學材料在主題方面的多元性,從學生所感興趣的角度入手,選擇一些既能契合于常規(guī)主題理解需要又能開辟出生本情感理解新天地的主題篇目組織學生做思考,以此來達成彰顯閱讀教學魅力和開拓學生文學認知眼界的雙元目標。
例如,對于《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小說節(jié)選式的課文講解后,教師可以將同樣刻畫了一個“孤絕者”形象的短小說《夜行人》中對應的節(jié)選部分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從兩篇文章在角色刻畫用語以及描寫方式選擇等方面的不同點中做對比,同時結合其他角色對兩文主角態(tài)度上的不同做進一步的剖析,提煉出后一篇文章所表達的“歌頌逆流獨行之勇氣”的主題。
1.注重多媒體閱讀形式的引入。正如筆者所言,任何對于外界信息的攝入和理解的行為都可以被歸入到“閱讀”的范疇。基于這一基本認識,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在保證文字閱讀“正統(tǒng)”地位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通過對影音、圖像資源的信息提煉來開展多媒體閱讀,幫助學生以更具代入感和趣味性的方式來完成對目標信息的綜合攝入和生動處理,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潛能和主觀情感意識,以此來達成完善閱讀教學效果的預期目標。
例如,在結束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篇課文的講解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多媒體觀看電視劇《水滸傳》中對應的劇集,并可同步引入諸如“棒打洪教頭”“雪夜上梁山”等其他體現(xiàn)“林沖”這一角色形象的劇集,讓學生借助影視化的表演來從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角度完成提煉人物形象的訓練任務。
2.注重生本合作閱讀形式的引入。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閱讀所具有的自由特性,在閱讀教學中樹立起“留白”意識,將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思考價值、空間的問題預留出來,組織學生以獨立或結組的形式開展思考、討論,并允許學生在合乎邏輯的前提下得出不盡相同的個性化答案,從而達成引導學生開發(fā)個人閱讀潛能和自主思維認知的高階目標。當然,教師自身也要積極參與其中,為學生提供各種必要的提示和幫助,以便保證活動的執(zhí)行質量。
例如,教師可以就《哈姆萊特》一文中所出現(xiàn)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一句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哈姆萊特口中,‘生存’和‘毀滅’所指的是誰或是什么?既然哈姆萊特復仇心切,為何會對‘生存’或‘毀滅’的選擇表現(xiàn)得猶豫不決呢?”之后便可組織學生結組交流看法,并在課堂最后根據(jù)各組的討論成果做匯總講解。
高中語文教師要在體現(xiàn)總領式閱讀教學的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自治權”,允許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文學喜好和當前的個人發(fā)展計劃來制定個性化的閱讀計劃,同時為他們提供滿足其開展日常閱讀的良好條件。在這一項工作當中,教師要體現(xiàn)出對學生自主意愿的尊重,盡量規(guī)避開如同課上教學那樣的方法和思路層面的干預,保證學生在閱讀中獲得較為自由的主觀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里開辟出一塊班級圖書角,依靠學校圖書館或學生捐書等形式豐富其中的藏書,鼓勵學生從中借閱自己喜歡的書目,同時還可開設專門的“閱讀交流課”來讓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促進生本自主閱讀習慣和思維的交互成長。
閱讀是一場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對話,能夠讓人們汲取到前人的智慧和思想,并從中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是拓展自己人生寬度的絕佳手段。高中語文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準確理解、把握“新高考”改革在閱讀教學方面帶來的新變化、提出的新要求、確立的新目標,圍繞多元手段設計、執(zhí)行系統(tǒng)性的策略,幫助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出發(fā)去掌握開展高效閱讀的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深度品味閱讀帶給自己的精神和認知內涵,同時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體系,以此來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閱讀成長和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