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成渝地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實施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僅有利于推動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重地、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和高品質的生活福地,而且有利于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探索解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難題,為全國形成相互支撐、一體聯動的區域格局提供示范與引導。
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成渝地區的主要特點是:其一,雙城經濟圈人口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勁、市場空間廣闊、開放程度較高,但成渝地區處于西部,總體屬于發展中地區,其中包含不少欠發達地區,綜合實力、發展基礎和增長動能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差距明顯。其二,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并立,域內大城市偏少,不利于相關功能梯次轉移承接和人口等資源流動配置。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眾多,是西部地區城鎮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但同質化程度較高,比較優勢不突出,輻射帶動能力總體上較弱。其三,農村比重較高,低收入人口眾多,二元經濟結構矛盾顯著,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部分山區、庫區等地區脫貧基礎不夠牢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壓力較大。其四,受地理區位等的影響,成渝交界地區或近鄰區域跨行政區經濟活動密切,形成了行政活動和經濟活動一定程度分離的狀況,基于行政隸屬關系看,體現出明顯的“疏同親異”特征。其五,成渝地區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對長江中下游流域與區域生態產生重要影響,但當前生態基礎總體脆弱,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
這些特點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所面對的重要問題,其處置狀況直接決定著建設的成效。基于這些特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好相關規劃,應特別重視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優化城市結構,增強城市間的協同聯動。城市是區域的主體動能,一個區域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單個城市能量的充分發揮,更取決于各城市間的良性互動。要結合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互補互促為導向,優化城市結構,增強成渝地區各城市間的協同聯動。優化城市規模,通過特大超大城市瘦身健體、小城鎮整合歸并等有效途徑,加快培育較大城市,做強區域中心城市,形成各種規模城市梯次關聯、相互支撐的城鎮格局;優化城市功能,按照有機配套、強化優勢的方向,進一步提升大中城市的產業水平和功能品質,推動城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深化成都、重慶區域兩個中心城市間的合作,加強主體功能、城市品貌、產業體系、重大工程等的統籌,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的活力“雙核”;推動雙城與周邊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和同城化建設,促進區域中心城市互動和毗鄰地區協同,通過功能疏解、產業鏈延伸、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體系融通等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二是堅持以城帶鄉,依托融合加快鄉村振興。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高品質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標志。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能量,以打破二元體制為抓手,推進以城帶鄉、城鄉融合,全面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大幅度縮小城鄉差別。統籌謀劃城鄉生產生活生態布局,一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全面消除農民與市民的身份差別,賦予農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適用國家支持政策、擁有完整人身權利、獲得合法社會權益等方面與市民完全相同的待遇;建立健全資源要素城鄉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機制,把農村資源全面納入市場化軌道,按市場規則進行交易;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農村轉移人口在都市圈、城市內自由入籍和便利化遷移的制度,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為農村規模經營創造條件,依此引入城市骨干企業、現代化經營模式、先進技術手段和高效能操作平臺;依托城市產業轉移和城市企業進入鄉村,促進農業產業鏈拓展延伸、新興產業發展和三次產業融合。
三是打造合作平臺,推動行政區與經濟區協同互促。行政區是組織開展經濟活動的基本依托和有力保障,而經濟區則是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關城市雖隸屬不同行政區域,但地理區位相接、經濟條件互補,一體發展的基礎良好。應遵循經濟規律要求,把握人員往來、資源流動、產業互聯等的特點與脈絡,推進跨行政區的經濟區建設和區域合作;應進一步打破體制障礙和政策封鎖,促進資源要素跨地區自由流動和自主配置;鼓勵支持近鄰合作,以基礎設施對接為支撐、產業分工協同為重點,推進毗鄰地區的一體化發展;落實戰略規劃要求,推動適宜的行政區之間以市場化為原則,深入開展重大工程、產業集群經濟科技走廊等的合作建設和共同運營;應特別重視合作平臺的作用,在拓展提升已有合作園區功能效率的基礎上,立足于推動發展改革開放重大事項打造一批川渝共建共管的試驗區或示范區。
四是加快綠色轉型,實現生態改善和經濟提速的有機統一。較之許多地區,成渝地區更需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同時,也更需要加快經濟發展。綠色發展是同時滿足兩種需要的重要途徑,要結合規劃綱要的實施,著力于此下功夫。推動生態共建共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雙城經濟圈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實行一張藍圖約束、一個標準核定、一張負面清單管治、一套機制約束;堅持水體、大氣、土壤等重點領域的聯動管控、系統治理、有機配套和科學對接;依據生態功能分區和環境損害狀況,精細確定方案與舉措,恢復提升森林、水體、濕地和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切實提高生態承載能力和環境自愈功效。以打造綠色產業體系為重點,探索轉型發展新模式。抓住實現“雙碳”目標契機,深化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建筑等行業的綠色化改造,全面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把綠色元素植于相關產業,積極發展文旅、康養、田園經濟等融經濟、混產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依托現代科技賦能,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綠色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推進新興技術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
五是健全約束機制,高效化解區域重大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有賴于各項戰略舉措的落實,也有賴于對各種不良行為的遏制。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不斷縮小城鄉、區域和人群間存在的不合理差距,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約束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規劃政策體系,統籌制訂雙城經濟圈年度實施方案和各重要領域發展建設方案,適應實際需要創新各項政策支持舉措;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圍繞促進市場開放、經濟輻射、合作共建,遏制地區封鎖、惡性競爭建立相關法律制度與規章;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研究落實重大發展改革事宜,及時溝通解決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督促機制,跟蹤分析、督促檢查重大任務落實情況,基于突破性成績與典型性問題提出獎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