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檳伶,黃山松
(廣西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肯定勞動模范的帶頭作用及弘揚勞模精神的重要性,勞動模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標桿,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1],對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2],體現了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對于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科學的勞動認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
勞模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精神文明產物,它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支撐,以中國共產黨對勞模的褒揚作為最深厚的根基,是推動新時代高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勞動、勞動解放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思考,并作出許多重要論述。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3]一方面,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不同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被異化為外在的、不屬于勞動者本身的強制性活動的勞動概念;這里的勞動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能夠真正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勞動中享受人之所以為人的幸福與尊嚴;另一方面,勞動實質上是屬于人類并區別于動物所特有的活動,對比其他動物,人類的勞動創造具有社會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特征,能夠“自由從容地選擇自己的產品”[4],勞動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本身,還實現了人類解放。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給每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5],也就是說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通過勞動在獲得滿足自身發展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更高層次的需要有了訴求,勞動者自然而然地從耗費大量體力的勞動生產中逐步解放出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改變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集中體現為勞動者勞動素質以及相關勞動技能的提升,進而深化對勞動本質及其意義的認識。整體來看,勞動和勞動解放的問題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始終,反映了無產階級發揮勞動創造價值的積極意義,為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敬業、奮斗和奉獻等思想,為勞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文化滋養。其一,關于敬業。敬業精神作為彌足珍貴的文化養料,孕育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業精于勤荒于嬉”“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等凝聚了中國古人積極上進、兢兢業業、勤勉敬業的精神。其二,關于奮斗。艱苦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完美詮釋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優良作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表達了古人為追求真理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勇氣和毅力。其三,關于奉獻。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是中國傳統勞動精神永恒的價值追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謳歌了勞動人民甘于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敬業、奮斗、奉獻等思想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是新時代勞模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重要文化支撐。
中國共產黨歷來對時代楷模的引領作用非常重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勞動模范的選樹與表彰凝聚起全社會尊重勞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的共識。在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對勞模的選樹非常重視,通過開展表彰勞動模范的相關活動,肯定勞模的努力,為社會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勞動模范在社會中的“帶頭”和“橋梁”等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人民群眾勞動創造的熱情,為勞模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民群眾積極發揮主人翁意識,在各自的崗位上艱苦奮斗,先后涌現出時傳祥、孟泰、王進喜、鄧稼先等一大批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進工作者,他們以兢兢業業、甘于奉獻、團結苦干的“老黃牛”精神深化勞模精神的內涵,他們獨立自主、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勞模形象逐步深入人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召開多次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通過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國工匠”徐立平等勞動模范進行表彰,肯定了他們用自身豐富的學識、精湛的技術帶領人們走向卓越,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大貢獻。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6],勞動模范持續被社會廣泛關注,他們所體現的勞模精神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肯定,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兒女將會以“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勞模精神續寫新時代華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7]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充分發揮勞動模范的榜樣示范作用,為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對于培育時代新人、引領高校勞動教育以及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是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弘揚勞模精神,將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把勞模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實踐全過程,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價值。首先,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廣大勞動模范之所以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與他們所秉承的堅定理想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密不可分,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充分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鼓舞其勤奮務實、積極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其次,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增強技能本領,提高創新能力。勞動模范以“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和進取態度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高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向勞動模范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創新,成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后,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強化責任擔當。在各個歷史時期,廣大勞動模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身作則、勇于擔當,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偉大創造和偉大奮斗精神。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奮斗熱情,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激發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挺膺擔當、奮勇前進。
