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興 姜 璐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 上海 200444)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遺存”[1],是“汲取馬克思主義信仰力量,堅定初心使命,淬煉精神靈魂的瑰寶”[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并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3]。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作為“國家紅色基因庫”[4],理應肩負起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的職責,將凝結于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精神內涵外化形成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文化資源共享需求的增長,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LAM)逐漸出現了“融合服務”趨勢,主張依托數字技術“打破資源分割,還原文化歷史全貌”[5],更是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全方位、跨時空推廣提供了新途徑新方向。為此,本文將從LAM 融合服務的視角研究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路徑,用數字技術激發紅色資源活力,將協同發展理念融入推廣過程,為活化紅色記憶、擴大輻射范圍提供重要支撐,從而進一步賡續紅色血脈、樹立文化自信,以服務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大局。
在中國知網等學術平臺上以“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紅色閱讀推廣”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學界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隨著國家層面提出要切實做好“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等任務,真正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6],各相關專業部門在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方面做了積極探索[7],且成果多以數據庫形式呈現[8]。其中紅色文化數字資源的保護與共享是關注重點[9],可以通過完善紅色專題數據庫建設方案[10]、構建聯合目錄數據庫[11]等方式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進程。
紅色文化資源自身的存藏狀態、獲取方式、內容特性在客觀上制約了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12],可以依據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展示、傳播等形成結構化集合[13],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14],深化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研究[15],強化紅色文化資源聚合度與閱讀推廣內涵。另外,建立紅色文化資源聯盟[16]、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模式[17]也將有助于紅色文化閱讀資源的高質量推廣。
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研究重鎮,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圖書館+”[18]、“研學旅游”[19]等為代表的推廣模式,為閱讀推廣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切入點[20]。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關注資源建設的同時還應充分融入協作發展理念,以創新紅色文化閱讀推廣思路[21]。同時,借助實證研究方法分析讀者屬性特征與情感傾向,實施個性化、精細化閱讀推廣策略,亦有助于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率與服務水平[22]。
梳理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多將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主陣地展開研究,對檔案館和博物館在其中的應有作用則關照不足。而LAM 共同的社會使命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擬從LAM 融合服務分析視角展開研究,探究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機制,以期充分釋放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提高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水平與效率。
LAM 作為保存和傳承人類文明記憶的重要機構,具有高度的文化服務意識與一致的使命定位,正協力轉變為積極的紅色資源保管者、紅色記憶塑造者、紅色知識傳播者,這為新形勢下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提供了不竭動力。
長期以來,囿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脆弱性、分散性和珍稀性[23],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多以自有資源為主,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讀者對歷史事件、革命人物的完整認識與理解,使得紅色文化社會效力大打折扣。而順應LAM 融合服務趨勢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可以有效激活散存紅色文化資源。首先,可將散存于LAM 中的紅色圖書、紅色檔案與紅色文物全方位、多層次聚合以發揮其集聚效應,彌合知識鴻溝;其次,可為“探索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過程性、革命實踐的覆蓋性、革命空間的流動性及革命環境的轉變性”[24]等深層次關聯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也為后續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數據化開發、立體化呈現和個性化推廣過程中的專題選擇、內容組織和線索串聯提供邏輯脈絡;最后,可為讀者從宏觀到微觀勾勒出歷史背景、人物關系和革命事件間的銜接結構,展示出聯系更為緊密、邏輯更為嚴謹、內容更為全面的紅色文化知識。而且,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的協同推廣亦有助于將圖書館、檔案館中文本知識閱讀與博物館中實物閱讀的主觀感受相結合,探索出資源與讀者相統一的推廣思路,進而實現紅色文化閱讀資源的創新性推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25]。尤其是在價值多元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認識逐漸“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性特點和發展態勢”[26],亟需發揮紅色文化資政育人的社會價值,強化“革命意識形態話語的吸引力”[27],促進民族認同。