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小學 鄧華香
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小學創辦于1958年,已經有64年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踐行“生命自覺成長”的辦學理念,在執著探索中構建了具有光明小學鮮明個性的“開放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體系。
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落實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抓手。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前,首先要找準課堂教學的痛點問題。各學科教研組經過討論發現,雖然學校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但這一口號流于形式,學生在實際課堂中仍然缺少真正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究其原因,課堂始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仍然沿用了教師一言堂、課堂不開放的傳統教學模式。
從問題出發,學校確定了改革的大方向——構建基于生命自覺成長理論的“開放課堂”,并在多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不斷豐富和深化“開放課堂”的內涵。
“開放課堂”,究竟“打開”了什么?學校主要從教學目標、內容、過程、環境、手段、評價六大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開課堂,從而鼓勵全校師生“打開”自己,以開放自信、積極自主的姿態參與到廣闊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多彩的校園生活之中。
從教學目標來講,從只關注知識學習轉變為關注學科素養,從敦促學生以常規的學習方式掌握條目式的知識,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學習遷移能力、積極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開放的教學目標,既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各學科教師的普遍認可,也契合了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最新要求。新課標強調,要堅持全面發展,聚焦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核心能力與綜合素質——這些要素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所難以實現的。因此,“開放課堂”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三有”“三實”。
有序: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基于學生在課堂上可能遇到的潛在困難或障礙,設計層層遞進的教學內容及學習任務。
有趣: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選用多元的教學手段,以多種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有長: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堅持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學科素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扎實:課堂有效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扎實呈現,讓學生在每節課都學有所得。
充實:課堂有意義。教與學的內容豐富翔實,遞進式呈現,讓課堂成為師生之間產生情感聯結、進行智慧交流碰撞的空間。
真實:課堂扎根真實的日常生活。課堂不追求表面的熱鬧,也不需要完全吻合教案預設,不強調過分的統一和強制的規范。“開放課堂”允許“意外”的發生,為學生的自由表達、自我感悟、自主創新提供空間,師生能夠展開真實自然的互動,動態生成課堂內容,呈現“原汁原味”的教學生態。
“打開”課堂教學內容,即從只關注課本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是整體認識世界的,這意味著“開放課堂”還要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探索。
在學科教學上,學校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開展了基于學科特點的專題研究,在音樂、美術、體育等其他學科也不斷探索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例如,語文教研組研發了“1+N+1”讀寫一體化的特色課型,即1篇精讀課文教學,帶N篇類課文閱讀或綜合性學習實踐,拓展1篇習作教學。學生在群文閱讀、精讀與泛讀結合的基礎上,參與實踐活動,在真實世界中學習和運用觀察事物、描述事物、表達情感的方法,并在習作環節充分展示其學習成果。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能力,提升學習遷移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跨學科融合上,主題活動是我們的主要抓手。學校結合中華傳統節日和學校特色項目,舉辦跳繩節、體育節、書香節、科技節等主題活動,在活動內容上體現跨學科融通的元素。以跳繩節為例,體育教師組織跳繩比賽;數學教師在挑選繩子的環節,教孩子測試繩長與身高的比例;美術教師教學生畫七彩繩,利用廢舊繩子做手工作品;信息科技教師組織學生設計星級跳繩隊員標志;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活動體驗心得。
從教師一言堂的純講授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平等合作式的對話教學,“開放課堂”要求教師轉變自身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在課堂上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思考、質疑、創新,逐漸形成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儲備與關鍵能力。
為了“打開”教學過程,我們制定了“開放課堂五段式”的教學結構:
教師在課前了解學生現有學習基礎和學習困難點,據此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生成學習任務。
開放導入,圍繞學習任務和課堂教學目標,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開放式的核心問題,創設深層探究的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始終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和推進,利用課堂學習單、思維導圖、課堂量表等工具,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內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結合,深入探討核心問題,促進師生生成新的認識、見解和創意。
各學科都要拓展與核心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內容,整合多種學習資源,進行類比式、結構式延伸,從而豐富課堂學習內容,讓學生學得更加充分、更有深度。
作業設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課前預習作業,供教師找出學生的困難點、障礙點,作為生成課堂學習任務的依據;二是課后作業,指向復習鞏固、拓展提升學科素養的雙重目的。教師圍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分層布置基礎作業和提升作業,前者主要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后者則是學科知識的拓展,強調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及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例如,在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的單元教學中,作業內容包括讓學生了解四季的自然現象、探索二十四節氣文化、寫贊美四季的文章、參加四季詩歌鑒賞會等。這樣的作業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與能力,更是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開放課堂”致力于營造一種接納、支持、寬容的學習環境,課堂氛圍是民主的、平等的、活潑的、自由的,讓學生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形成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在課堂上樂于探索、善于合作、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另外,“開放課堂”也指向物理空間的開放,學習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發生在校園內外的每個角落,達到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效果。
我們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扎實、充實、真實“三實”的要求,就是希望“開放課堂”最終呈現一種真實自然、和諧共生、教學相長的樣態,讓課堂成為師生之間智慧碰撞和情感聯結的場所。基于這一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打破傳統課堂的邊界,讓學習發生在學生的真實生活之中。例如,我們推出了以“四季活動”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圍繞“尋春——展現生命之美,嬉夏——展現成長之美,品秋——展現收獲之美,賞冬——展現蘊藏之美”的主線,進行跨學年、跨學科的整體設計,將學科教學、主題活動、節慶活動相結合,打破點狀割裂的活動組織形式,深度挖掘活動的育人價值。
從一本教科書、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轉變為基于實際教學需求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我們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為理念,致力于建設“智慧校園”,讓技術賦能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2021年7月,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合作,開展“大數據助力教師智慧教研”項目,依托北師大提供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相關專家的智慧,開發了符合光明小學個性化需求的智慧教研平臺。
推行開放的教學評價,就是要從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轉變為評價主體、評價維度、評價環節、評價工具多元化的復合型評價體系。教學評價不僅要體現學校管理層的意見,也要凸顯教與學的主人公——教師與學生的聲音,才能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理想效果。
學校實施了要求與評價合一的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基于“三有”“三實”的教學要求,我們建立了“開放課堂”的備課及上課評價體系:一是教學目標,包括目標任務、學情分析、教材分析;二是教學內容,包括整體結構、育人價值;三是教學過程,要有五段式設計,包括課前活動的預習質疑、開放導入的內容方式、核心問題的教法學法和過程預設、課堂總結與拓展延伸,以及分層設計個性化實踐性作業;四是教學反思,聚焦目標達成,教師應反思課堂教學是否增進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否有所突破,是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素養。通過對備課、上課進行全過程評價,引導教師在實踐中應用五段式課堂教學結構,讓“開放課堂”真正落地。
如今,光明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呈現了“開放課堂”的新樣態,課堂教學基于學科素養導向,認真落實大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立場,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動態生成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學習主體地位,主動參與體驗、探究學習,學科素養得到大幅提升。我們通過“開放課堂”的探索,達到了減負提質的目標,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打造了一所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