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列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進一步提升了以成都和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位勢。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再一次把成渝一體化發展推到新的起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等27個區(縣),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盡管成渝雙城經濟圈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中具有重大意義,但是作為一體化戰略的重點組成部分,川渝毗鄰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中部塌陷”的現象,呈現空間發展斷裂化、城市經濟外圍化、產業發展同質化“三化”特征。
過去20年成渝的“虹吸效應”大,輻射帶動效應卻相對較弱,地區間競爭大于合作。川渝毗鄰地區作為省際競爭的前沿,經濟發展受到阻滯,加之地區間的行政分割和碎片化發展,導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出現“雙城獨大”“中部塌陷”的非均衡發展問題,影響和制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作用發揮和角色擔當。隨著都市圈和城市群成為新時期的區域發展引擎,行政區的經濟邊界不斷向外蔓延,邊界兩側行政主體跨區域合作需求持續拓展,不同區域主體跨區域合作的積極性得到提升,跨區域合作可能性不斷加大。
川渝毗鄰地區是成渝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和排頭兵。率先建設川渝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不僅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突破口,也可為跨省域協同和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示范。下面就建設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提出幾點意見及建議。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優化一體化發展營商環境。“虹吸效應”是企業家“用腳投票”的產物,企業和生產要素一般由生產效率較低的區域向相對較高的區域轉移,受困于區域統籌難題,省際毗鄰地區往往成為營商環境的洼地,成為企業和要素的流出地。因此,川渝毗鄰地區要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競爭,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政務服務智能化和機動性,有效調整權責配置,推動實現政務服務“川渝通辦”。
第二,合理規劃布局,實現錯位互補發展。川東北渝東北區塊,功能定位為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加強自然資本核算、加快激活沉睡的自然資本實現增值,實現綠色創新型企業、專業化融資機構、特色中介服務機構集聚發展。成渝中部區塊,功能定位為產業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探索園區共建利益共享機制,把各大園區打造成高能級的產業承接集聚平臺,積極承接東部以及成渝雙城等產業轉移。渝西川南區塊,功能定位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打造以綠色食品、農特產品加工等為重點的涉農企業集群,帶動農業農村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與提升價值鏈。
第三,強化產業引領,構建區域產業共同體。過去一段時間,成渝地區分工深化受阻,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加劇,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致使川渝毗鄰地區的生產要素流向資源配置效率相對更高的中心城市,“虹吸效應”強度加大,導致“中部塌陷”。因此,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成都重慶兩座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推動成都、重慶與周邊區域協同分工、產業互補、錯位發展,強化“輻射效應”。基于成都、重慶兩市經濟發展已處于工業化后期水平,川渝毗鄰地區尚處工業化中期水平的特征,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產能由成都、重慶向川渝毗鄰地區有序轉移,強化成渝研發、工業設計、生產要素配置等生產服務功能,同時推動川渝毗鄰地區做大做強綠色石化、新能源、輕工紡織等戰略性產業。鑒于當前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可以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通過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產業鏈重構。
第四,打造川渝交通大通道,強化基礎設施帶動作用。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可以促進經濟活動沿城市交通網絡向周邊擴散,使城市經濟輻射范圍延展,提升毗鄰地區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加強毗鄰地區國省道等干線公路銜接,加快低等級路段省級改造。打造川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半小時、一小時交通圈與生活圈,形成多元立體交通基本成網,打通各類“斷頭路”和“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提高城市群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打造“軌道上的雙城記”。
第五,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打造區域公共服務共享高地。川渝毗鄰地區財政能力相對較弱,難以吸引公共服務資源流入,形成不利于邊緣地區發展的負反饋效應。因此,需要跨區域統籌公共服務互惠共享制度和標準待遇。圍繞民生所需的關鍵領域,應加強對川渝毗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差異現狀的系統研究,確定制度、標準待遇對接的可能方向與具體方式,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完善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著力探索川渝地區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方面“錢隨人走”的自由流轉新方式。川渝地區政府需要打破原有固化的行政壁壘以及部門之間隔閡,建立統一調配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對接平臺,打造川渝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和數據庫體系,促進在區域內信息共享與對接,要加快推進社保網、醫保網、就業網、人才網、交通網等的互聯互通,實現川渝地區政策和措施相互銜接及標準互認,使得公共服務資源要素突破地域界限充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