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凡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2018 年7 月,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覆蓋面、受益面不斷擴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普遍提升[1]。針對這一要求,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進行創新改進,使其覆蓋范圍更廣、使用更便捷,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大學生可以輕易地獲取各種學習資訊,可以通過各種休閑娛樂方式釋放壓力;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平臺隨時隨地傾訴心聲,尋求共情而收獲快樂。便捷的上網方式使大學生充分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諸多便利的同時,還需謹防網絡使用不當可能帶來的諸多弊端。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逃避現實世界,造成心理偏差,從而容易引發網絡成癮、學習障礙、人際關系障礙和人格障礙等常見的心理問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科學、機制不合理、效果不明顯。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由學校心理中心和各二級學院組成,內部層次不清晰,難以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不利于各部門間的合作交流,繼而影響心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校園心理危機事件處理機制不完善。高校一直注重處理心理危機事件,因為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處理結果將直接關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目前,部分高校還未建立系統完善的校園心理危機事件預防、干預機制。
3.學校心理服務機構不完善。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的資金較少,導致學校心理服務機構無法更新完備,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質量。
盡管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平臺,且已經形成了一套自身固有的運營管理模式,但仍存在平臺功能建設不健全的問題。
1.平臺缺乏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普及板塊,可提供給學生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體系不完備。學生在遇到某一方面的心理困惑時,很難及時得到專業知識的解惑。
2.平臺缺乏心理活動板塊。目前,學校舉辦的心理活動仍以線下形式為主,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覆蓋面較窄、創新性不足,難以吸引學生注意。
3.平臺收集學生的心理數據功能不健全。在掌握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方面,高校缺乏相應的平臺功能,導致學校掌握的學生心理數據較少,不利于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管理。
部分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采用的依舊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其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比較陳舊。
1.課程體系方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學分設置較低,課程形式是公共課,期末考試是提交大作業,這樣很容易使學生不重視該類課程。且在進行線下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缺乏專業性、理論知識,授課速度較快、授課內容較多、授課形式單一,課堂上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很難真正吸收和理解心理健康知識,且課程設置上缺少課后答疑解惑和心理輔導環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較差。
2.課程內容方面。目前,一些高校僅將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內容,或是將各高校自行編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為主要授課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基本是圍繞教材或配套的PPT 進行講解,授課內容理論性過強,創新性不足,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
1.師資結構不合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由學校心理中心老師、學院輔導員和管理部門兼職老師構成,教學團隊構成復雜,水平參差不齊;開展日常心理工作的教師主要是由學校心理中心老師及學院心理輔導員組成,師資配備不完善,數量也不充足,很難滿足全校學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2.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不足。高校心理工作有課程教學、心理咨詢和開展心理活動等內容。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職業技能,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是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的教師,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可能會偏向于照本宣科或憑個人經驗處理學生心理事件,缺乏專業性。
1.結合當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探索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打破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的體系機制;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平臺,暢通網絡溝通渠道;建立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能夠開展線下工作和線上服務;拓寬心理工作范圍,打通溝通渠道,形成多部門間的合作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2.建立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和干預新機制[3]。打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內的連接渠道[2],使專業的心理教育工作順利落實到各部門、各集體、各個體,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管理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載體,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有助于開展心理危機預防工作,在實際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能及時傳遞學生相關心理危機信息,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減少心理危機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杜絕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3.開通網絡服務機構,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網絡部門工作人員共同運營管理。通過網絡心理咨詢情況、心理測試情況、瀏覽情況、發言情況等搜集學生的心理數據信息,統計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了解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預防、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加強網絡輿情信息的監督和管理,防止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與擴散。
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都隨著網絡的興起而發生了巨大改變。建設“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新平臺,拓寬心理健康教育覆蓋范圍,使心理教育工作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1.開通心理健康教育公眾號或建立專門的心理網站。通過網絡平臺定期向學生發布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短視頻或名師講座等,內容可涉及新生適應性、自我認知、人格發展、生涯規劃、學業壓力、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網癮、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向學生推薦優秀心理書籍和經典心理電影,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知識[4]。
2.在網絡平臺上開展心理活動。傳統線下心理活動覆蓋面不廣,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心理活動,將活動內容、報名情況、活動進展和結果公示向同學們展示,這樣既突破了線下心理活動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局限,又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覆蓋面;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針對性地推出如:“新生適應性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抑郁和焦慮應對”“人際關系處理”“就業與創業心理指導”等專題活動,拓寬心理活動內容,增強心理活動實效。此外,高校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大力宣傳心理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快樂、收獲成長,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3.在互聯網平臺中設置心理測試板塊,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設置心理郵箱和線上匿名聊天等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種情緒宣泄渠道[1];設置心理輔導板塊,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等形式的線上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此外,網絡平臺管理者和相關技術人員可根據學生心理測試情況、信息瀏覽情況、參與活動情況和交流互動情況等,收集和分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數據,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數據庫。
心理課堂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5]。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技術的崛起,大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日常學習和交流。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新模式。
在第一課堂中,開設線下心理必修課程和線上選修課程。學生在完成線下心理必修課程的學習后,還可按照各自興趣選擇相應的線上心理課程進行課后線上學習。教材選擇方面,線下必修課程可以選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發展》,該教材包含新生心理適應、人格發展、人際交往、學習心理、情緒管理、挫折應對、生命教育等內容,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系統而全面地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內容,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線上選修課程教材可選用《消費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授課,重視課堂互動環節。教學形式方面,可將金課坊平臺融入課程教學當中,通過翻轉課堂、微視頻、課程直播、線下互動等混合式教學形式,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課前,錄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章節微視頻,講解章節知識點導論,梳理章節授課思路等,發布在金課坊平臺當中,供學生課前學習。課堂中增加趣味游戲、有獎競答和分組討論等環節,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課程體驗感,提升心理課程實效性。
課后,創建“第二課堂”,線上解答學生課堂疑問和開展學生課后心理輔導。當前,大部分學生已習慣網上授課、網上答疑解惑和網上交流互動等。心理第二課堂的創建,可以讓更多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心理健康教育任課老師,能比較直接、有效地解決課堂疑惑和心中的煩惱,能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始終環繞著他們的生活。第二課堂的創建,能讓性格內向、平常不善言辭的學生放下戒備,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傾訴煩惱、解決疑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和引導,因此,高校需要解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結構不合理、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構建結構合理、專業性強、素質較高的“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新隊伍。
1.高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6],選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背景或心理咨詢背景、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師,組成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團隊。該團隊負責全校學生日常心理教學、心理咨詢和開展心理活動等工作,團隊成員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責任,組成結構合理、層級清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此外,再選拔一些熟悉新媒體運營和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學生,組建一支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團隊[3],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補充力量。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學生團隊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視頻的構思、拍攝、制作、發布及宣傳工作,以及扮演網絡心理信息員及朋輩輔導員角色,充當師生間信息傳遞的紐帶,構建成“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完備的師生隊伍,服務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3]。
2.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的培養,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機制。第一,高校可以加強與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聘請專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專業心理醫師等對師資隊伍進行培訓和指導,傳授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識、教學技能、咨詢技巧以及新媒體運營技術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心理工作水平;第二,高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參與其他院校交流會、專題研討會和心理公開課等活動和內容,提高心理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創新路徑。這與《指導綱要》中的“四位一體”理念相吻合,以期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