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迪
物聯網智能物流供應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帶給智能物流供應鏈必要的技術支撐,同時也加劇了物流行業內部競爭力度。物聯網中,當智能物流逐步形成更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后,還能助力物流工業逐步形成更高的業務水平,并實現更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當前時代下,要想促進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保證經濟效益,物流行業各企業必須著重關注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中物聯網的應用,通過高效、準確的物流系統的建立,助力物流行業的高速發展。
智能物流供應鏈以企業核心作為立足點,圍繞資金情況、信息情況、物流情況展開綜合性的管理。供應鏈管理工作的高質量開展,能實現企業發展信息及財務發展信息的精準掌握。現階段,不少企業在風險管理工作領域中引入了物流供應鏈,可實現企業發展中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1]。在綜合性考量管理的前提下,可使不必要的生產成本支出減少,并助力企業發展動力的提升。
2.1 同步共享信息。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中,通過物聯網的應用,能夠同步化信息,支持物流供應中供應鏈物流資源的實時化追蹤管理,能向處于物流供應鏈內的企業傳遞最新的物流資源信息,從而為物流信息資源提供精確性保障,消除可能出現的信息資源失真情況,從而規避一系列問題,保證物流信息資源能夠實現高效傳輸,精準預測物流市場需求,助力物流企業合理控制庫存量,夯實健康持續經營的基礎。
2.2 優化管理過程。物流供應鏈管理中,通過革新傳統管理模式、優化企業供應鏈、引入物—物管理模式,即可有序優化物流供應鏈。通過物—物供應傳輸模式的應用,還能使整個物流供應實現更顯著的供應鏈效率,最大限度控制管理人員管理中的失誤,進一步體現物流供應中快捷化的物—物傳輸[2]。同時,能夠實時監控物流供應中各類信息資源的實際情況,為管理資源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2.3 無縫化的網絡。現階段社會發展迅猛,客戶逐步增加了個性化需求,帶給網絡無縫化工程一系列新要求。要想有效滿足客戶需求,物流資源供應企業理應重點關注供應效果的提升,同時也要關注供應速度水平的提升,實現高效的資源供應。通過此類供應方式的應用,相應地也會增加資源供應管理中支出的成本。在控制資源供應、資源資金流等方面,通過應用智能供應鏈網絡,能夠產生可觀的輔助控制效果,保障供應的同時促進庫存量的減少。此外,在該方式的運用下,能助力企業更有效地運輸產品資源,物流資源供應鏈此時即可順利實現物流資源的再造。
2.4 可視化供應鏈。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中引入物聯網后,還能達成可視化的供應鏈。處于網絡中的物聯網智能物流供應鏈在運行中可以標記各個物流產品,賦予產品獨有的包含產品資源信息內容的標簽,在產品識別中結合標簽信息可促進管理人員識別效率與精準度的提升,實現更高效的產品管理工作。同時,企業可在物流資源供應鏈中進行資源信息的共享,實現便利化的信息獲取,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3.1 智能倉庫選址。以往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中,在選擇倉庫時通常都是從地圖、地理數據出發,在GIS技術的運用下篩選與既定要求相符合的倉庫地址。該方法在實踐應用中的缺點最突出的一點在于:選擇物流管理倉庫時,除自然因素以外,基本上沒有關注運輸經濟性及其他因素[3]。而在引入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后,企業在物流倉庫選擇中,圍繞國家政策、倉庫建設、供應商與生產商地理位置、同業競爭對手發展情況、運營成本等要素進行大數據分析提取接口,該方式能使可能存在的人為干擾因素全面摒除,確保選擇的位置精確性與客觀性,減少運輸中支出的成本。
3.2 采購中的應用。作為智能物流供應鏈關鍵組成之一的采購環節,在應用物聯網技術時能幫助企業完成供應鏈供應及銷售情況的全面掌握,突出實時性和動態性,在生產需求、供應、庫存等信息精準把控的基礎上,能夠指點企業及時調整優化采購計劃,及時制定采購訂單。該技術信息數據整合功能可促進企業高效流通轉變內部采購業務與外部運作,以訂單為基礎跟蹤管理供應商訂單確認、發貨與驗收等各個環節,突出采購工作有序性。此外,企業在網絡平臺中能夠篩選具備更高信譽度與綜合評價的供應商,通過綜合對比市場中的各類材料,挑選最適宜且具備最高性價比的原材料,并結合物聯網技術全程跟蹤原材料供應情況,確保材料供應具備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在RFID技術的應用下,采購中還能實現庫存積壓率的降低,在線上采購方式的運用下在合理的時間合理進行產品的挑選,采用合理的質量和價格進行采購,突出精細化。
