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新聞媒體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記錄者和宣傳引導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媒體責任,地市黨媒要充分發揮大眾傳播的教育功能,引導廣大社會公眾從點滴做起,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者。2023年,圍繞“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這一重大主題,云南紅河州融媒體中心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融媒體產品,全面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理念在紅河的生動實踐,反映紅河各族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的奮斗歷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更加響亮,讓正能量深入人心。
“新聞報道策劃有利于調動、選擇最佳信息資源,有利于促進記者采訪作風深入,有利于新聞導向正確。”[2]絕大部分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新聞,都離不開成功的新聞報道策劃。
評價一個新聞報道策劃成功與否,除了導向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外,能否聚焦地域特色、緊扣重大事件、關鍵節點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作為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地級州,哈尼梯田一直是紅河州的“金字招牌”。習近平總書記對哈尼梯田的保護和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寄予厚望。2013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我聽說,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農村會唱《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等古歌、會跳哈尼樂作舞的人越來越少。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3]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紅河州融媒體中心以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為契機,緊扣哈尼梯田保護發展主題,立足媒體融合發展的實際,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決定以哈尼梯田保護思路、千年梯田要素保護、非遺傳承、生產發展、增收致富5個方面為新聞切入口,全面宣傳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10年以來的保護與發展成果,報道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歷程,以及申遺過程及10年發展中的關鍵人和事,切實把準宣傳主基調,唱響時代主旋律,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深度報道文章,真實再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紅河實踐。
“做好預習工作,策劃做在前,在采訪過程中就能按圖索驥、填充材料,讓寫作更有的放矢,避免新聞報道出現雷同。”[4]2018年,哈尼梯田遺產區被授予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10年保護歷程,印證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紅河的生動實踐。基于此,這一主題新聞報道策劃堅持做到宏觀微觀并舉。宏觀上,從堅持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生活變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文旅融合發展等多方面去挖掘10年來紅河州保護和發展哈尼梯田的有力舉措,探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特色亮點,形成了氣勢恢宏的特刊《守護“活態”遺產綻放時代新韻》及恢宏大氣的《十年守護 碩果滿枝》《賡續紅河文脈 綻放非遺華光》等單篇重點篇目。微觀上,以小見大、以情感人,從細節入手,去觸摸千年梯田的點滴變化,帶著溫度、帶著感情去挖掘、講述梯田上的人和事,通過具體、形象、生動的事例反映千年哈尼梯田保護發展的巨大變化,讓“有溫度的保護、有希望的梯田”成為人們的向往。相繼生產出《梯田農人的華麗轉身》《故鄉即是“詩和遠方”》《風吹梯田紅米香》等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同時,緊貼“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征集刊發《梯田的色彩》《梯田贊歌》《我從梯田走來》等文藝作品及《“一粒米”的千年之旅》《在活態保護利用中守護哈尼梯田》等理論文章,深入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生動展現紅河哈尼梯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各民族美美與共的精神品質和文化氣度。
正如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所說的那樣:“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還不夠近。”新聞采訪也是如此。憑空想不出來好新聞,好新聞永遠是用腳走出來的,只有記者深入實踐,沉在現場,眼到,手到,心到,經過觀察、采訪和深入思考后才能出新聞佳作,才能寫出具有深度、可信度的新聞報道。