勞動模范是各個崗位上的先進代表和精英楷模,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勞模精神具有道德示范和價值引領作用,是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寶貴資源。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把勞模精神的實質內涵和價值導向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之中,可以進一步豐富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提升勞動教育的育人實效。第一,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能夠帶領和引導大學生認識勞動的本質和意義,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開展勞模精神專題教育及勞動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增強勞動觀念,逐步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第二,有助于大學生涵養優秀勞動品格。勞動模范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展現的“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激勵著廣大勞動者立足本職崗位,努力拼搏奮斗。高校開設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吃苦耐勞、實干苦干的精神品質,增強大學生在困難面前敢于挑戰、突破自我的勇氣,培養他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優秀品格。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模范之所以能成為他們各自領域的行家里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勞動模范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勞動技能。高校通過為大學生提供參與各種勞動實踐的條件和平臺,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以實際行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進而不斷提升自身勞動技能水平,今后在報效國家、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模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力量。”[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目標以及公民行為的道德規范要求,這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凝聚著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上下求索的理想信念,體現了每一個中華兒女實現中國夢的美好夙愿。勞模精神來源于社會生產勞動,從初期宣揚的“老黃牛”精神,再到新時代融入工匠精神所弘揚的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等深深鐫刻著新時代的烙印,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和現實呈現。兩者在價值理念、教育導向等方面相互融通,它們的精神實質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時代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把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中,讓大學生通過學習鮮活的勞模先進事跡,感悟勞模崇高價值追求,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和樂觀進取的精神追求。一方面,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有益于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要義的深刻理解和價值認同。高校通過日常教學將勞模精神引入學生課堂,將課本知識與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相結合,講深講透勞模精神的深刻內涵,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敬業精神,引導大學生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和目標追求。另一方面,高校弘揚勞模精神,有益于引導大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通過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邀請勞動模范和典型代表走進高校、走近學生,或組織學生走近勞模,在實踐中學習勞模,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勞動模范的精湛技藝和敬業精神,感悟勞模精神的精髓內核,進而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敬業奉獻、務實肯干,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勞模精神是響應新時代號召的重要舉措,放眼過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人們的辛勤勞動;展望未來,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青年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應充分結合青年群體的特征,與時俱進地將勞模精神納入德育體系中,不斷提升育人成效。
課堂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在弘揚勞模精神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高校全體教職工需明確“全員育人”的角色定位,認識到弘揚勞模精神不僅僅是某些教師的責任,而是每一位教師的共同擔當。其次,高校弘揚勞模精神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地推動弘揚勞模精神與社會發展潮流相適應,與大學生的身心特征相符合,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體現靈活性和多樣性。為此,高校應從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規劃出發,結合學校自身特色,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采用情境教學法、實踐活動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將勞模精神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勞模的典型事跡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促使勞模精神的實質內涵以更靈活、更多樣的方式呈現,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最后,高校應根據各學科課程的特點,將勞模精神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有針對地滲透勞動觀教育。例如,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高校可以借助勞模的經典故事以及與勞動相關的名言警句,讓學生感悟勞模的榜樣力量,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對于理工科的學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所學專業領域的勞模成長歷程,讓學生領略勞動者的魅力,從中汲取奮斗力量,提升個人的勞動認知。
高校在弘揚勞模精神,讓學生逐步將勞模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轉變傳統觀念,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勞模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第一,營造“身臨其境”的勞模氛圍。高校應善用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例如可以利用校園里的文化長廊、建筑雕像、宣傳欄和橫幅等設施為載體廣泛傳播勞模精神,以高校大學生喜愛的形式進行文化宣傳教育,構建弘揚勞模精神的高校場域,營造積極向上的勞模精神校園氛圍,逐步推動大學生在這種良好氛圍中潛移默化地認識到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辛勤勞動,增強大學生對勞模精神的認同感。第二,高校應將勞模精神融入校訓、校歌、校史館等多種教育資源之中,讓學生在良好校風的熏陶下感悟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第三,積極開展“學習勞模”主題活動,營造良好的勞模精神學習氛圍。高校還可以開展“我心中的勞模”主題演講比賽、“勞動模范進校園”和“勞模大講堂”等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滿足學生需求的活動,以活動促領會,以形式增體驗,讓大學生真實感知勞模的存在,拉近與勞模的距離,使勞模精神的傳播與弘揚有溫度、有感染力,提升大學生對于勞模精神的認知,達到弘揚勞模精神的育人效果。
青年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青年學生的勞動教育尤為關鍵。高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要致力于將勞模精神貫穿教育全過程,不斷提升弘揚勞模精神的育人實效。一是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高校教師應關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向新時代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探究相結合的方式轉變,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與認知需求。通過開設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和勞模精神等教育要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并關注隱性教育的功能,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合理調整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時間比例,積極拓展校外第二課堂,引導大學生參觀勞模教育基地、從事校外志愿服務、參加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活動,不斷豐富弘揚勞模精神的渠道,構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勞模精神育人體系,讓熱愛勞動、踏實苦干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勞模精神蔚然成風。二是打造網絡課堂。除了在校內校外課堂上進行勞動教育,高校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網絡資源,通過制作微課、微電影、微視頻等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產品,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促進勞模精神的傳播,不斷提升德育效果。三是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大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與勞動行為習慣的養成除了來源于學校教育,也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家教家風對于個人勞模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為此,高校應與家長進行充分交流,建立密切聯系,讓家長認識到勞動對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教師應積極引導家長重視對孩子勞動認知的培養,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幫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培養無私奉獻、為民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應動員家長注重對孩子勞動實踐的養成,勞模精神的弘揚不僅體現在勞動認同的形成,更應該落到實處,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感悟勞動的價值,收獲勞動給予的滿足感,不斷提高孩子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勞動成為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