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合肥 230000]
《秦風》 是《詩經》中特色比較鮮明的國風之一,其有關軍事活動的篇章較多,對于《秦風》首篇《車鄰》的主旨,學者以往多是從《車鄰》中所描寫的禮樂車馬角度解詩,認為該詩是贊美秦君能行周之禮樂,而這種說法受到了很多后世學者的質疑?,F代學者高亨、藍菊蓀等人突破了傳統經學的束縛,提出該詩為歌詠夫婦享樂生活的詩篇,但結合《車鄰》所處的時代背景,仍然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①
《車鄰》分為三章,首章四句,其余兩章為六句,關于《車鄰》的主旨,《詩序》最早提出是贊美當時秦國的統治者秦仲能夠實行周朝的禮樂車馬制度,秦人初見而盛贊不已?!对娦颉?“《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故美之也。”②至于將《車鄰》定于秦仲時期的原因,則是因為秦仲時期是秦國由戎狄之俗向禮樂之邦的轉折時期,鄭玄《詩譜·秦譜》:“孝王為伯翳能知禽獸之言,子孫不絕,故封非子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翳之變風始?!雹邸盾囙彙分械能囻R、寺人、鼓瑟、鼓簧皆屬于周人之禮,秦仲最早將這些制度引入秦地,以此推論《車鄰》當是作于秦仲之時。秦仲是秦國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周宣王時期,西戎反叛周王室,秦仲被宣王封為大夫,率軍擊敗西戎,嬴秦部落的地位由附庸上升為大夫,成為維護周朝西部邊疆穩定的重要力量,《史記·秦本紀》:“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雹苋缓笄刂俜e極學習周朝的先進制度,促進了禮樂文明在西部邊疆的傳播,并且得到了中原各國的認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⑤宋代朱熹對“美秦仲”之說產生了懷疑,認為詩中的人物和歷史背景并不明確,《車鄰》中的“君子”不一定是指秦仲,也有可能是指其他秦國國君,但朱熹還是從詩中車馬、寺人之禮的角度解詩,認為該詩是贊美秦君的詩篇。朱熹《詩集傳》:“是時秦君始有車馬、寺人之官,將見者,必先使寺人通之。故國人創見而夸美之也?!雹?/p>
對于《車鄰》的第一章,《毛詩正義》:“言秦仲有車眾多,其聲鄰鄰然。有馬眾多,其中有白顛之馬。”《鄭箋》:“欲見國君者,必先令寺人使傳告之。時秦仲又始有此臣?!雹摺八氯恕笔侵阜掏豕F族的內臣,掌管王宮內部事務和處理貴族出巡之事,按照鄭玄等人的解讀,此時的秦仲在外出巡,詩人初見秦仲出巡的車隊稱贊其車馬侍從規模的宏大,然后使“寺人”通告以求見秦仲。第二、三章屬于疊詠體,兩章字數相等,結構相似,阪是指山坡,隰是指濕地,《毛詩正義》認為這兩章是詩人以山坡和濕地中的樹木起興,贊美秦仲君臣皆賢,上下各得其所,使得國家長治久安,《毛詩正義》:“言阪上有漆木,隰中有栗木,各得其宜,以興秦仲之朝,上有賢君,下有賢臣,上下各得其宜。見此君子秦仲,其君臣閑暇無為,燕飲相樂,并坐而鼓瑟也。”⑧所以此時的秦仲應該已經回到朝堂,并且在室內召見群臣,只有這樣君臣之間才能一起“并坐鼓瑟”。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最后一句分別是“今者不樂,逝者其耋”和“今者不樂,逝者其亡”,《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亡,喪奔也。”⑨對于這兩句詩的含義,以往學者的解釋顯得非常牽強,《毛詩正義》:“今得明君之朝,不仕而去,是其徒自使老。言將后寵祿,謂年歲晚莫,不堪仕進,在寵祿之后也”⑩,指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詩人被秦仲和臣子這樣的明君賢臣其樂融融的場面所打動,于是就想為秦仲這樣的明君效力,可自己年事已高,不堪大用,只能默默離開。
《毛詩正義》對《車鄰》的解讀有一些問題,如果按照這種解釋第一章是詩人在室外見到秦仲的車隊然后求見秦仲,第二、三章秦仲出現之時其本人已經回到室內并且和群臣一起君臣相樂,兩章之間沒有任何鋪墊和轉折,這似乎是將詩人與詩中的“君子”隔開了,詩人只是一個旁觀者,始終未能親自見到秦仲,可詩中卻又特地說明“未見君子”和“既見君子”,并且與這兩句相接的下一句就分別是“并坐鼓瑟”和“并坐鼓簧”,如果這只是秦仲和其他臣子在一起鼓瑟、鼓簧,詩人又為何做出這樣的描寫,并且強調自己想為秦仲效力可卻已是耄耋之年而不得不離開,這顯然帶著幽怨的情緒,而不是贊美,所以后來的學者對這種解釋產生了懷疑,認為這兩句詩的本義是詩人勸說詩中的“君子”要及時行樂,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宋代嚴粲《詩緝》 :“今者若不為樂,則自此以往,其將老矣。言貴生前得意,否則虛老歲月耳?!?明代萬時華《詩經偶箋》 :“而此詩慷慨悲涼真有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意。獨其壯烈處,神氣矯露,盡屬末世君臣鼓舞之象?!?