采訪是寫作的基礎。沒有深入細致的采訪,想要寫出生動的文章,無異于異想天開、紙上談兵。在策劃“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宣傳報道之初,紅河州融媒體中心就決定把鏡頭、筆尖和麥克風對準基層一線,堅持做好實地調查,以事實說話,把第一現場放在首要位置,將記者派到哈尼梯田畔、少數民族村寨中,讓他們到山林間、河道邊、梯田里尋找素材,深入挖掘哈尼梯田保護發展的生動故事,用細節感動人、感染人、感化人。得益于此,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系列人物專訪報道中,記者針對性地選取了8位與哈尼梯田保護發展息息相關的代表人物,他們中有一生守護梯田活水的“趕溝人”馬有明,有堅守在哈尼村寨過上了幸福新生活的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哈尼族群眾高美華,有成功編制并實施“阿者科計劃”的中山大學教授保繼剛,有為哈尼申遺成功不斷努力奔走的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史軍超、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授角媛梅、紅河學院紅河哈尼梯田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紅榛,有長期負責哈尼梯田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的元陽縣政協副主席朱文珍,有為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留下珍貴現場影像資料的新聞記者孟紅兵。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最終形成了《傳承千年的職業——“趕溝人”》《在老蘑菇房里過上新生活》《研究哈尼梯田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為“富饒的貧困”找破題密碼》《打開紅河哈尼梯田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千年哈尼梯田光耀世界》《全力為哈尼梯田申遺留下珍貴影像資料》《“我是梯田的兒子,要用一生保護她”》8篇人物報道,把他們和哈尼梯田間的動人故事生動地展現給受眾,受到了一致好評。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記者貼得緊,貼得近,采訪對象和讀者都會感覺到。“我叫楊麗,我的家鄉在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全福莊村委會,是哈尼梯田遺產核心區。梯田沒變,田還是那片田,但是我們哈尼人的生活卻因為申遺成功而迎來了新的變化……”在《我和梯田共成長》中,記者選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寫作,通過楊麗獨白的方式娓娓道來,一下子和讀者拉近了距離,代入感很強,讓人“沉浸式”地感受哈尼梯田的發展變化。正如文中所述那樣:“一路走來,總會遇到一些舉著相機,對著梯田感嘆的游客。看到他們感嘆,我也跟著感嘆,他們感嘆的是云上梯田的壯美,我感嘆的是,哈尼人的美麗家園也成了別人向往的景區。”一下就把楊麗能夠生活在哈尼梯田畔的那種自豪感、幸福感表露無遺。在《故鄉即是“詩和遠方”》的報道中,文中開頭是這樣描寫的:“愜意地坐在小涼亭里,面前是層層疊疊的哈尼梯田,陣陣涼風拂過發梢。院子里,豆角等蔬菜還未完全收完,隨手摘下烹飪便是一盤美味。35 歲的白宇蟾在10 年前重返山村后,不僅自己享受著這樣的田園生活,還和家人一起辦起了農家樂,將這份鄉野情趣帶給更多人。”這段白描式的描述,把一個昔日奔向城市的哈尼族年輕人重歸家鄉后過著悠閑生活的形象給寫活了。這十年,像白宇蟾一樣在梯田邊成長的一批有知識、有情懷、有理想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種植養殖、電商、餐飲、民宿……各個領域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特別是文章結尾一句:“在他們眼中,夢想不是只有遠方,也可以在故鄉。”樸實的語言讓文章主題得到了升華,增加了思想的厚度。《梯田農人的華麗轉身》記錄了元陽縣逢春嶺鄉罵尖村委會麻栗寨村民小組何春梅以梯田為根,依托網絡,成為直播銷售梯田農特產品的“新農人”。直播讓她開啟了外界認識、了解哈尼梯田的新大門,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梯田、逐夢梯田山。在《風吹梯田紅米香》中這樣寫道:“初見石文才,他正在梯田里勞作,只見他褲腿挽起,跨過田埂,拿著鐮刀割草。他指著梯田東北側的民居說,他的家就在那里,在梯田的風景里。聊起他和梯田的故事,‘離不開梯田、舍不得梯田’是他一直掛在嘴邊的話。”文章結尾寫道:“日落西山,石文才回到家中,端起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米飯,吃上一口,香甜溢滿齒間。”整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花哨的堆砌,而是用群眾的語言和平實的方式來寫作,讓石文才這個人物如此地生動和鮮活。
“走進基層,下到現場,不僅是捕捉那些鮮活的語言、鮮活的場景,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時代的景深中觸摸到個體的溫度’。觸摸到采訪對象的‘個體溫度’,記者才可能觸發‘個體的感受’。”[5]當然,下到基層的同時要注意以大格局、大視野去看待問題,只有站得夠高,新聞報道才能立得穩、想得透、看得準。但具體到實際采訪中,必須注意“大”并非刻意拔高渲染,高高在上,而是要展現大主題、大時代。寫作時更要注意保持平和、樸實,不能一味求高求大,而要做到以內容取勝、以真情取勝。《守護“活態”遺產 綻放時代新韻》雖篇幅宏大,但作者巧妙將文章分為序、冬藏、春耕、夏耘、秋收5個部分,后4部分以時間線為軸,每一部分都以幾句源自《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歌詞引出,加以細節描寫,生動展現了申遺成功十年來,紅河州堅決落實《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相關法律法規,科學提出“347”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動哈尼梯田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取得積極成果、煥發新的活力,全文6000余字,卻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反而忍不住想往下讀。圍繞“走進總書記講述的綠水青山,哈尼梯田交出十年答卷”這一主題,紅河州融媒體中心推出《千年青綠 生態永續》《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是千年糧倉,更是綠色糧倉》《綠水青山福澤萬民》4篇報道,生動表現了“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美麗圖景。通過這樣一篇篇報道、一條條信息,全面展現出十年間紅河州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以維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循環生態系統為重點,積極探索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全力以赴守護千年梯田的綠水青山、良田沃土的生動故事,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深入人心。
