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丹,張秀瑜,何 霞△
(1.雅安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 雅安 625000;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檢驗科,重慶 400010)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甲、乙型流感最常見[1]。流感病毒傳染性極強,傳播速度快,常引起大流行。2018年全國流感病例765 186例,死亡153例,死亡率0.011/10萬,死亡率居丙類傳染病第1位[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診斷為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征,旨在為流感的臨床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診斷為流感的544例患者作為病例組,其中甲型流感386例,乙型流感158例;隨機抽取同期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陰性并有流感樣癥狀患者369例作為對照組。
1.1.2診斷標準 參照《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版本)》[4]。
1.1.3納入標準 (1)年齡大于18歲;(2)發熱;(3)符合流感的癥狀,至少有咽痛、流涕、咳嗽、頭痛、畏寒、寒戰、全身肌肉酸痛中任2種癥狀,且未超過48 h。
1.1.4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非流感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者;(2)面部畸形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鼻咽部流感病毒抗原檢測取樣者。
1.2方法
1.2.1血細胞分析 采用日本希森美康(SYSMEX)XN-1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原裝試劑盒進行測定。
1.2.2甲、乙型流感抗原檢測 采用膠體金法,標本類型為咽喉拭子,采用廣州萬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檢測試劑盒。
1.2.3資料收集 收集2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發病時間、主要臨床癥狀、檢測結果等。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下面積(AUC)>0.5為具有診斷價值,AUC越接近于1診斷效果越好。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同類型流感流行季節比較 甲型流感患者主要集中在1—2月份,乙型流感患者主要集中在2—4月份。不同類型流感流行季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流感流行季節比較[n(%),n=544]
2.2病例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 病例組患者中14~<20歲65例(11.95%),20~<40歲275例(50.55%),40~<60歲115例(21.14%),≥60歲89例(16.36%)。主要以青年患者為主,老年患者較少。病例組患者各年齡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病例組患者中男248例(45.59%),女296例(54.41%),與對照組[男169例(45.80%),女200例(54.2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4,P=0.950)。

表2 病例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分布情況[n(%)]
2.3病例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病例組患者中咳嗽、咽痛、畏寒、寒戰、卡他癥狀(包括流涕、噴嚏、鼻塞等)、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發生率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腸道癥狀(包括腹痛、腹瀉、嘔吐等)表現不明顯。病例組患者白細胞明顯降低,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病例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2.4不同類型流感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甲型流感患者中畏寒、寒戰、全身肌肉酸痛發生率明顯高于乙型流感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咳嗽、咽痛、卡他癥狀、頭痛、胃腸道癥狀發生率與乙型流感患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甲型流感患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較高,乙型流感組淋巴細胞百分比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類型流感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2.5血細胞分析對流感的診斷效能 檢測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診斷流感的AUC分別為0.615、0.62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檢測白細胞、淋巴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診斷流感的AUC<0.5,無診斷意義。以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于74.35%診斷流感的靈敏度為60.9%,特異度為58.8%。以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大于5.60診斷流感的靈敏度為52.4%,特異度為67.2%。見圖1。

圖1 檢測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
3.1流感的流行季節 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由于容易變異,且傳播速度快,每年均會有不同規模的流行,甚至引起周期性大流行[1,3,5]。目前,人流感病毒最常見的是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亞型)和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Yamagata系)[5]。因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最易發生變異,致病性強,人類對甲型流感病毒缺乏持久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曾多次報道引起世界范圍的傳播流行[6]。乙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也較強,但多為局部暴發[7]。流行季節多為冬、春季,根據流感的類型、地理位置和環境的不同,流行季節有所差異。甲型流感呈多樣化的季節性特征,多以冬、春季流行為主,部分地區還可出現夏季流行期,而乙型流感則呈單一的冬季高發趨勢[6-7]。本研究結果顯示,甲型流感流行季節主要集中在1—2月份,乙型流感流行季節主要集中在2—4月份,乙型流感流行季節略晚于甲型流感,主要在春季流行,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7-9]。
3.2流感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特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性別分布來看,流感患者中男性占45.59%,女性占54.41%,性別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男女均易感;從年齡分布來看,4個年齡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40歲275例(50.55%),≥60歲老年患者89例(16.36%),主要以青年患者為主,老年患者較少,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9]。有學者認為是因為老年患者既往感染或注射流感疫苗產生了抗體,對流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老年人社交活動較少,活動范圍局限,人群流動性較小,故老年患者感染率較低[9]。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流感相關住院率和病死率最高,65歲及以上人群流感相關死亡率是65歲以下人群的26倍,67%的流感患者死亡發生在老年患者[10]。所以,老年人群雖然流感的感染率較低,但病死率較高,對老年患者的早診斷、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3.3不同類型流感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流感患者咳嗽、畏寒、寒戰、全身肌肉酸痛、咽痛、卡他癥狀發生率明顯增高,甲型流感患者畏寒、寒戰、全身肌肉酸痛發生率明顯高于乙型流感患者,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8,10]。MOSNIER等[11]對甲、乙型流感患者臨床表現進行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甲型流感與乙型流感患者臨床表現相似。國內學者則提出,乙型流感患者消化系統癥狀更顯著[8]。不同類型流感病毒致病性是否存在差異、患者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是否有區別尚需進一步研究明確。
3.4流感患者血細胞分析特點 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作為先天性免疫的重要成分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恢復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機體遭受感染或發生炎癥時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表達。本研究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流感的診斷中AUC分別為0.615、0.62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其靈敏度和特異度欠佳,可能與流感容易合并細菌性感染有關[1,6]。近年來,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被認為是全身炎性反應的有用指標,與嚴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肝病、某些風濕性疾病病情呈正相關[12-13]。ZHANG等[14]認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是早期預測H7N9流感病毒感染預后的有效生物學指標。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可能是診斷流感的潛在生物學指標,但目前對其研究較少,尚需進一步探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流感中的診斷價值。
3.5本研究的不足與意義 流感病毒的檢測方法很多,本研究采用膠體金方法檢測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在臨床診斷流行性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其靈敏度低于核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陽性不能完全排除流感,但在甲、乙型流感的檢測方面具有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對實驗室要求低等特點,在流感的快速篩查與監測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臨床意義。流感流行季節臨床醫師可通過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流行病學特點,特別是臨床表現為咳嗽、畏寒、寒戰、全身肌肉酸痛、咽痛、中性粒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升高應考慮流感的診斷,提高流感診斷率,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