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一宏大的歷史場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面臨著改造、提升、轉型、重塑、構建和創新的重要任務。
區域這一概念的本意是指地理的界劃或被稱為“地理空間”。我們常將其用于全球治理和國家治理。2004年前后,國家將其開始全面用于國內不同區域的經濟治理與規劃,這就有了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劃分。這種劃分,強調的是區域的空間特征,它往往包含自然稟賦、行政區劃、生產布局、城市體系和社會發展等結構性內容。
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在歷史演進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家開始用新的視角與理念定義區域經濟戰略。黨的二十大將其內容進一步明晰為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使其在空間結構原有特征的基礎上,更多地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和功能性特征,也更加明確了跨區域經濟融合與協同發展的基本目標與任務,使發展愿景的指向更加清晰。
21世紀后,在區域發展差異化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國家根據各地特色、優勢和產業結構狀況進行了分類指導,制定了一些具有國家層面戰略意義的專業性和區域性規劃,這些規劃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顯,它在空間架構上增加了時間發展軸,以指導各地破解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同時,也對規劃對象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使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增強對大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就屬此類。可以概括地說,前述兩種板塊型和功能型區域經濟戰略的意義,主要在于它的目標理性。而后一類戰略規劃,則是為區域發展確定支點和突破口,通過明確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來為其賦能,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為區域經濟分工和協同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動力系統。這種戰略規劃所體現的價值在于它的工具理性。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及更容易落實的特點,因而在國家的區域經濟規劃體系中也更具有鮮活的實踐意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同處于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框架下,兩地共同以開放作為首要的目標任務。二是雙城長期處于一個地理單元,歷史形成的文化同質性和長期建立起的緊密聯系起到了紐帶作用。三是兩地面臨共同的產業與消費升級任務。四是兩地基礎設施的共同規劃、建設與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樞紐效應。五是共同重視知識、科技、人才、文化等要素聚集,尊重人的發展。六是兩地具有強勁、內生的創新動力。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有了很大變化,國際上受價值觀及地緣政治沖突、科技遏制與供應鏈斷鏈等因素的消極影響,國內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在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仍有三個重大利好因素。
第一,基于自由貿易的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合作仍在持續發展。我國加入RCEP和申請加入CPTPP等各種國際多雙邊自貿協定,必然會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機會。
第二,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等戰略舉措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
第三,科技革命引領的產業變革,促進產業組織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新的市場和市場關系,也形成了新的要素生成機制。它的顯著特征就是互聯網平臺構建起形成全球性的生產與貿易網絡,而其每時都在產生的大數據及其巨大的信息流量則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借用谷歌前總裁施密特的觀點并進行改造,可以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正在重新定義區域經濟,讓我們對自然稟賦、空間位置及產業形態這些區域經濟的基礎結構產生新的判斷,它使我們有了新的競爭手段和協同方式,也將給區域經濟帶來新的公平競爭環境。許多中西部地區這幾年的發展實踐,正在證實這一點。
作為創新動力,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正在形成幾個新的風口,包括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數字經濟和智能產業等。這些新產業形態的發展,在成渝兩市都很強勁,這是成渝兩市高質量發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為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也應及時調整。過去我們比較重視產業結構,現在更應重視的是開放程度、營商環境、綠色增長水平、社會創新能力、新要素集聚能力、供應鏈暢通能力、增進民生福祉和促進人的發展的能力等。但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薄弱,應是今后需要努力改進的。
一是要重視平臺經濟發展。平臺經濟是連接消費與生產、需求與供給、國內與國際、現在與未來的樞紐。例如,有了完善的功能性口岸體系,就可以促進雙循環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鏈接;加強柔性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就可以打破在很多城市里出現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體系薄弱、僵化局面。現在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建設強大的可以有效配置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平臺至關重要。尤其是要重視發揮平臺經濟這一新產業組織的作用,讓匯之于全球的信息流量和具有自我學習、自我生成能力的數據成為城市發展不竭的資源,使之成為帶動城市就業和產業發展、稅收增加、綠色增長的持久動力。
二是營造突破地理界劃的經濟空間和數字空間。所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體化發展,實質就是要突破兩地地理和行政區劃的限制。讓生產要素在兩市間自由流動,使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雙城間自主配置資源,讓兩市居民共享兩城的公共服務和發展紅利。中歐班列在成渝兩市的良好運營,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都驗證了成渝地區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對外開放發展的智慧和膽魄。數字化空間的出現,更為中西部地區破解開放條件限制和爭取公平競爭環境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內陸地區完全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的便利性,高效連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享有每一份社會資源。構建數字化空間,需要激發起我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形式塑造能力和內容生成能力。在數字化時代,我們的想象力所達之處,就可以是城市的邊界所在,而城市生成的數據流動到哪兒,哪里就是城市發展的溢出空間或外延空間。
三是為國內建設國際消費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起示范作用。增強城市發展韌性,改善城市品質,提升城市國際化管理水平,為居民創造更多的福祉,是所有城市都應追求的目標。成渝兩市在城市更新上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建設基于社區的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民生保障體系方面也在扎實推進。目前對智慧城市、綠色低碳城市、健康城市等還缺乏相應的標準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今后應重視這一領域研究。當前十分緊要的是政府要在確保國家數字主權、企業數字產權和個人數字隱私的前提下,盡快將具有公共品屬性的數據資源對外開放,以利開發利用。如用于統計,提升統計的準確性;用于貿易,增加市場主體貿易真實性的認證;用于流通,使企業與個人的信用可被采信。過去在成都武侯區嘗試將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用于解決中小微企業和農資生產企業擔保難問題及資金周轉效率低問題,取得了初步成功,并開始向其他城市和領域復制。這一課題能取得突破關鍵是武侯區相關部門勇于改革,同意將政府掌握的一些數據脫敏后用于實驗。一個智慧的城市,它必須產業是智慧的、管理是智慧的、街區是智慧的、居民及其行為是智慧的。如果僅政府“大腦”是智慧的,其他方面跟不上,就不宜冠這座城市以“智慧”二字。
四是構建世界級機場群重在發展航空經濟。目前,順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及國家打造自主可控、安全暢通全球供應鏈體系的趨勢,要抓住成都新機場建設投用的機會,進一步明晰重慶和成都兩大機場分工,實現功能互補。補上航空物流的短板,建設以航空型樞紐帶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經濟新形態。
當前,要重點穩住雙流機場樞紐的航空貨運能力,將其改造提升成我國對內面向全國重點航空型都市、對外面向中南半島的主要客貨航運樞紐乃至全球性供應鏈樞紐城市,使其成為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及國家西部開放的前沿基地和創新基地。目前,雙流機場提出了將成都建設成為“航空經濟之都”的設想,這是一個有雄心和抱負的愿景,也是我國內陸型臨空經濟區中自我目標定位最高的航空樞紐。全面考察雙流機場的空間結構、航空物流集疏能力、創新能力、市場吸納能力、地面配套能力、關聯產業水平及人力資源保障條件,其基礎優勢應大于國內同類型新崛起的幾個航空港區,也優于中西部地區現有的大型航空樞紐,國家和省市各方面應支持其放手發展,爭取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