但是把這種含義代入君臣之間顯然有點不太合適,《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強調治理國家時,君王和臣子要各司其職,君王要有君王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如果臣子和君王一起“并坐鼓瑟”“并坐鼓簧”,臣子還勸導君王要及時行樂顯然是不符合當時君臣之禮的。況且臣子向君王進諫,一般都是勸諫君王要勤儉節約、勤于政事,不會有哪個臣子勸君王要貪圖享樂的,《尚書·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周公輔佐成王時就告誡成王不要貪圖安逸,要體會下層民眾的艱難困苦,并以文王不敢沉迷出游打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為例來勸諫成王要勵精圖治?!稛o逸》和《車鄰》都提到了“君子”一詞,“君子”本是對統治者和貴族的統稱,因此《車鄰》中的“君子”不一定就是指國君,《車鄰》的作者和詩中的“君子”之間可能并不是君臣關系,或可說超越了單純的君臣關系。
因《詩經》的很多篇章中稱對方為“君子”的多為婦人,清代郝敬《毛詩原解》:“凡詩思念稱君子者,如皆以為婦人,則男子盡無思,而‘君子’獨婦得稱其夫乎?亦固矣?!?《車鄰》中的“未見君子”“既見君子”也是《詩經》中其他情詩的常用詩句,如《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小雅·隰?!贰摆羯S邪?,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類似“阪有漆,隰有栗”這樣的句式常用來隱喻男女之情,如《邶風·簡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院芏喱F代學者提出《車鄰》是歌詠夫婦享樂生活的詩篇。高亨《詩經今注》:“這是貴族夫人所作的詩,詠唱他們夫婦的享樂生活。”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婦人喜見其征夫回還時歡樂之詞”,并解釋說該詩的作者是一位貴族女子,其丈夫應該是一位將領,也就是詩中的“君子”,當她的丈夫出征歸來時,念夫心切的她著急地去與丈夫相見,第一章就是記述她遇見丈夫的車隊可未能得見丈夫,第二和第三章寫他們夫妻二人終于重逢,于是鼓瑟鼓簧,享受這短暫的歡快時光。
“夫婦享樂說”也是有瑕疵的,如果《車鄰》是詠唱夫婦之間的享樂生活的詩歌,婦人對自己的丈夫說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顯然不符合周代的夫婦之禮和價值判斷?!渡袝つ潦摹罚骸敖裆掏跏?,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周武王在討伐商紂王時的一條重要理由就是商紂王聽信婦人之言,毀亂朝綱。《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大雅·瞻卬》:“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薄对娊洝分械倪@兩首詩更是痛斥周幽王聽任寵妃褒姒的讒言,使得朝政混亂、國家衰亡。《車鄰》 中“君子”很明顯是貴族身份,對于這些歷史事實必然是非常了解的,如果自己的妻子勸自己要及時享樂,不僅可能會引起功業有成的丈夫的反感,也會讓《詩經》的整理者認為《車鄰》配不上《秦風》首篇的地位。而且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宗周之地,就有周幽王的慘痛教訓,周幽王寵幸褒姒間接導致自己身死國滅,太子宜臼被擁立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以秦襄公出兵救周有功,封秦國為諸侯,并且允諾只要秦國能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宗周之地。秦國有商紂王和周幽王這樣的前車之鑒,必然會嚴防婦人干政,避免國君貪圖享樂而荒廢政事,對于這種倡導享樂的詩歌也會加以排斥。
除此之外,無論是秦仲還是后世的幾位秦君,西戎對秦國的威脅一直都存在,《詩序》中提到的秦仲就是在與西戎的交戰中戰死的,《史記·秦本紀》:“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鼻刂偎篮?,秦莊公繼續討伐西戎,《不其簋銘文》云:“唯九月初吉戊申,白(伯)氏曰,‘不其,馭方獫狁廣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來歸獻禽(擒)’。”?據李學勤先生考證,秦莊公名“其”,“不”和“丕”在金文中為同一字,“丕”在金文中的字義是“大”,莊公為秦仲長子,“不其”意為“長子其”,就是后來的秦莊公,所以銘文一般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秦莊公協助周軍統帥伯氏征伐獫狁獲勝后,在回朝向宣王獻俘時受到宣王嘉獎和賞賜的事跡。西周滅亡后,秦莊公之子秦襄公在名義上獲得了周平王封賞的宗周之地,但該地實際上遍布戎狄部落,秦國要想繼續生存并獲得這些土地,就必須和戎狄長期作戰,襄公后來也是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的。