3.3 制造中的應用。制造中的應用具體由物料和生產管理兩方面組成。物料管理中,物流配送會對產品生產效率構成一定影響,此時引入物聯網技術結合RFID技術,參照相關要求對企業采購物料進行統一物流編碼的制定,即可規避物流不協調帶給產品生產的負面影響。管理人員在待識別物料上粘貼EPC電子標簽后,即可有效跟蹤生產管理中的單件物料,助力產品檔案的便捷化、完整和構建[4]。生產管理中,依托物聯網技術的支持能夠自動化生產產品,精準查詢規格不一的各種零部件并向生產線上迅速轉運,全面跟蹤生產線中的零部件、原材料及產品等,降低不合格與偽劣產品的產率,減少人工識別負擔、成本支出,從而幫助企業獲取更可觀的經濟效益。該過程中,結合RFID技術還能跟蹤識別各個物料,在信息管理系統中通過與生產過程監控系統的關聯,能為決策人員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突出決策科學性。
3.4 運輸中的應用。相比傳統交通配送系統而言,智能交通配送系統包含兩方面優勢:其一為運輸路線。通過應用人工智能,能以城市道路狀況為根據,對配送不同產品路線展開精準計算,且在選擇運輸路線時為突出合理性、科學性有必要參照數據中心實時收集提供的數據。其二為配電設備。當前,我國智能交通配送系統中,智能物流無人配送機與送貨車的建設已成必然的發展趨勢。工作中的智能配送設備,支持自動接收客戶訂單,倉庫以訂單內容為根據展開配送,智能配送設備在產品配送中的運輸路線為提前設定的,訂單接收、配送和運輸配送產品的整個過程能夠實現自動化操作,如京東3.5代配送機器人、順豐方舟無人配送機等。
3.5 倉儲中的應用。倉儲中實踐應用時,能化解倉庫中產品裝卸和跟蹤等方面產生的問題,保證信息準確性與可靠性。同時,在管理系統中引入RFID技術后,可促進管理人員各項業務操作的便捷性、高效性,如指定取貨補貨、堆放區域等;能對產品所處位置實時掌握,自動識別產品并收集數據,促進庫存空間利用有效率的提升,減少庫存成本。此外,在物聯網的支撐下,能夠自動錄入產品有關數據信息,摒除盤點中以往人工操作的環節流程,減少投入的人力物力,規避失誤的情況,促進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5]。值得一提的是,庫存控制中引入此項技術后,能幫助相關人員對產品庫存相關情況實時了解,突出補貨的及時性與高效性,促進庫存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庫存成本的降低。
3.6 零售中的應用。結合物聯網技術對各產品進行獨有標簽的粘貼,標簽中采取產品編號與序號結合的方式區分各產品,有利于盤點、收獲等工作的有序開展。憑借對應各產品的特定標簽,能整合所有產品為最小單位,采取單個產品的形式分析消費者行為、管理貨架產品促銷,突出有效性、高效性。同時,在管理單個產品的過程中,支持物流供應鏈中產品實際運輸情況的實時化監控,促進產品運營效率的提高,確保能及時運輸顧客需求的產品。此外,在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下,可規避脫銷引起的銷售損失、助力零售商運營方式的調整,面向產品展開全生命周期的監測;傳統人工收款方式替換為自動掃描計費。例如某護膚品品牌在銷售專柜中引入RFID技術,消費者從貨架中拿出產品后,貨架中接收標簽信息的RFID閱讀設備會迅速中斷,同時將系統激活,播放對應的介紹視頻。當消費者把產品放回貨架后,此時播放的視頻就會同步停止。在此項技術的運用下,不僅能幫助消費者對產品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同時能對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頻率展開記錄,了解展示和銷售產品的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物聯網技術同樣實現了巨大的突破。當前,各領域都在積極應用物聯網技術,智能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系統也步入高速發展階段,該管理系統中引入物聯網技術后,能夠同步共享信息、優化管理過程、無縫化的網絡、可視化供應鏈,尤其是在倉庫選址、采購、制造、運輸、倉儲、零售等環節中更是能夠體現極具智能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優勢作用,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因此,相關部門需進一步提高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重視,不斷發掘優勢潛能,著重提升智能物聯網供應鏈管理水平,幫助物流企業實現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推動物流行業系統專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引用出處
[1]曹崎宇.物聯網下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22(23):133-135.
[2]萬航,余建海.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研究[J].科技視界,2021(17):196-198.
[3]王曉秒.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研究[J].知識經濟,2022,605(9):51-53.
[4]李佳明.物聯網下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探究[J].財訊,2021(8):179.
[5]孫虎偉,宋玲玲.物聯網下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