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晨
新時期物流企業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把財政部門和企業經營戰略分開,獨立設置了一個獨立的財務戰略,可以看出,物流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關鍵,必須轉變財政管理職能,創新會計核算體系。從物流企業的視角來看,企業的會計核算業務流程要簡潔高效,業務運作高效規范,核算體系健全,資金資產配置優化,崗位設置科學合理[1]。物流企業要發揮其創新能力和積極性,努力提高其質量、價值,從而發現和解決在會計核算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得到持續的規范化。通過高效的資金運作,確保貨幣資金保值增值;通過精細化會計核算,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會計核算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物流企業現代化會計核算理念的建立,促使會計核算逐漸步入物流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位置,在物流企業投資決策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要求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不斷創新和完善,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高質量發展下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逐漸趨于信息化,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會計核算業務,提高企業會計核算效率,同時還能提高物流企業財務數據資源利用率,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此外,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物流企業會計核算信息化人才逐漸增多,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支撐,將有大批的信息技術人員進入到物流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中。同時,利用信息化技術對產業發展進行預測,避免財務風險,降低運營成本,這就需要會計核算從業人員既要有專門的金融知識,又要懂得利用數據分析的手段來進行財務數據的分析與預測。
2.1 物流企業會計核算方式。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主要產生于商品使用價值的轉換和空間的轉移過程中,通過產品的交易來實現商品的價值轉移。物流企業的會計核算是把企業在生產和運營中所產生的各項費用按照特定的目標進行分類,是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物流企業進行成本核算,既能有效地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又能促進企業的開源節流,降低成本。當前物流企業會計核算方法主要采用銷售金額核算法、毛利率法和進價金額核算法,在實際核算業務中,核算業務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核算方式,對物流企業運營環節中成本與收入進行計算與統計。
2.2 物流企業會計核算內容。物流業務主要包含物流運輸、倉儲、貨物處理、包裝、物流加工以及配送六個環節,會計核算內容主要是對該四個環節中的費用、成本進行計算。物流運輸是指在市場運作中,由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運送商品的過程,運輸成本占總體的30%-50%,這一步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整個物流運輸中大約是5%-10%。物流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有:物流收入的確認、運輸基礎費用的計算和確定、運輸過程中人力費用的調撥和結轉、運輸活動收入的統計和核算、運輸活動利潤的統計和核算。倉儲是物流企業在運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這一步進行會計核算,其中的成本科目有:庫存費用的轉移和匯總、庫存過程中物料損失的統計和分攤、庫存利潤的統計和結算。物流企業的貨物處理是指通過機械和人力,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對所運送的物品進行卸載。這一行為在整個物流運輸中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是20%-40%,而根據裝卸方法和裝卸場地的不同,所需的費用也會有所不同。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的核算成本項目有:機器費用和人力成本。在包裝過程中,物流公司的財務人員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包裝材料成本費用統計和計算、包裝設計費用統計和計算、包裝人工費用的統計和計算、包裝費用的有效分配。物流加工是指在產品的運輸中,按照運輸活動的要求,對產品進行計量、分揀、標注、裝配等簡單的操作過程。在進行物流加工過程中,會計人員要做的工作主要有:結算、納稅、盈利成本的計算和統計。物流配送是根據客戶的訂單要求,為客戶提供物流和運輸的服務,這一過程所需的會計核算主要為貨物分揀費用統計和計算。
