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銀
(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議指出:“文科教育是培養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產生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專業是接觸國外文化的前沿陣地,由于長期通過語言接受國外社會文化,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也最容易受到侵蝕。外語專業的專業屬性決定了外語專業是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沿陣地。因此,加強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3]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每一位日語專業教師應該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從2018年起日語專業的教學研究中有關課程思政的研究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日語教學研究,已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聽力、日語視聽說、日語會話、日語泛讀、日語寫作、日語筆譯、日語翻譯、日語口譯等日語專業核心的課程和日文報刊選讀、日本概況、商貿日語習作等選修課程以及面向非日語專業開設的二外日語、大學日語(公共日語)課程。幾乎所有日語課程都對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探索,并分別從課程思政的導入路徑、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課程思政的建構模式、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課程思政的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但還鮮有從課程思政視域下對畢業論文課程的研究。因此,如何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融入課程思政,使課程思政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教育部通知》)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如下定位: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4]
但各高校在具體的畢業論文實踐中,基本上要求用外語撰寫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這并不能達到《教育部通知》中有關畢業設計(論文)所要求的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而且在具體的畢業論文實踐工作中暴露了眾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重復率高、研究內容散亂。雖然一些高校要求論文選題三年內不能有重復,但學生還是在有限的幾個大選題下徘徊,沒有創新。(2)對畢業論文完成形式的要求不全面,脫離學生的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學術論文寫作除了要考研的學生認真對待外,對就業和創業的同學吸引力不大,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3)外語專業畢業論文工作形式主義問題突出。由于對畢業論文工作意義的認識不全面,對畢業論文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這一重要功能認識不到位。導致一部分學生誤以為畢業論文是一門考察課,給學生留下“通過即可”的印象,不重視論文工作。(4)外語專業的畢業論文要求沒有考慮到小語種的教學實際,部分小語種的學生很難達到要求。以日語為代表的小語種學生,由于是零起點,受日語學習總時長的限制用外語寫作的能力還較差,很難完成質量高的日語論文。甚至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時,先寫中文,再翻譯成日文,也有使用機器翻譯的現象,更有找人代寫論文的惡劣情況。[5]
我國外語專業以學術論文單一形式完成畢業論文的工作實踐,暴露出的眾多問題,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培養目標相去甚遠。這促使外語專家和教師進行了深刻反思,有關部門頒布了《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秶鴺恕穼Ξ厴I論文工作從以下六個方面作出詳細規定,從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選題要求到寫作規范、形式再到撰寫畢業論文的語言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管理過程進行了規范?!秶鴺恕芬矊ν庹Z專業畢業論文的形式作出明確規定,規定“可采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實踐報告、調研報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6]對畢業論文形式多樣化指明了方向。目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外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多樣化并取得一定成效,滿足了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平衡發展的需求,更好地達到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的實踐已經出現了以下類別[7]:(1)服務語言實踐能力培養的畢業設計。(2)服務問題研究能力培養的畢業論文或報告。(3)服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畢業設計?!秶鴺恕窞楫厴I論文的多樣化留出了的空間,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高階能力提供了路徑。
畢業論文形式的多樣化為課程思政的融入提供更多的思路。茶文化是一門十分精深的文化,也是一門十分具有禪意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思政元素。故,將茶文化融入畢業論文也是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一種探索。
學術論文寫作是目前外語專業畢業論文主要的形式,選題涉及日語語言學、日本社會文化、日本文學、中日對比類和調查報告等方向。能較好融入課程思政的選題是中日社會文化對比類選題。金蘭蘭(2020))指出中日文化對比教育的缺失,限制了學生了解中日文化差異的路徑。中日文化對比教育的缺失,也容易導致日語教學中產生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現象。[8]因此在畢業論文選題中選擇中日社會文化對比類選題,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對比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國家的社會文化。
以中日茶文化對比為例,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后傳至日本乃至世界。中國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積累而得到的,展現了強烈的民族色彩,形成了不一樣的審美方式。崔莉莉(2021)指出從本質上來看,我國的飲茶更加傾向的是自然,并且講究的是交融,需要保持永恒的價值理想。茶藝的重點就是在“藝”上,給人一種文化的價值底蘊。但是,日本的茶道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形式文化[9]。通過中日茶文化的對比學習,學生不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學會理解異文化差異,尊重異文化差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紅之別。學生在開展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才能夠展現出獨立的文化人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翻譯實踐也是近年外語專業畢業設計開始采用的一種形式。此類畢業設計一般包含翻譯作品和翻譯實踐報告兩部分,并分為漢譯外和外譯漢兩個方向。與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學術論文寫作不同,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翻譯是以語言為載體的跨文化活動,任何翻譯活動都不離開語言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譯活動對譯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覺要求較高。而譯者也只有在深刻理解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并熟知對象國的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好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作用。[10]
日語專業本科的翻譯課程以理論為主,一般在第五學期開設日譯漢,第六學期開設漢譯日,并在第六或第七學期開設口譯課。但這些翻譯課一般只開設一個學期32學時,以翻譯理論學習為主,翻譯實踐相對不足。而畢業論文中如果選擇翻譯實踐則可以彌補翻譯課的實踐不足的問題。同時,翻譯也是檢測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標準,在畢業設計環節設計漢譯日的作品翻譯還可以更好地考查學生是否有文化失語現象。日語學習者在日語學習過程中大量接受有關日本語言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詞匯,容易忽略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日語表達進行學習,進而出現文化失語現象,無法達到新時代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培養目標。因此,在畢業翻譯實踐環節選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進行翻譯,可解決這一問題。如,學生選擇《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哲學思維探析》一文進行翻譯,該文從茶文化的產生、茶文化的發展過程、茶文化的價值內涵方面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介紹,同時分析了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部結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態結構,論述了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儒家思維,佛家思維和道家思維等哲學思維,并闡述了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實際意義[11]。通過翻譯此文學生不僅可以運用到在翻譯課中所學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提高翻譯實踐能力,還可以以這篇文章為載體深入學習有關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和有關茶文化的日文表達,以語言為載體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引領。
專題外語視頻制作也為課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新的路徑。如學生可以選擇以介紹中國的茶文化為主題,進行外語視頻創作或為宣傳茶文化的視頻進行日語配音。新媒體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日語配音也是檢驗學生綜合應用日語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將兩者融合以畢業設計的形式呈現,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熱情和積極性。學生在配音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技能,還可以學習宣傳片的制作方法和理念等,為今后用日語進行文化外宣奠定基礎。文化外宣在我國的對外發展中一直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樹立國際形象發展國際戰略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增強我國軟實力的重要方式。文化外宣對我國的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影響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外語人才應該積極地向對象國傳播我國的民族精神、歷史文化、思維方式等,通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從而掌握中國的對外話語權。[12]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外語人才要勇于承擔起文化外宣的責任和使命,服務好中國“走出去”的重大戰略。
外語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大量接觸到外國的文化。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就包含日本國家概況、日本文化概論、日本商務禮儀等涉及日本文化的課程。因此,如何避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受到侵蝕,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客觀看待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各門日語課程共同的重要任務。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同時,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檢驗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挖掘畢業論文中的課程思政元素,不斷探索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落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培養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中國聲音的新時代日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