LAM 作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協同開展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不僅可以將圖書館、檔案館在紅色文獻資源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研究中的長處與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天然的社會教育機構屬性相結合,共同解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筑起的精神譜系[28]、鍛造的精神豐碑、書寫的精神史詩,進而達到以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傳承紅色基因、宣介建黨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的目標,同時還能依托博物館社會啟蒙功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青少年價值觀塑造中的優勢,以引導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LAM 融合服務背景下的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是立足于各系統紅色文化資源基礎上,關照整個區域、地區的革命斗爭活動與奮斗歷程,并依托各種數字技術予以整合加工,最終實現對區域性紅色記憶的構建、留存與賡續的過程。通過LAM 機構間的多向互動形成以點筑線、多線成面的格局,不僅可以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從微小細節到宏觀大局的全面挖掘,實現由片面記錄發展為全局性的紅色記憶[29],同時還能發揮紅色力量的時代價值,向全黨全社會注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不朽信念[30],將精神動力轉化為指導區域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思想指南。而且,在國家文旅融合戰略背景下,“許多紅色紀念館、博物館本身就是文旅融合的典范”[31]。LAM 融合服務能夠打開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的發展空間,將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與旅游業相結合,不僅可以在紅色熱土上演繹精彩的華章,還能通過合理規劃三館之間的紅色旅游線路,將紅色文化資源輸送至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拓展紅色文化資源的輻射范圍。

圖1 基于LAM 融合服務的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邏輯設計
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是基于LAM 數字化融合服務前提,對LAM 館藏進行數字化聚合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聯通共享,綜合利用各類數字技術對其進行知識探尋、成果展演與精準推介。
紅色文化資源是保障閱讀推廣各環節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離開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內容映射指通過LAM 的合作、協調,使其離散、亂序的館藏紅色資源鏈接形成結構統一、配置合理的關聯體。紅色文化資源聚合包括以下兩個流程:一是將零散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數字化集合。針對LAM 中收藏的圖書、報刊、檔案資料、照片、手稿、書信、年譜、傳單、宣傳標語等不同類型與格式的紅色文化資源[32],通過數字掃描、圖像處理、內容識別、著錄標引等工序予以數字化[24]4-13,同時參照“SAML 安全信息交換架構、開放資源倉儲系統參考規范OAIS、全文檢索技術等技術規范”[33]將其序列化,并統一將數字化成果上傳至紅色文化資源共享數據庫,實現LAM 館藏紅色文化資源的“云集合”。據統計,截至2021年4 月,全國以發布紅色文獻資源為主的數據庫已建成16個[34]。二是對紅色文化資源集合進行識別、提取與組配。對于多種模態的紅色文化資源,LAM 可借鑒由瑞典國家檔案館、皇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等機構共同參與的圖片數據庫與數字化項目(Picture Database and Digital Project)經驗,根據“資源整合要素、行為、規則、邏輯、屬性與對象等模型”[34]81-87分別對紅色文化資源予以識別、分類,實現內部資源的組配與聚合。同時將其與外部資源進行協調與配置形成邏輯完整、內容完善的紅色資源全文數據庫,并同步建立配套數據檢索目錄與目錄數據庫,為紅色文化資源跨機構、跨系統的協同推廣提供集約化的資源基礎。
信息時代,社會公眾對信息內容的關注程度遠遠超越了對信息自身屬性的關注,期望通過一種最簡便的方式獲得整體、跨學科、一體化的知識服務[35]。為此,LAM 需共同承擔起知識提供者的責任,在館藏資源聚合、集成的基礎上,依托現代化技術深入解讀、深情演繹紅色文獻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保證“讀者對紅色文獻內核的正確解讀、有效理解、深刻把握”[16]18-24。一是深挖紅色資源內容,構建紅色記憶主題關聯網絡。借助數據挖掘技術從大量、模糊的數據中將某一主題(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組織等)相關的各種數字化圖書(文學作品、人物傳、回憶錄、訪談資料等)、檔案(政策文件、報刊、書信、視頻、日記等)、文物(舊居、遺物等)等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主題關聯,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全面、完整、富有語義的紅色資源全局網絡。如上海大學圖書館與南昌八一紀念館通過文獻資料共享,并借助現代化技術深入挖掘雙方歷史文獻,對33 位參加起義的上海大學(1922—1927)師生歷史數據進行梳理與關聯,最終成功實現了“偉大的開端——南昌起義史實展”的專題“展讀”。二是立足多維敘事開發,剖析紅色文化資源內核。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不僅是物質載體層面的傳閱,更是內在精神層面的傳承。LAM 利用跨媒介敘事對歷史故事、經典事件、人物心理活動等進行宏觀勾勒與細節描述,不僅可將紅色文獻、檔案、圖書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家國精神以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詮釋和傳遞,同時還能呈現革命事件的要素關聯與歷史發展規律等隱性知識。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山東省圖書館聯合省內各地博物館、紅色文化展館等機構在調查、研讀各方紅色資源基礎上,共同推出了紅色紀錄片《紅色印記》揭示歷史題材的當代價值,從而達到用歷史成就激勵人、用歷史經驗啟迪人、用歷史教訓警示人的時代效果[36]。
