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保持健康的體魄,為祖國工作70年”,這是第四屆國醫大師王慶國教授的人生目標。雖然他已年屆七十,但是每天只休息6小時左右,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體力,其秘訣如下。
秘訣一:善調脾胃,頤養生活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的營養物質都要通過脾胃消化吸收,再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如果脾胃出了問題,就不能從萬物中吸收營養,也就不能供養身體。《慎齋遺書》中指出,“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人就容易生病。
王慶國本人也曾被胃病困擾,那是他四十幾年前在東北工作時的往事,由于營養跟不上、工作強度又大而患上胃病,精心調理后才得以緩解。
針對脾胃病這個千古難治之病,王慶國給出了解決之法:瀉心劑。
王慶國介紹,瀉心劑具有寒熱互用、苦辛并進、攻補同施的功效,共奏調和寒熱、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功,既有理中溫脾補虛之意,又有苦寒泄胃消痞之功,是一組調理脾胃、濕熱同治的良方。
瀉心劑的十味主藥中,起到辛開作用的藥是半夏和干姜、半夏和生姜;苦降的藥是黃連和黃芩;甘補的藥是甘草、人參和大棗;附子溫助陽氣;大黃泄熱破結。靈活運用這些藥組方可治療多種脾胃病,下面介紹常用的幾種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有嘔吐、腹脹、腹瀉、惡心、腸鳴癥狀者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半夏、干姜、黃芩各6克,黃連、人參各5克,甘草10克,大棗1~2個。堅持1~2周就可以見效。
甘草瀉心湯
有腹痛、反酸、燒心、口瘡、嘔血、黑便、便溏、痞滿癥狀者可以用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以甘草為君藥,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大甘草的劑量,堅持調理2~3周。常有口腔潰瘍的人需要調理的時間要長一些,癥狀消失后可將藥量減半再服用一段時間。
生姜瀉心湯
有呃逆、噯氣、消化不良癥狀者可以用生姜瀉心湯,此方比半夏瀉心湯多了生姜,由半夏6克,干姜3克,黃連5克,黃芩6克,甘草10克,人參5克,大棗1~2個,生姜15克組成。
姜入藥有生姜和干姜兩種,干姜守而不走,溫脾胃、溫腎陽;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出現呃逆、噯氣、消化不良是因為脾胃寒熱錯雜又有飲食停滯,所以需要用生姜。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有一定毒性,且與烏頭相反,服用瀉心湯需要專業中醫師的指導。
秘訣二:適當運動,放松解壓
王慶國一直將醫圣張仲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遠大理想作為自己的不懈追求,精研醫術,心懷仁愛,志存救濟。
他不辭辛勞,每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東城中醫院等出診6個半天,年接診患者9000余人次。他還經常受邀去外地出診,為基層百姓服務,每天的行程安排得相當緊湊。
王慶國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訣就是適當運動,腦力勞動與體育鍛煉交替進行,這樣可以使身體與精神交替休息,達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王慶國堅持每周五次健步走,每次一萬步,并且打一小時乒乓球。他從不去空調房打乒乓球,即使是夏天,也會選在陰涼露天處,讓身體自然出汗。
秘訣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走過半生,王慶國的人生、事業都與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論》緊密相連。作為一位學養很深的大醫,他因對《傷寒論》的精深鉆研而獲“經方妙手”之譽。
穿越經典的力量,賦予了王慶國良好的心態。他認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只有心境寬廣,恬淡虛無,才能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他生活規律,每日5點半起床,筆耕不輟,涉獵知識廣泛,注重人文修養,多才多藝,在詩詞、書法、國學等方面均有造詣。
王慶國曾說:學醫者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類萬物之情”。這樣就能把人放進社會、自然、精神的大系統之中,在“天人相應”的理性思維指導下,把握疾病的蛛絲馬跡,做到秋毫不差、藥無虛發。
書法是他的愛好之一,他書法學宗明代大儒王陽明,字體工整,筆法遒勁,雋秀灑脫。他始終認為,培養高雅的愛好對于舒緩情緒和壓力非常重要,不僅書法,戲曲、音樂也是他的所愛。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向名山游”的情懷是他心性恬淡的寫照,“學一等人忠臣孝子,做兩般事診病讀書”是他不變的座右銘。在外,他為國為黨,鞠躬盡瘁;在家,他敬老孝親,兄弟和睦。他的身上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有璀璨輝耀的精誠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