從歷史背景上看,當時的秦國正處于生死存亡之時,本就不是貪圖享樂的時候,因此《車鄰》不會是歌詠夫婦享樂生活的詩篇,詩歌的主人公之間也不是夫妻關系。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評價《詩經》三百篇思想純正,沒有什么邪惡的地方,《車鄰》中勸導別人及時行樂反而是一種正面的態度,由此可見這種行樂觀與貪圖安逸、追求個人享受有著很大的不同,結合《車鄰》的詩意分析,這首詩更像是一對互為知音的摯友在一起鼓瑟鼓簧、享受當下的詩篇。《車鄰》中的“瑟”和“簧”是《詩經》中經常出現的兩種樂器,這兩種樂器主要出現在兩個場合,一種是男女之間求愛的場合,如《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另一種是在重大的宴會上,如《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所以《車鄰》的主人公之間應該是賓主和賓客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這兩種樂器都是由樂師或者樂隊演奏,由二人在一起“并坐鼓瑟”和“并坐鼓簧”在《詩經》中極為少見,這說明詩人和詩中的“君子”都精通音律,關系非同一般。
典故“高山流水”記載了一段關于知音的故事,鐘子期和俞伯牙是一對知音,每當伯牙彈琴時,子期總能從伯牙的琴音中聽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不已,于是他摔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而關于“知音”的記載在《詩經》中也有原型,《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車鄰》的作者能與“君子”一起縱情聲樂,想必就是一對知音,但二人相聚的機會不常有,所以才會發出“今者不樂,逝者其耋”和“今者不樂,逝者其亡”的感嘆,強調時光如白駒過隙,今天的機會難得,必須享受當下。這種風格頗似后來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中感嘆時光飛逝,要及時行樂的豪放灑脫,而且在《將進酒》中李白也是和好友“岑夫子,丹丘生”在一起飲酒賦詩的,更加說明了和知音相處的時光往往會讓人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因此《車鄰》的作者為了珍惜當下能和知音也就是詩中的“君子”一起共處的機會,就必須及時行樂,但這種行樂只是暫時的,是和知音在一起的,所以反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車鄰》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對知音好友在久別重逢后在一起奏樂賦詩,感嘆人生易老,勸慰對方享受眼前的短暫時光,其主旨就是贊美這樣的一份知音情誼。
總之,《車鄰》能被選做《秦風》的首篇,有著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為了贊美秦人能夠學習周朝先進的禮樂文化制度,“樂”作為君子六藝之一,是當時每個貴族子弟都必須要具備的技能,《車鄰》的作者和詩中的“君子”能在一起鼓瑟鼓簧,說明秦人已經熟知周禮,對禮樂有著很深厚的理解,這一點其實與《詩序》認為《車鄰》是贊美秦仲有車馬禮樂之好是不矛盾的;其次是贊美詩歌主人公之間的高尚友誼,這也是《車鄰》主旨的核心所在,所謂千金易得,知音難覓,《車鄰》中能有這樣一份知音情誼是值得所有人稱贊的。而且秦人剛剛從部落發展成國家,就對禮樂有如此深厚的理解,出現了這樣一對知音,尤其突出了秦人善于學習先進制度、順應時代潮流的一面,秦國能夠從一個落后的部落最終發展成為統一天下的帝國,其善于學習、與時俱進的優點是重要原因。
① ②③? 祝秀權:《詩經正義》,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版,第982頁,第983頁,第983頁,第996頁。
④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78頁,第2543頁。
⑤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99頁。
⑥ 〔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13頁。
⑦⑧⑨⑩ 〔漢〕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67—568頁。
? 〔宋〕嚴粲撰、李輝點校:《詩緝》,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320頁。
? 〔明〕萬時華:《詩經偶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頁。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4頁。
?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4頁。
?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年,第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