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云,李仁杰,朱世東,單國雷,侯金鋒
(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安徽,合肥 230036)
高等教育承載著人才培養、文化傳遞、知識創新、社會服務等重要職責,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而校企聯合建立的產學研實踐教育機制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接觸生產一線的最好方式之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高校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訓練的優勢,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是高校未來發展必然面對的現狀[1]。產學研融合模式充分利用了學校、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為本科生實踐教育提供了深入一線的深度,拓展了高校教學空間的廣度,是連接學校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2-4]。
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充分發揮新農科辦學優勢和長三角區位的地理優勢,在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不斷創新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建設了一批高質量的實踐教育基地[5]。因此,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模式,深入挖掘本科院校理論教學優勢,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企業產業資源,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功能和作用是雙向互利的,如果忽視任何一方,破壞系統平衡,都將明顯削弱其合作的整體效應。高校教學科研崗位人員兼有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課堂上,他們能夠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根據現行產業發展和國家政策引導方向,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滿足社會進步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研發的科研成果又為學校專業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提升了學校科研水平和培養人才的規格。同時,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向企業進行轉化,或與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裝備,提供技術服務,帶動企業的研發投入,提升企業科研水平和產業地位。產業發展是市場導向與社會進步的反映,是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起點和終點。企業是產業連接的重要紐帶,他們將從教學和科研渠道獲得人才與成果進行轉化,所得部分收益用于研發新產品的前期經費,保障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反過來,企業也向學校提供人才培養的社會資源,提出人才需求的方向,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準確性,從根本上縮小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和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高等院校在社會發展中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責任,而產學研實踐教育模式探索是近年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多數高等院校已與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實踐教育合作協議,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在資源共享、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探索方面仍存在問題與不足[6]。
本科教育在設置創新實踐課程內容、課程學時分配和實踐效果評價等方面很少與實踐基地溝通,可能存在實踐內容準備不充分的問題。其次,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多由承擔該課程理論課的授課教師團隊設計和制定,缺乏實踐基地和交叉學科指導教師的討論。再次,實踐教學過程控制與考核評價皆由授課教師進行考核,實踐基地指導教師的參與度低。而且,現有的實踐教學方式多是參觀生產基地和相關園藝作物種植流程,缺少實際參與環節。
目前,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園藝專業具有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特別是農業工程、機械工程、食品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專業。而目前園藝專業在實踐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與其他專業交叉融合較少,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學科界限明顯,局限了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的培養。
目前,很多院校對已建立的多個產學研基地的管理未形成統一規范,穩定性差,學生真正參與后期研發工作的比較少。實踐基地建設與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及創業孵化項目尚沒有緊密結合,不能最大化發揮產學研基地的資源優勢。教師牽頭建立的產學研基地,多用于聯合實施政府相關部門項目,未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或項目結束后,繼續發揮教學功能。已建立的基地也存在權責不清、機制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推動實踐基地的建設。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教學功能是其首要實現的目標。園藝專業培養過程中很多課程與產業結合緊密,比如園藝植物育種、蔬菜栽培、園藝植物病蟲害、設施園藝、無土栽培等課程,皆具有產和研的特性。但目前大多高校將專業理論知識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依據,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化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對生產接觸不多,缺少用理論知識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7]。