俗話說:“要想得甘泉,井要挖得深。”多走基層、常練腳力,是紅河州融媒體中心記者的日常姿態。無論是“走進總書記講述的綠水青山,哈尼梯田交出十年答卷”系列報道,還是系列人物專訪,抑或“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里”系列報道,每篇新聞都是記者一點點用腳步丈量,用眼力觀察,用腦力思索,用筆力書寫出來的,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帶著真摯的情感。也正是通過一次次在綠水青山間踐行“四力”,紅河州融媒體中心進一步提升了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更好發揮出地市黨媒的主流宣傳作用,有效提升新聞的“溫度”和“鮮度”,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有效掌握輿論的主導權,營造強大的輿論聲勢,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紅河州熱情擁抱互聯網,重整紅河日報社、紅河廣播電視臺和紅河網站3家州級媒體機構、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于2022年5月掛牌成立紅河州融媒體中心,形成報、臺、網、端、微、號、屏(欄)“七位一體”的新型主流媒體矩陣,涌現出一系列“叫得響、傳得開、立得住”的融媒體產品。
對于媒體來說,先有傳播力,才有影響力。為此,紅河州融媒體中心堅持“內容為王”、移動優先,統籌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在報紙、電視、網站、新媒體、廣播重要版面、位置、時段和節目統一開設“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新家園 新生活 新未來”專題專欄,安排精干記者,奔赴哈尼梯田保護發展一線,深入挖掘采訪,運用文字、圖片、圖表、H5、短視頻等形式,以消息、通訊、特寫、專訪、理論文章等體裁,在全媒體平臺充分展示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的相關活動和成效,實現“1+1>2”的效果。具體以紅河州在北京舉辦的“云上梯田 夢想紅河——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宣介活動為例。為做好活動報道,紅河州融媒體中心抽調9名精兵強將組成報道團,指定團隊負責人協調指揮、制訂報道清單、確定報道選題、明確采訪對象、細化任務分工,并根據不同的報道對象確定不同的報道形式。然后,團隊人員根據分工,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進行采訪寫作,并及時將有關內容傳至后臺,編輯們迅速進行制作,報紙、網站、視頻號、微信公眾號等分別根據各自需要,進行二次編輯推出。宣傳報道采用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既有文字深度報道的重量,又有短平快視頻的新意,受到廣大受眾熱烈歡迎。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相關短視頻在云南紅河發布視頻號上播放量16.4萬次。欄目開設不到一個半月,紅河州融媒體中心各平臺共刊播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相關宣傳841條次,播出宣傳片278次,閱讀量46.45萬次。微博話題#云上梯田,夢想紅河#閱讀次數9834.5 萬,討論次數7.9萬次,原創人數4萬人。《十年守護 碩果滿枝》被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中國網等轉發。紅河州融媒體中心記者胡艷輝參與完成的《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于當年7月10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1版整版刊發,形成良好宣傳效應。
2022 年,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州分中心(以下簡稱紅河州分中心)在紅河州融媒體中心落地,這為紅河州融媒體中心進行國際傳播探索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同年8 月,紅河州分中心參與舉辦了國際青年“紅河參訪行”活動,來自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等國家的10名在華青年到彌勒市、元陽縣參觀訪問,深度解讀紅河州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修復、推進生態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實踐成果,真切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紅河實踐。當年還策劃開展了中國·紅河蝴蝶谷“COP15 蝶翩翩 生物多樣展新顏”云上采訪活動,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4 億次,境內外信息總閱讀量超過13 億次。2023 年,紅河州分中心又相繼參與宣傳報道了“國際青年中國行·紅河”參訪活動、“文明問答:文明多樣性傳承與創新”國際青年對話會、“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外籍網紅大V紅河參訪活動等。印度尼西亞籍網紅博主陳國興感慨:“紅河是一個民族文化多元之地。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哈尼梯田的話,我會選擇‘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我會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把紅河的自然、文化、人文景觀介紹給我的印尼朋友。”“親身參與,置身其中”的沉浸式傳播,讓外國友人從互動中獲得了歸屬感、參與感、認同感,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以上這些都是紅河州融媒體中心積極搭建交流平臺,構建傳播體系,通過文化交流、媒體互訪、青年交往等多種形式積極拓展國際“朋友圈”,講好中國故事、紅河故事的生動實踐。
講好生態文明建設故事,引領帶動更多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使命。相信地市黨媒只要積極擁抱媒體融合,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傳播形式和傳播業態,深入綠水青山間踐行“四力”,深入一線發現典型事例,以基層的鮮活實踐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群眾的切身體會反映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就一定能生產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有價值和有影響力的本地原創融媒體產品,不斷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讓人人爭做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