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舉 張強
“智慧物流”運用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物流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物流的利潤和效率,促進了物流行業的發展。本文對物聯網和“智慧物流”的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對國內“智慧物流”發展現狀、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十一世紀初期,IBM 公司首次明確提出了以物聯化、互聯網化、智能化為基礎的“智能世界”理念,而后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充分肯定并把“智能世界”納入了國家經濟增長規劃。[1]。我國物聯網技術最先運用的領域便是物流產業,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運用就是利用RFID、信息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對貨品進行標記,形成獨特的標識;再運用各種傳感器對數據進行采集和網絡傳輸識別到的數據信息;最后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相聯[2]。“智慧物流”理念的核心內容就在于通過集成智能信息技術并加以運用,這樣使得整個物流系統就可以對人的智慧加以全面模仿,從而同時擁有和人不相上下的邏輯思維、認知能力,能夠對物流中所存在的一些難題進行分析處理[3]。總結而言,就是將物流交易活動中收集的各種數據歸集在一起并加以分析,從而使得信息數據流的利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智能物流系統其實是整合了各種物流業務的一個完整的集成型經營方式,物流的各個環節更加可視化、可控,人們對于物品各個狀態、位置的跟蹤、對接能夠得以實現。
我國“智慧物流”還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智慧建設在不斷擴大,物聯網技術也受到各領域的重視。隨著物流業總額的逐年升高,物流技術朝著自動化、信息化、數控化的方向升級;智慧倉儲方面,無人機、無人倉、自動分揀、機械臂等高技術物流設備得到初步發展應用,同時AI機器人、物流天眼等不同類型新技術的實踐應用,都極大促進了“智慧物流”事業的發展[4]。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物流技術缺乏統一的標準。我國在發展、建立和完善物流技術標準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技術標準總量的不斷上升,各種技術標準條理性欠缺,技術標準系統還沒建立,不利于整體運營管理效率的提高。各大物流商的管理相對獨立,彼此之間建立的標準及制度不夠統一,也影響了“智慧物流”事業的發展進步,對既有數據信息及其他類型資源的共享共用極為不利[5]。其次,智慧化的程度很不平衡,還欠缺集成性的信息平臺。依托國家政策及地理位置的優勢,長三角等地區在“智慧物流”實踐探索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積累的經驗也非常多,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行業標準規范,并且通過對物聯網的有效應用,大大推動了智慧化管理方式及運營平臺建設;而物流建設起步較晚地區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其物流運營對人工還是有著非常強的依賴,自身的智慧化程度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于一些實力強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已經擁有完善的信息流和智慧倉儲平臺系統,智慧化程度較高;而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物流信息化程度還很低,雙方差距還很大。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還不夠,許多物流公司的電子產品物流設施更新換代非常滯后,比如電動導向車輛管理系統、電子產品條碼自動識別技術、物流信息自動跟蹤等都沒有配備或者還在沿用很早以前的產品設備,對于先進的電子數據交換、射頻識別、電子條碼技術、位置網絡、全球定位網絡等也不能取得理想的運用[6]。特別是規模較小的物流企業,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信息技術的自主研發,物流信息技術開發的外部支持和內生動力均不足,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智慧物流”的自主發展。最后,就是專業管理人才短缺的情況。我國真正引入管理思想和經營觀念較其他國家來說是相對晚的,加上國家對培訓和發展專業物流人員這一點關注不夠,而這樣的社會現狀也直接導致專業物流人員處在一種過于短缺的情況[7]。
首先,制定和完善統一的技術標準,國家政府部門必須對物流政策的規范與目標作出明確的規定,并努力構建起完善的物流政策,利用物聯網技術積極開展“智慧物流”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物流行業技術標準。擁有屬于自身的一個完善的規范系統,在技術格式、物流軟件和具體的運輸過程管理等方面也全部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這樣在具體的貨物運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和承運商、顧客,乃至政府部門之間實現業務交流與信息系統的有效互動,進而節省巨大的物質成本與人力資源成本,同時也為整個物流產業發展帶來更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智慧物流”的發展步伐。其次,針對“智慧物流”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公司間差異較大的情況,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發展,通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物流產業的運輸能力和市場范圍。大力推進“智慧物流”平臺的發展建設,能夠在現代物流體系中發揮更大影響作用,能夠更好了解物流狀態,滿足不同類型信息查詢等基本需要。在推進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上,政府的影響力不可代替,通過政府主導作用的體現,能夠精準把握“智慧物流”基本方向,國家和當地政府需要對于物流體系建立起總體的規劃部署,要對于智慧城市中“智慧物流”的發展進行適時規劃[8]。物流企業通過借助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規劃,明確自身技術層面的發展和構建自身的“智慧物流”總體規劃模式,制定合理的計劃和實施的運行方案,進行物流體系的運營。再次,國家應該引導有關部門和專業公司對物流技術的研究與創新,進而實現整個物流領域的獨立自主[9]。此外,相對于智能物流配送系統的建設來說,對配送過程的科學計算可視化技術、商品的智能社會化處理技術和配送控制的網格化技術等各種信息技術的需求也更高,只有對物流技術不斷自主創新、升級才能使我國“智慧物流”走向更高水平。最后,注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發掘。在現今經濟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現代物流產業要想全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等來實現“智慧物流”,那就需要依靠大批的物流人員和大量信息化數據。在培育物流管理相關專業人才時,公司必須重視培育企業核心的科技研究人才,并對公司中的研究資源與科研機構進行有效的融合,并利用多種途徑對創新型和管理型的技術人才加以培育,比如和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委托專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更好的政策來吸納人才。只有人才的吸納與培育工作做得好,公司才能真正意義上對“智慧物流”體系加以實現[10]。
綜上所述,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物流”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同時我國“智慧物流”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單個公司或者政府部門,需要社會、政府、企業以及個體的共同參與,需要國內公共信息數據平臺以及配有智能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設備為其奠定基礎,各大高校加強培養、引進、整合高素質物流人才,政府對“智慧物流”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對信息的監管和積極引導,最終使“智慧物流”朝著期待的方向健康發展。
引用出處
[1]秦瑞.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物流體系研究[J].全國流通,2019(34):19-20
[2]鄭文輝.物聯網在物流工程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02)
[3]蔣慧賢.物聯網影響下的智慧物流發展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02)
[4]呂豪.基于物聯網下的智慧物流理論、方法及運用研究[J].大眾投資指南,2019(07)
[5]陳思,楊顏君.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物流管理研究[J].信息與電腦,2021,33(20):4.
[6]葛啟文.淺談物聯網背景下的智慧物流[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術,2018(08):75-77.
[7]繆銘煒.新冠疫情下智慧物流對電商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
[8]陳耀輝.談物聯網技術在智慧物流方面的應用[J].全國流通經濟,2021(03)
[9]尤俊藝,王金金,張海婷.智慧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6)
[10]李翔,何梅,謝鳳.智慧物流背景下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