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黎,梁 偉,王會男,高銀亮,彭 超
(中信惠州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惠州 516006)
腦創傷所致腦震蕩是一種常見的輕型顱腦損傷,發生后會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并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同時,還有大部分患者伴有頭痛、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失眠、抑郁、眩暈、焦慮、易疲勞等長久的軀體癥狀和認知行為癥狀[1]。日常生活中創傷所致腦震蕩主要發生在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高風險運動、暴力行為等。目前,輕度顱腦損傷后的腦震蕩鑒定一直是難點之一,普通的CT、磁共振檢查技術還無法直接提供患者大腦的異常影像學證據,既往大部分患者多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進行評判,但缺乏客觀穩定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最后仍依賴于患者主觀體驗的真實暴露[2]。近年來,有學者指出,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可反映顱腦損傷程度,其水平的高低可預測腦創傷患者預后[3]。UCHL1又稱為PGP9.5蛋白,是一種富含多達233個氨基酸的蛋白分子,也是腦內表達最豐富的一種蛋白,特異性表達于神經細胞中,占腦內可溶性蛋白的1%~2%[4]。但目前關于UCHL1與腦創傷所致腦震蕩的研究鮮見文獻報道,本研究探討了腦創傷致腦震蕩患者UCHL1水平和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腦創傷所致腦震蕩患者126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79例,女47例;年齡21~73歲,平均(64.58±6.27)歲。以認知功能評分中位數為界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每組63例。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10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18~75歲,平均(58.49±8.62)歲。
1.1.2納入標準 (1)根據美國康復醫學會標準符合輕度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即傷后昏迷時間小于或等于30 min,傷后遺忘時間小于或等于24 h,伴有輕微頭痛、頭暈等,無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腦器質性疾病,經頭顱CT檢查未發現彌漫性或局灶性損傷,無腦創傷史和精神障礙史;(2)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3)傷后至就診時間在24 h內;(4)簽署本研究知情協議書。
1.1.3排除標準 (1)合并顱內血腫;(2)合并腦疝;(3)具有手術指征且需立即手術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 記錄觀察組患者入院后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入院時間、臨床體征等,并且根據韋氏智力測試及記憶測試評判患者認知功能。其記錄由2名介入醫師獨立作出診斷,如結果不同,將由第3名醫師作出分析,并以認知功能評分中位數為界將觀察組患者分為高分組(>65分)和低分組(≤6分),每組63例。認知功能測試包括操作智商、語言智商、總智商和記憶商,分值越高表示智力水平越高,即認知功能越好。
1.2.2UCHL1檢測 采集2組研究對象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80 ℃儲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UCHL1,儀器為NDM-9602G 型全自動酶標分析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試劑由美國R&D公司提供,在有效期內使用。嚴格按儀器說明書操作。

2.12組研究對象UCHL1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UCHL1水平[(6.54±1.82)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1.32±0.35)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92,P=0.021)。
2.2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與UCHL1水平比較 高分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明顯高于低分組,高分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低于低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認知功能與UCHL1水平比較
2.3認知功能影響因素 高分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UCHL1水平與低分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認知功能影響因素
2.4單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年齡、性別、文化程度、UCHL1水平均為影響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單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2.5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年齡、UCHL1水平為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與單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比較,其余指標由具有統計學差異變成無統計學差異,說明指標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關于創傷所致腦震蕩的發生機制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引起意識障礙的主要原因是腦干網絡結構受損,這種受損與顱腦損傷時腦脊液沖擊,以及外力打擊所瞬間產生的顱內壓變化、腦血管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5]。而傳統觀念則認為,腦震蕩只是中樞神經暫時的功能障礙,并沒有器質性損害[6]。但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研究發現,創傷所致腦震蕩也可引起腦組織損傷,使部分患者發生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抑郁、癡呆等后遺癥[7]。但創傷所致腦震蕩多為交通事故、打擊、墜落等外力所致,部分患者傷后早期無明顯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影像學檢查無明顯表現,主要依賴于患者主觀體驗的真實暴露,為診斷帶來一定困難[8]。以往在腦震蕩的診斷中主要應用一些心理學量表,如精神創傷影響評定問卷、90項癥狀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腦震蕩綜合問卷等,均依賴于患者主觀體驗的真實暴露,而且在同一批患者中應用各量表的診斷結果也大不相同,缺乏客觀、穩定的實驗室檢測指標[9]。
UCHL1是腦內表達最豐富的一種蛋白,占腦內可溶性蛋白的1%~2%。目前,已有學者認為,UCHL1能作為一項新的檢測腦組織損傷的標志物[10]。張琦等[11]在進行顱腦損傷的研究中將180例顱腦損傷患者分為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對3組患者UCHL1水平進行比較發現,重度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高于中度組,中度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高于輕度組,并指出UCHL1水平高低可反映腦組織損傷程度,其水平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呈負相關。高靖等[12]研究也表明,UCHL1水平能早期預測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預后不良的發生。楊依等[13]也指出,UCHL1參與了神經內泛素的代謝,其水平高低能區分輕型顱腦損傷患者和無顱腦損傷者,需要神經外科干預的患者UCHL1水平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分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明顯高于低分組,高分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低于低分組;高分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UCHL1水平與低分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性別、文化程度、UCHL1水平均為影響因素,其中年齡、UCHL1水平為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光明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可能原因為當患者因外力致腦震蕩時顱腦受到損傷會產生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受力部位不僅會出現神經元線粒體、軸突腫脹,還會因缺血、缺氧和毒性神經遞質的釋放而出現繼發性間質水腫[14];腦損傷越重相關繼發性損害和間質水腫持續時間就會越長,死亡崩解的神經元就會越多,而血腦受損程度就會越高,釋放入血的UCHL1就越高[15-16]。本研究高分組患者UCHL1水平明顯低于低分組,說明UCHL1能迅速反應腦震蕩后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同時,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也顯示,UCHL1水平為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UCHL1水平是創傷所致腦震蕩獨立危險因素。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與腦震蕩存在一定關系,與徐慈等[17]研究結果相同,但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綜上所述,腦創傷致腦震蕩患者UCHL1水平是認知功能獨立危險因素,檢測UCHL1水平可準確反映患者認知功能和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