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先行探索者,他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將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思想貫穿于他的各個理論之中;提出工農業發展并舉的中國式工業化道路、“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確定了共產黨的堅定領導、夯實了豐裕的物質基礎、框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康莊大道,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制了宏偉藍圖。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于中國基本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再次強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領航人,毛澤東始終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實踐方法,獨具創造性的形成了毛澤東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作出了巨大歷史性貢獻。
一、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思想靈魂
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以中國具體國情為出發點,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在長期奮斗與經驗總結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包括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貫穿融匯于他的各個思想觀點、政治立場與實踐活動之中,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思想。
(一)實事求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概括。毛澤東將中華優秀文化中“求實”的哲學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相融合,注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統一,以及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強調分析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問題要采用實踐和矛盾的觀點,才具有更加理性科學的指導意義。毛澤東曾經詳細闡釋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要求我們在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由此制定出有利于指導社會發展的科學有效的正確方針路線。
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毛澤東始終堅持把將實事求是靈活運用于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之中。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他提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的論述,一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二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之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革命斗爭中,毛澤東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經過長期探索和艱苦實踐且做出巨大犧牲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創造性的理論,開辟出一條由中國獨創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得出深刻教訓:“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1]。此時毛澤東就意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條件,是推進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鍵部分。
(二)群眾路線是對人民群眾史觀的系統運用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態度與思想路線。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在艱難的革命斗爭和長期的經驗總結中,毛澤東得到十分寶貴的結論,他相信“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可見毛澤東對人民群眾的認識不僅局限于喚醒人民的偉力,更在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與能動力。
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分析出中國革命的勝利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在中國革命史中,各種鮮活的事例證實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參與。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決戰,60萬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擊敗有著優勢裝備的80萬國民黨軍隊并取得最終勝利,其重要原因是有數達543萬的民工參與了后勤保障,為解放軍保駕護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舊不忘人民,時刻惦記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訴求,并團結調動人民群眾主動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推進新中國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便出臺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等舉措,促使新中國在短時間內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全國人民創造了社會條件,提供了經濟保障,也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三)獨立自主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重要原則
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過程中的根本經驗,是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初就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3]毛澤東深刻意識到理論源于實踐的重要性,脫離中國具體國情的教條主義將后患無窮,他強調中國革命不能照本宣科,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但解決的還是中國自身的問題。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由此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獨立自主依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立足點。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方面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面臨著如何搞建設的時代難題;另一方面又遭受著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進行的施壓。新中國因技術受限,曾實施“一邊倒”政策,是指中國在戰略上與蘇聯同在社會主義陣營。短時間內,“一邊倒”政策確實解決了新中國急需物資設備和技術支持等燃眉之急,同時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但從長遠來看,“一邊倒”政策并不利于中國獨立自主的長期發展。為此,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進行了“第二次結合”,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偉大思想與方針政策,帶領全國人民獨立自主、開拓創新,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二、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實踐方案
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需面對的最艱巨的歷史課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人在長期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探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工農業發展并舉的中國式工業化道路
成立之初的新中國面臨著戰爭破壞、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發展緩慢、工農不均衡等問題,迫切需要改變落后現狀的解決方案。蘇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建設正如火如荼,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于是毛澤東提出學習和借鑒蘇聯發展的經驗方法,中國便開始模仿蘇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歷程。1956年我國完成了“三大改造”,又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高度統一的集中計劃經濟,運用國家手段開展改革運動,實現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發展原始積累的最初階段,改善新中國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十分落后的窘迫現狀,為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工業基礎。
隨著蘇聯工業化建設問題的逐漸暴露,毛澤東意識到蘇聯片面注重重工業發展、忽視農業輕工業的弊端,他強調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總結蘇聯的現實教訓進行工業化改革。當時中國的農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大部分,這決定了工人階級要承擔起工業化發展和農業化發展的雙重責任,才能為現代工業化打好基礎。毛澤東強調:“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4]可見工農業發展并舉是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思想的具體實踐,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同時重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才能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好的發展。這一舉措科學地解決了工業和農業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關系問題,化解了優先發展工業還是農業的矛盾,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突破。
(二)“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的提出
基于當時的國內外局勢,中國想要實現工業化,給人民百姓創造更優越的生活條件,為中國提供更穩定的發展環境,“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1]。“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選擇。1957年,毛澤東提出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4]的現代化目標。此后,又提出較為完整的“四個現代化”的內容,在原來的“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基礎之上,再加上“國防現代化”。[5]周恩來基于毛澤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內容,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形成最終的“四個現代化”,正式明確了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四個現代化”的正式提出體現了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科學認識,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準確把握。
確立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之后,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央提出了“兩步走”戰略部署:先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再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預見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長期性與階段性,開辟了戰略目標階段化、速度明確化的先河,由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共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也具體化、明晰化。盡管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干擾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進程,但毛澤東的“兩步走”戰略思想始終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
三、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經驗價值
毛澤東思想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靈活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真正做到了將普遍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極具創造性地豐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一)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確定了堅實的政黨領導
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剝削,國家主權遭受嚴重破壞,國家制度和社會秩序分崩離析。有些知識分子為了挽救國家危機,先后學習了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帶來了曙光,中國有志之士開始研究并信奉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并探索出了解救國家危亡的生存道路,同時開啟了中國現代化道路。遠見卓識的毛澤東靈活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將偉人的思想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強有力的中央統一領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最終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飛躍與徹底變革,從此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擁有維護自己利益的權利與底氣。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才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后盾與核心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是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事業的根本保障。
(二)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夯實了物質經濟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的落魄局面,毛澤東對中國的經濟形勢作出了客觀科學的分析,他基于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實際國情以及世界工業化發展趨勢的具體情況,在《論聯合政府》中首次提出了“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 的現代化奮斗目標。在1949年3月,毛澤東便提出要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階段性目標,集全國各界之力將我國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集體帶領人民迅速進行戰后醫療、恢復國民經濟,通過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中央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公私合營等一系列措施,才逐漸穩定國內形勢,緩解了經濟壓力,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積累了豐裕的物質財富。當國民經濟基本恢復之時,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有效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迅速發展生產力,為有效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歷史條件。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轉變,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框定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后,如何全面地、系統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又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基于國內實際和國際局勢的狀況,毛澤東曾提出“一邊倒”政策,全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使中國整體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不過蘇聯模式的弊端也隨之顯現,一方面國內工農業發展逐漸出現失衡現象;另一方面集中的計劃經濟很大程度上會阻礙和束縛生產力的創造性,不利于中國現代化的長期發展。基于對現實情況的分析與思考,毛澤東又提出了“以蘇為鑒”,明確提出了蘇聯發展出現的錯誤,系統闡述了關于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初步構想。毛澤東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科學政策與實效操作,一是針對蘇聯片面重視發展重工業的問題,毛澤東強調要以重工業為中心,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才既能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又能開展工業發展。二提出了社會主義兩類社會矛盾理論,指出社會主義中存在著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兩類性質不同的矛盾,要分清敵友關系,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擴大現代化建設隊伍。毛澤東提出的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他對中國實際國情的準確把握與科學判斷,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框定了發展道路和政治傾向。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4]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
(作者簡介:劉澤宇,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者單位: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