為滿足園藝產業的社會需求,將園藝專業發展成特色優勢專業,為長三角園藝產業儲備專業人才,將調整園藝專業創新實踐課程,將其分為蔬菜創新實踐、果樹創新實踐、花卉創新實踐和設施工程創新實踐四個部分,并與產學研基地討論對接,根據不同方向的作物生產時間或茬口時期安排實踐實習。可以根據園藝作物生長期,分為集中實踐和分散實踐,以便滿足學生跟蹤掌握作物的一個生長周期。將省內特色園藝產業和我校園藝專業充分對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比如和縣蔬菜產學研基地、淮南酥瓜產學研基地和亳州辣椒產學研基地等,有針對性地滿足其不同階段的實踐需求,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交叉特點,園藝專業可聯合工學院、計算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相關教學基層組織建立虛擬教研室,在理論教學互相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跨學科、跨知識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對產業發展的了解程度。跨學科的課程群及實踐知識點設計時應邀請專業指導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商討,聘請跨學科的企業指導教師參與實踐,同時重點考慮實踐內容如何組合,知識點如何貫通融合,課程與知識點的邊界如何確定,交叉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把握等,建立交叉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擴大學生知識視野。
高校和企業作為產學研合作的參與者,需要積極創新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建立“共建共管”機制,為推動人才培養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平臺。依托產學研實踐基地,聘請實踐基地技術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作為基地導師,并培育一批基于課程核心知識點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向學生開放,經師生雙向選定后,建立雙導師雙環境的教學團隊模式。同時,校企雙方導師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創新元素、思政元素等有效植入教學過程,探討個性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強的本科生經與導師協商后,可直接加入產學研基地的科研團隊,提升深度學習能力,不斷推進產學研項目的研究和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創建良好的溝通平臺。
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構建是建立在高校和企業雙方互惠互利合作的基礎上。首先針對園藝專業建設需求,根據地域產業特色,建立不同類型的產學研實踐基地,可分為展示觀光型、技術創新型、生產盈利型等。企業發展依靠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然而,大多企業缺少高學歷研發人員,高校缺少直接面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二者結合能有效實現優勢互補,各取所需。此外,利用產學研平臺資源,緊密聯系國內外研究熱點,支持學校常規項目的實施,比如“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華職業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興農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大賽、省級大學生職業創新創業大賽等[8]。通過項目引導,結合生產實踐,將校企雙方深度融合,共同建設校外實習內容,組織實施校外實習教學的培養過程,完善產學研平臺建設[8,9]。
通過建立本科生產學研聯合培養質量評測體系,對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整個培養過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估、監測與監督,構建相對完善的校企聯合評價體系,形成以質量評測體系為核心的多反饋機制。
在實踐實習準備階段就與各實踐基地共同修訂實習考核評價方案和細則,依據各基地實習性質和內容提出關鍵控制點,確定評價指標,并進行量化,滿足不同需求,統一標準,以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在考核過程中,采用學院評價和企業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針對各考核內容和主要考核點,明確學院和企業的職責和評價比例。
我校園藝專業包括創新創業實踐和專業實習兩門實踐課程,在三年級和四年級開課。兩門課程根據指導教師課程內容,以分散實習和集中實習為主,因此需要將實踐的過程考核與過程管理緊密結合,追蹤實踐全過程,不以結果作為最終成績。實踐實習成績總分為100分,經校企雙方討論后決定校內專業指導教師評定成績占40%,企業兼職指導教師評定成績占40%,過程參與評定成績占20%,總分及格(60 分)以上方可獲得相應學分。實習成績由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參照標準評定。
根據園藝專業實踐內容,要求學生在實習總結報告冊上詳細記錄每日實習期間的實踐情況,包括實踐內容、到課情況、具體操作項目、實踐實驗結果及學習體會等。根據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查閱資料或與企業指導教師討論,形成初步解決方案,并整理記錄。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對實習內容進行提問、審核,并按標準進行評分。對于就業時需要實習證明的學生,可由參與實習的企業,對實習考核符合條件的學生頒發實習工作經歷證書,進一步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實習的主動性,增強評價過程的嚴肅性和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園藝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產學研實踐基地,既有利于高校利用科研平臺實現研究成果轉化,深度培養創新人才,又可提高企業人員的管理水平和研發能力,是校企雙方實現共贏的著力點。利用科研平臺、校外產學研基地對實踐教學的有效配合和有力支持,優化了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案,很大程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動手能力。構建的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技術研發、產業培育深度融合的產學研集成化平臺,不僅實現了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而且建立了穩定的雙導師雙環境教學模式,完善了產學研平臺建設,彌補了學校實踐教學資源及實踐師資隊伍的不足,為培養園藝專業復合型人才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