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德秋
藥品是用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特殊商品,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存在有害的一面,即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的固有性質。有傳言稱,用藥后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這是真的嗎?
反應越大抗腫瘤效果越好?
劉女士因患腫瘤進行化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脫發(fā)、皮疹等癥狀。家人和朋友安慰她:“反應越大效果越好,忍一忍就好了。”這是腫瘤患者在化療、免疫治療等過程中經常聽到的。
化療并不是“精準打擊”,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人體正常細胞產生傷害,引起不良反應。化療反應與療效之間沒有相關性,化療反應大小與患者對藥物的耐受能力、所用藥物種類及劑量相關。
化療有沒有效果,在于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可通過復查腫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進行前后對比來評估療效。而通過化療反應大小來判斷化療效果,是沒有任何依據的。面對化療反應,患者不能“一忍了之”,應積極采取措施,以減輕不良反應。
免疫治療與化療的原理不同,療效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也不可一概而論。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這是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之間的“戰(zhàn)爭”。免疫細胞殺傷力增強時,能殺滅更多腫瘤細胞;但殺傷力過于強大時,也會損害正常細胞。
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可涉及全身各個器官和系統,包括皮膚、結腸、肝臟、肺臟和內分泌系統等。最新研究顯示,出現不良反應有可能預示著免疫治療的效果更好,特別是皮膚或內分泌系統所表現出的不良反應,與療效的相關性更大。不過,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與療效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來證明。
服藥后出現痤瘡、腹瀉,是身體在“排毒”?
小張因身體不適服用中藥調理,服藥后出現了腹瀉、面部痤瘡。她聽媽媽說,這是身體在“排毒”,藥物起效了。
其實,服藥后出現痤瘡、皮疹等,多數是不良反應,患者應及時就診。藥品不良反應會給患者造成傷害,因此,在用藥過程中應高度重視,但也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擔心出現不良反應而不敢用藥。合格藥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賴的,大多數不良反應是可以預測的。我國通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系統,隨時隨地收集不良反應報告。通過大數據分析,當某種藥品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多時,就會及時公布,以提高醫(yī)療機構和大眾的防范意識,促進藥物合理使用,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