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心
西華師范大學
在數學課堂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將其與數學內容的教學有效整合,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并且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知識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將各種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愿意參與進來,從而提升整堂課的學習效果[1].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信息技術有PPT課件、Mathtype軟件、幾何畫板、微課視頻、視頻動畫等,而針對于教學設計中的不同環節,應如何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呢?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知道雖然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對于抽象枯燥的數學理論知識,能夠一開始使學生具有極大的興趣,讓學生投入其中,這對后面的教學過程具有極大的意義,那么在引入教學新知階段融入信息技術不失為一種好的對策.首先讓學生積極進入課堂,在上課前就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上課鈴聲可以換成一段愉悅的音樂;在講課之前,讓學生通過觀看與本節內容有關的動畫或者視頻,學生會更容易進入狀態,在腦海中對知識點形成初步的印象,激發他們持續探索學習的好奇心.
比如學習“偶函數”內容前,在PPT中先讓學生觀察一些有趣的軸對稱圖形;學習“平面向量”相關內容前,先給學生播放一段物理中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動態短視頻等引入新知的方法;在講解高中數學必修二“立體幾何初步”的內容前,以一段小視頻作為課前預熱活動,可以將我國各地的著名建筑物伴隨著音樂做成一段小視頻,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留意其中常見的空間幾何體.這樣的案例有很多,選擇性地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引入新知,可以助力于學生的課堂學習.
要想上好一堂課,更要看教師如何講解知識點.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動態講授,將課堂上一些復雜的知識點進行直觀剖析,尤其是與空間想象有關的概念理論,將其可視化,有利于向學生揭示相應的數學思維的起點及其過程.
例如,要講授圓柱圓錐、棱柱棱錐、棱臺圓臺、球體等幾何體時,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基本的空間幾何體,這時就可以播放提前制作的相應的flash動畫:對于旋轉體圓柱圓錐圓臺球體,可以演示它們繞其對應的平面圖的一邊旋轉的過程;對于棱柱棱錐棱臺,可以演示它們的形成過程以及正棱柱、正棱錐和正棱臺滿足的條件.這樣,學生在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學習中獲取了知識,并且印象深刻,更容易形成長時記憶.
“冪函數”是高中數學的重難點,該內容可憑借《幾何畫板》軟件進行教學,設置指數α的范圍,通過變換指數α去觀察函數圖象的變化情況,不斷地播放與暫停,讓學生在觀察后討論冪函數的奇偶性與α值的關系,α對冪函數單調性的影響以及不同冪函數的定義域、值域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拓展研究,當α為任意有理數時,讓學生思考冪函數的圖象以及奇偶性,這時可設置α為不同分數值,通過《幾何畫板》演示冪函數圖象的變化情況,然后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有理數對冪函數奇偶性的影響等性質.

圖1


以這樣的教學形式進行探索學習,可以減少教師口頭講述,通過動態圖形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以及軟件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一節課講解了新的內容,學生有所了解,但是要真正地融會貫通,則需要多做題、做好題.然而,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為了趕進度,會忽略習題的講解,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安排一定的時間講解習題是至關重要的.有的習題比較簡單,教師講解一次,學生便豁然開朗,而有的題目較為復雜,并且會出現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形式,這時僅靠傳統的講解方式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這時,教師可以選擇微課視頻講解,可提前錄好微課,將文字題目直觀化,體現解題思路,注重解題方法,這可都在視頻中標明,若課堂時間有限,可讓學生利用自習課或課后空余時間自行播放學習,沒有理解的地方可反復觀看,老師僅需點撥、總結即可[2].
很多情況下,教師還是會在課堂上對學生口頭講述習題的.針對有些題目,若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則更為有效,比如幾何類的題目,需要教師作圖講解,這時可利用《幾何畫板》或者PPT制作動圖向學生展示.

圖2

針對以上例題,教師可先用《幾何畫板》將四棱錐P-ABCD畫出來,建立合適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讓動點“M”在平面ABCD上動起來,這樣制作成一個動畫即可,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點M滿足的軌跡方程并計算驗證即可,如圖3所示.掃碼可在線觀看動圖.

圖3
如此,將題目中的條件直觀化、具體化,從而得出結論,既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增加了學生的直觀體驗,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一堂課接近尾聲,會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一個單元學習結束,也需要總結一個單元的內容.學生通過復習回顧查漏補缺,更容易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教師也可以獲得反思.而大多數復習鞏固是通過PPT展示或者教師口頭闡述完成的,長期如此,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普遍應用,在引導學生復習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知識點繪成思維導圖的形式,或者制作成一段小視頻.有時,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一堂課結束后給學生十分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他們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寫在紙上,然后收集在一起,通過白板投影儀展示在屏幕上,各小組之間形成對比,最后師生一起討論,評出哪個小組復習得最有效,并對此小組給予語言上的表揚,其他小組進行鼓勵,這提升了學生自主復習的積極性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課堂氣氛如火如荼.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變換方式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多種復習方法,課堂教學也會更有效[3].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已成為教育熱點話題,尤其是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科,更需要結合信息技術手段來改進教學方式.通過以上的討論,信息技術可以使用在教學設計中的各個階段,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還會培養學生合理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然而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合理使用,并非每節課都要用到信息技術手段,即使使用也應該控制時長,努力達到最佳效果.這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信息化素養,才能最終有效促進中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