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需在“傳”與“承”上下功夫[20]140-145,在通過多樣化展演方式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的同時,還應契合社會公眾在閱讀推廣過程中的交互性需求,并以此凝聚社會共識增進社會認同。一是依據平臺特性選擇推廣方式,構建多元合作式推廣格局。LAM 雖同為“知識型組織”[37],但“圖書館檔案館長于文獻信息的組織管理開發利用,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務;博物館則長于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具有獨特的美育、德育功能”[38]。基于此,開展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可根據推廣內容有所側重地選擇推廣主陣地。如2021 年在建黨百年之際,“眾多圖書館檔案館開設了紅色文獻展、紅色檔案展,以此展示建黨百年的艱苦歷程;博物館紀念館則更多以沉浸式話劇、歌劇、音樂劇再現紅色資源背后的故事”[38]1-12,在全社會形成了“文獻信息—數字空間—戲劇影視”[13]87-94的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閱讀推廣模式。二是多維立體輸出,強化紅色文化推廣交互性。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見》[39]明確提出要“融通多媒體資源”“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為此,乘借LAM 數字化、智慧化建設東風,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可通過引入AR、VR、MR 等沉浸式技術將紅色文化資源中記錄的人物、建筑、事件匯集到一個動態的虛擬空間之中,讓讀者通過自己的視聽感官去認知紅色文化知識,并快速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沉浸感,不僅實現了紅色文化鮮活、逼真而閱讀有感、有趣的成效[13]87-94,同時也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得推廣過程更富有活力與激情。
基于個人知識結構、職業需求、年齡等的不同,人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需求也有所差別[23]94-99。而嵌入“用戶畫像”方法,對用戶特征、興趣愛好和心理特征進行采集與分析,則可以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個性化、精準化推廣。用戶畫像構建的具體程序有:一是合力做好用戶畫像關鍵元素的采集。構成用戶畫像的源數據包括用戶屬性數據(如姓名、性別、年齡、聯系方式、職業等)、用戶行為數據(如紅色資源檢索路徑及題名選擇、門戶網站登錄頻率、閱覽需求等)和用戶情景數據(如地理位置、時間要素、社交關系等),而這些數據通常可通過LAM 門戶網站、社交平臺問卷、線下實體服務建議和集成服務管理系統等途徑采集獲得。二是提取用戶特征,構建用戶畫像,預測紅色資源閱讀推廣方向。針對用戶數據展開清洗、轉換、提煉,形成讀者畫像庫,并通過對讀者查閱需求的詞頻統計,整合出紅色文化資源需求的趨勢和熱點領域,進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個性化檢索、推薦和行為預測。如臨沂市圖書館就根據不同用戶特征將其服務目標群體分為紅色文化研究院、文旅行業從業者、普通百姓、學生、單位職工及社區居民,并以此為依據探索出了菜單式服務、融合式服務、講座式服務、觀展式服務四種服務模式[40]。三是保證用戶畫像的時效性和動態性。為保證用戶畫像的準確性和導向性,需不斷通過對LAM 用戶需求展開調研,及時了解讀者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的動態需求,以便修正、更新畫像內容[41]。
LAM 融合服務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應以區域、系統內紅色文化記憶傳承為目標,以LAM 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為協調面,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效能。
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的順利開展需統籌服務理念,構建LAM 聯動機制,以避免紅色文化數字資源集成、服務過程中出現“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重復開發”[42]等現象。一是樹立協同發展理念,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價值。2008 年國際圖聯發布第108 號專家報告《公共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協作與合作趨勢》[43]就指出LAM 融合已成為時代發展趨勢,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時需以服務理念統一為先導,共同推進功能融合。為此,LAM 在紅色文化資源閱讀資源建設中應以協同發展理念為指導共同參與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數據化過程,以“互聯互助的方式、相互支持、相互督促的態勢協力拓展紅色檔案價值范疇與服務深度”[24]4-13,推動區域系統內紅色文化資源的體系化建設。如在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檔案館可在遵守檔案法規和保密條例的前提下,與圖書館、博物館簽署包括紅色檔案數據主管批準、數據使用訪問權限、維護紅色檔案資源數據安全在內的數據共享協議[44],提升紅色文化資源數據的互操作性。同時通過橫向合作方式努力提升系統內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服務黨員公眾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能力,形成區域紅色文化共同體,精準回應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中主動性服務、高質量知識供應的要求。二是制定戰略規劃,明確權責關系。在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整合的障礙因素調查中,“機構隸屬不同部門,協調困難”的社會認同度最高,贊同比例接近85%[45]。為保證紅色文化資源的無障礙流動,可通過簽署合作協議、戰略協定等方式加強系統戰略性布局,為LAM 間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提供全面、長遠的指導。如可借鑒英國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理事會(MLA)做法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LAM業務規劃》《LAM 整體規劃》《LAM 指導規劃》,對紅色文化資源流通中的數據安全、數據質量、數據獲取與利用、知識產權等問題予以明確,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跨機構融合。
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最終目的是喚醒區域、系統內紅色文化記憶,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與服務,為喚醒社會公眾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提供助力[24]4-13。一是構建統一服務平臺,提供紅色文化資源關聯閱讀服務。搭建互通互享的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服務平臺是LAM 以協同方式為不同區域、系統內讀者提供多元化紅色文化資源的一站式門戶[47]。其中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最大資源方,應積極在區域、系統內牽頭搭建以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庫為核心的共享服務平臺,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跨系統融合,并合力構建紅色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為用戶提供集成化、全景式、關聯性的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服務體系。如超星數字圖書館將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保存的中國革命史檔案文獻與紅色圖書進行優化整合形成圖檔一體化文獻資源庫,集中向社會提供服務,為圖書檔案資源一體化建設與共享做出了有益探索[47]。二是巧用社交媒體,構建紅色文化資源全網閱讀推廣矩陣。