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玉華
基于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關于農產品物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管理體系中,各級主管部門的監管工作要落實到位,通過監管部門的公信力對農產品進行質量背書,消除廣大消費者質量安全隱患疑慮,只有從源頭上消除質量安全隱患,確實讓生產者時刻保持生產好產品,提供標準化操作,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農產品深加化業,都要從思想上牢固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生產理念,真心從行動上打造好產品;此外,還要從不同方面加大管控力度,如:監管端,各級主管部門嚴格落實各項質量安全檢測任務,有質量問題的農產品絕不上市,保障整個物流體系的健全完整;從消費端,強化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思想上提升質量安全消費意識。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各類用品的質量安全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這主要源于農產品更多是以食用品為主,而關于農產品的整個流通環節又較多,這樣就需將供應鏈延長,需要不同的倉儲條件進行儲備。中間的環節越多,農戶所獲得的利潤就要少,購買者的應付金額就會增加,而這也是阻礙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從鄉村發展的趨勢出發,客觀分析農村建立倉儲物流必然趨勢,以期提供參考與借鑒。
1.1 完善農產品物流領域里的相關質量認證。農產品更多是關于日常飲食,而關于食品的質量安全管理也都有不同的質量認證標準,做這種質量認證的益處在于既可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信譽度,增強消費者的食用信心,又可作為質量認證是確保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提升的保障,它是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而對農產品質量進行認證時,也是對農產品存儲環境進行審核的重要檢測方法,一個質量合格的農產品,它的存儲環境必定是達標的。
1.2 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力度。相關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前,首要前提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而質量認證項目是相關農產品進入市場前所要實施檢測的必要環節,特別是對一些準入資質要進行嚴格檢驗,以保障農產品的品質達標。而對農產品的檢測項目不僅包涵產品本身、包裝材料,還包括藥品殘留、物流運輸及倉儲環境等檢測環節。對農產品的檢測方式通常是采用抽檢的方式進行,關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還要進行溯源與追蹤等環節,隨著檢測技術的迭代,僅憑主管部門的檢測力量無法做到統籌兼顧,應需求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這在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方面又前進一步。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結果更多趨向數據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前行,極大提高了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工作效率,也確保監督管理工作保質保量完成的重要保證。例如:山東省臨沂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政府及相關部門會定期開展關于農產品是否達標的檢測活動。檢測工作進行時,負責采樣人員既要下田進行抽檢,同樣也需要進大棚,檢測內容包括種植者農事操作記錄、噴施農藥日期等基地生產情況。如果第三方檢測公司經辦,農殘超標現象并不存在,那么就可以確認,該產品的合格率百分百。這種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常規監測工作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基礎工作,它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技術支撐,只有保持持續性的定期質量安全檢測才會不斷增強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這也是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舉措。[1]
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是一個系統性的生產、運輸及流通的全面布局,從本質上來說,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是圍繞農產品為核心的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不同環節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全面整合,同時也是將生產商與銷售商等各銷售渠道進行連接組合而成的一個系統工程。農產品從種植、生產到銷售再到消費者的全過程,也可以說是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理,以生鮮類的農產品為例,由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的過程中,一直有一條責任鏈對質量標準進行測評與監管,這是各類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對產品信息、資源等進行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保障,也是增加各類信息及技術協同服務的必要路徑,提升協同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
2.1 建設產地物流供應鏈可縮短農產品與消費者間的距離。我國對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環節一直有信息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的高流通業態。由于農產品的多渠道與層層批發商的限制,農產品的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生產者實際上并沒有收獲高利潤,這種多環節的物流方式,吞噬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基于上述種種原因加大力度推廣農產品的產地倉儲物流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在同步搭建電子商務的運營方式,通過直播或網絡平臺的方式實現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縮小產地與餐桌的距離,這種雙重方式運營,不僅可提高農戶收益,而且消費者也會得到相對優惠的購買價格。
2.2 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的創新機制。對農產品的出產進行分級管理與把關,是將冷鏈物流的制冷與溫控環節進行科學管理,確保農產品的保質提鮮。冷鏈物流的另一大益處在于它可對抗農產品的新陳代謝與休眠、生長及水分減少等情況,確保流通至物流末端時,農產品恰好處于恰好成熟、鮮嫩狀態,這才是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核心部分。特別是處于全球大環境影響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還可防止不同病毒污染的侵襲,例:通過對冷鏈設備進行病毒消殺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與隔離病毒的重要方法。[2]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體系的搭建。所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成員在生產端、運輸端及倉儲管理端都會有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因素,而這種隱患并非單一環節就能控制,它可從上游、中游或下游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影響了下一環節的正常運行,而且還會有風險再延續的可能,為規避這類潛在風險,相關部門可組織相關生產從業者提前建立風險預警信息系統,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風險預警信息便會及時發出警報,這種方式也是最早最快將風險降低至最低的重要方法。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體系的建立,還需要獲取大量信息資源作為基礎分析資料,特別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背景下,相關信息數據不僅需要收集與整理,而且還要提高信息數據采集、存儲及管理的能力,它是促使預警系統分析與識別風險的能力增強的途徑,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的有效性與可靠性的主要方法。[3]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程度代表著一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的程度,社會信用程度越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就會越優質,其中主要源于整個物流供應鏈成員都包含著每個成員的個人誠信程度,而物流供應鏈中所涉及不同方面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標志,其中不同環節的參與成員生產的產品代表著對消費者負責任態度。所以,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中產出的食品質量越有安全保障,那么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基準就越容易,全方位觀察及評價各端口的社會責任信用體系是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鼓勵單元生產經營行為,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行至久遠的保障。[4]
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需要依托全社會力量,共建優質化生產經營環境,在我國已形成的規模生產、市場化管理與綜合性的服務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結構中,更應充分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為建立協商共贏機制而努力。
3.1 重視宣傳教育,物流質量安全意識深入人心。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農產品安全宣傳周等的系列活動。增加廣大群眾與生產者的參與感,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儀式、“一品一碼”優質農產品展示、掃碼體驗、免費品嘗、農產品現場速測展示等方式,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科普知識。相關工作人員還可定期下基層對各項農資商品的質量安全使用標準進行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5]
3.2 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大檢查力度。建立農產品物流質量安全各級協管員制度,可按村級、鄉村、縣級等行政區劃進行劃分,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的原則要求,確定主要網格監管員及協管員。監管內容可圍繞農產品是否有農藥殘留超標情況出現及不合規的添加劑使用及倉儲保管方面的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不因物流供應鏈的質量問題影響銷售。
綜上所述,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每個人全生命周期的生命健康,不應被短期的、局部的經濟利益所替代,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關于物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始終堅持以預防為主、從源頭發展與管理的思路,全程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品質生產與管理理念,通過物流供應鏈組員的積極參與,還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貫徹到底。
引用出處
[1]楊萌.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的構建——以紫陽縣富硒茶為例[J].遼寧農業科學,2021(03):33-36.
[2]姜方桃,杜新征,劉夢云.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構建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3):65-67.DOI:10.13665/j.cnki.hzjjykj.2015.23.036.
[3]王紀龍,陸琳.農產品供應鏈食品安全保障研究[J].理論觀察,2013(09):60-61.
[4]曾子杰,凌兵.持續構建糧食產業鏈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提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水平[J].上海農村經濟,2022(11):11-13.
[5]侯琳良,肖家鑫,強郁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N].人民日報,2022-10-02(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1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