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從容
【摘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立德樹人,進行思想引領、行為塑造的關鍵課程。“四史”教育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途徑,二者內在相通,通過“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四個著力點,即:教師理論素養和歷史素養的雙提升、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融合創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互動、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同頻共振,探討“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新路徑。
【關鍵詞】“四史”教育∣“概論”課∣內在邏輯∣四個著力點
“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途徑,“四史”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高校思政課是進行“四史”教育的重要載體。“持續深化所有思政課必修課中‘四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的有機融入。”[1]是時代要求。“概論”課是高校思政課的主干課程,是一門政治性、理論性和時代性都很強的課程,單項“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很難對思想理論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更別說指導學生行動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2]但在當前高校“概論”課教學中卻存在著“以論講論”、“論當史講”的普遍現象,這種傳統的靜態灌輸的教學形式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弱化了本課程對學生的政治價值引領、理論思維培養和實踐能力提升的功能。
一、“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3]“概論”課的主要目標在于使大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以下簡稱“一個能、一個好、兩個行”)的大道理;在于提升學生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四史”教育和“概論”課具有“融合互構”的教育內容
“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的主要目標需要回答好“一個能、一個好、兩個行”的創新理論。回答好這個理論的前提是實現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雙向互動。教師將“四史”教育的鮮活素材和“概論”課的理論灌輸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將枯燥的理論講授變成有血有肉的理論邏輯演繹[4]。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學生通過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在聽課中理解,在討論中釋義,在課堂展演中深化等。
(二)“四史”教育和“概論”課體現“殊途同歸”的實踐效果
“實踐是人類能動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5]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既是“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概論”課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整理“四史”教育的實踐素材,挖掘“四史”教育素材背后的實踐邏輯,有機融入“概論”課實踐教學當中。參照“四史”教育的實踐邏輯,以創新的實踐教學理念有序開展“概論”課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大學生實現理論自覺到真知實踐的相互轉化。
二、“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四個著力點
習近平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6]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統領“概論”課和“四史”教育的融合創新。通過以史釋論引導大學生重點理解“中國向何處去”的發展大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規律,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7]
(一)出發點:實現教師理論素養和歷史素養的雙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8]作為新時代“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主導力量,“概論”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歷史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直接影響著“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實現教師理論素養和歷史素養的雙提升勢在必行。
1.通過專項學習,加強對融入理念的理解。通過參加專題培訓、研討交流學習,把握與“概論”課教材相關的黨的最新理論,比如:十九屆六中全會、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最新講話的精髓要義,弄懂“四史”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增強鑄魂育人自覺性。[9]
2.通過集體備課會,加深對融入要素的優化。通過集體備課會,研討“四史”的社會背景、歷史節點、積極價值,對其進行擴散性分析。同時,針對學生的疑點、理論困惑和心理狀況,以問題為導向重構“概論”課教學體系。
3.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深化對融入內容的對接。通過教師個人的深入研究,把握“概論”課教材和“四史”教育內容的邏輯結構、重難點問題,提升教師理論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實現“概論”課理論闡釋與史料“配方”的有機對接,力求把理論講深、講透、講活。
(二)基礎點:實現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融合創新
“概論”課“教材內容較多地運用了文件話語和政策話語,這種理論性、規范性的教材話語體系雖然有利于政策解讀和理論詮釋的系統性、嚴謹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基于此,借助“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契機,實現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融合創新,是當前“概論”課改革創新的一條新思路。“概論”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主線、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重點、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和以中國百年巨變為根據。[10]
(三)關鍵點: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同向互動
習近平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找慰藉,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四史”教育以史實教育為起點,重點在于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關鍵點在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落腳點在于實干興邦的精神教育。“概論”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形成為開端,重在從理論邏輯闡釋“一個能、一個好、兩個行”的大道理,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思維,最后落腳到堅定“四個自信”的實處。“四史”教育和“概論”課在內容上互聯互通,在目標上殊途同歸。
(四)落腳點:實現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的同頻共振
“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落腳點在于通過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堅定“四個自信”的行動自覺。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同頻共振類似于人的認識過程。理論自覺代表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行動自覺代表理性認識又回到實踐指導具體實踐。理論自覺的形成離不開豐富、鮮活的“四史”史料這個中間環節,行動自覺開展的好壞也需要“四史”教育素材的助力。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 [EB/OL]. (2021-04-20)(2022-05-11).
[2]黃朝峰.打造新時代的“金課”-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有的放矢)[N]. 人民日報,2022-06-30(9).
[3]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4]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202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
[5]王雪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關鍵問題和現實路徑 [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7]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8]本教材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3):10.
[9]宋友文.以理論思維培養為核心講好“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J].思想教育研究,2023(4).
[10]崔家新,沈春梅.“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強調的幾個問題 [J]. 北京教育(德育),2022(2).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理念和路徑研究(SGH21Y0275)。】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