截至2021年10 月,全球社交媒體使用人數已高達45.5 億[48],新媒體、融媒體平臺龐大的用戶基礎無疑將成為LAM 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新的策源地。根據2021 年4 月23 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0 年我國共有31.6%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且多以融媒體平臺為閱讀介質,占比達到38.7%[49]。為此,LAM 在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中應充分認識到自媒體平臺在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廣度和深度等方面的重要性,主動聯通多個學習和社交平臺(學習強國、喜馬拉雅、嗶哩嗶哩、微博、微信、抖音等)提供紅色文化鏈式服務,以適應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的動態需求。如澳大利亞“強制收養項目”就是國家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通過將Facebook 和YouTube 平臺進行關聯,將重要活動信息在平臺中同步展示,并提供友情鏈接,為用戶參與項目、了解信息提供便利[44]。

圖2 基于LAM 融合服務的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框架
智庫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組織形式,為用戶、政府等提供多種信息,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50]。LAM 作為新型智庫的重要載體,通過加強智庫建設提升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效能已成為時代趨勢。一是強化LAM 智庫與中共黨史機構的橫向交流與協作,深化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研究。LAM 可以“強化線上平臺與線下組織的運行和溝通,通過舉辦主題論壇、學術研討會、科研項目申報等方式激發集體智力”[51],以思維碰撞、學術交流的方式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文化精髓和文化實質的深入挖掘,進而在閱讀推廣中充分釋放紅色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黏合力。如2021年7 月8 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繼承百年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紅色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及黨校、黨史機構、文獻學界、歷史學界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紅色文獻的收藏與整理、研究和傳承,以實現對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和精神譜系完整、深入的梳理與詮釋[52]。二是強化LAM 跨學科人才培養,為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精準推廣提供人才支撐。隨著信息社會科學知識的生產創造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53]。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精準推廣可以通過圖書館學、檔案學、情報學和文獻遺產學等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人才聯培,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中面臨的復雜性問題予以綜合性、系統性解決[54]。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要“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LAM可與高等院校、其他社會組織合作對接人才培養方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尤其是針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精準推廣中資源共建共享、用戶畫像構建等環節的技術性問題,LAM可通過與情報學、計算機學科進行人才聯培的方式對體制內人才進行培訓,建立本土化的復合型人才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55]。而讀者的實時動態訴求則是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最好的問題導向,也是推動其常態化開展的重要因素。一是主動收集讀者反饋信息,完善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服務。有效地評價反饋信息能夠為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創新提供改進方向與提升空間,LAM 在推出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服務后,應不斷關注后續動態,加強交流,對紅色文化資源建設、成果展演、推廣形式、宣傳平臺等多方面進行考評,強化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紅色主旋律中的效用[56]。如LAM 可通過內部平臺如線上LAM 網站的用戶評論、線下發放紙質問卷,或是LAM 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知乎或其他第三方數據監測平臺[57]等多種途徑采集讀者顯性反饋,并及時對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過程“進行分解分析,復盤查找偏差所在”[56],以此調整閱讀推廣的內容、技巧與方式。二是關注讀者隱私保護需求,探尋精準推廣與隱私安全的共存之道。《2019 年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統計報告》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成為網民最關注的問題,37.4%的用戶認為網絡個人信息泄露出現頻率較高[58]。而LAM 基于用戶畫像實施紅色文化資源精準閱讀推廣在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引發導致精準化效果與用戶隱私風險的沖突。為此,LAM 在刻畫紅色文化資源讀者畫像時,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信息保護法規、加強用戶數據利用與監管、加強技術應用等措施保護讀者隱私數據;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全面落實讀者隱私教育,將隱私保護教育課程、隱私風險感知測評模塊嵌入LAM 網站、App、紅色文化資源閱讀推廣平臺等[59],以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讀者的隱私保護意識。
LAM 中保存的紅色文化資源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真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實踐軌跡與心路歷程[60],是服務黨史教育、賡續紅色血脈、激發民族精神的重要養分。在LAM 融合服務驅動下,紅色文化資源協同閱讀推廣需明確協同服務意識、協同服務理念,充分利用LAM 協同優勢、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當代價值,實現知識化挖掘、立體化呈現和精準化推廣,延續紅色基因、引領社會共識、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