2.3 會計核算體系缺陷。從物流企業會計核算內容可以看出,物流企業會計核算內容較多,核算工作量較大,種類比較繁雜。而從當前所采用的核算方式來看,核算方式種類單一,信息化程度較低,面對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背景和趨勢,當前會計核算體系還存在較大的缺陷,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傳統會計核算方式難以反映物流企業整體核算要求,目前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基本已經成熟,核算方式已經固定,核算科目也比較豐富,但是在時間上和核算業務流程周期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會計核算業務效率比較低,并且主要是對物流采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成本核算,忽視了其他環節階段成本核算,比如供應商選擇成本、物流商品售后服務成本等,這些并沒有納入到當前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會給物流產品和服務質量管控帶來一定的風險,進而增加物流企業運營風險。第二,從當前物流企業成本核算內容和方式來看,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忽視了“增量提效”,過分重視是“存量降本”,即通過降低企業成本投入來提高企業經濟收益,這樣的核算體系會導致在實際會計核算業務中盲目性過度節省成本空間,與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相背離。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在當前背景下必須要對核算體系創新,突破物流企業會計核算業務發展局限,以促進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
3.1 會計核算標準創新。結合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要對會計核算標準完善和創新,第一,牢牢把握財務集中管控的功能定位,堅持權責清晰、上下貫通的原則,在保留各自財務主體地位、保留各自財務賬套基礎上,按照財務集中管控中心職能定位和職責任務的方略來執行[2]。第二,統一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資產管理口徑,根據會計核算規范化的要求,統一核算科目、統一核算口徑、統一附件單據、統一輔助核算[3]。也就是說所有的經費開支都按日預算制度進行管理;企業的開立、變更、撤銷等業務,由財務部門統一管理;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原始憑證的填寫、歸集,將其錄入會計核算系統中,對企業財務數據集中化管理;物流供應商選擇、售后服務等收支均納入會計核算業務范疇內[4]。第三,服從于科學調配會計核算數據資源,對企業進行全面的會計核算分析,將重點分析成果、決策建議、決策方案等納入到會計核算集中控制中心,推動物流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3.2 會計核算方式創新。突破傳統的單一平臺管理模式,建立多維度的組織結構,推動以數據為導向的業務驅動,不僅要根據目前的應用情況,還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控制需求,實現會計核算數據的共享[5]。建立縱橫交錯的會計核算信息傳遞網絡,將物流業務和會計核算模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整個業務和會計核算活動形成網絡化管理,從大量的數據中找出勾稽關系[6]。要注重對會計數據進行價值挖掘,以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決策能力。傳統的物流企業成本核算體系只限于單純地記賬,長期處于功能單一、內卷封閉的狀態,既浪費了寶貴的企業經濟成本,又制約著企業經營管理與發展戰略的科學決策,這種核算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7]。打破傳統會計核算體系的局限性,需要對企業的成本核算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擴大其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簡易核算功能,并通過對成本數據的延伸價值分析,提高企業經營管理、長遠發展戰略的一致性。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注重對企業運營所有環節中產生的數據資源分析,具備大數據意識思維,分析企業運營環節中成本結構和風險,以此為依據對企業生產要素以及利益分配機制進行優化,挖掘企業運營中潛在的風險[8]。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價值充分發掘,深入到企業的價值鏈條中,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規范性,利用會計數據信息對企業的業務和財務情況進行專業的分析,從而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財務基礎,以此提高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3.3 擴展會計核算職能范圍。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會計核算職能范圍進行擴展,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中,會計核算職能范圍狹窄,僅僅是對企業運營流程中收入和支出核算,因此以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為出發點,對會計核算職能進行創新和完善[9]。要求除核算企業運營流程中資金收入和支出以外,還需要對物流企業會計風險評價、運營風險評估、物流商品售前和售后成本計算以及企業財務數據挖掘等[10]。
此次結合相關文獻以及個人經驗,對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創新進行了探究,針對背景要求和體系現狀,提出了會計核算體系創新相關建議與意見,為新時期物流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創新提供了參考依據,對推動物流企業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引用出處
[1]胡蓉,沈洪濤,張睿敏.“雙碳”背景下企業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構建研究——以A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22,(16):67-74.
[2]孫詠.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煙草商業企業財務管理轉型路徑探析[J].質量與市場,2022,(13):31-33.
[3]徐美勤.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承擔政策性業務國有糧食企業提升財務集中管控路徑探討[J].商業會計,2022,(10):84-86.
[4]孫佳勇,宋亞軍,李海軍.高質量發展導向下商貿流通企業成本會計核算體系創新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2,(05):123-125.
[5]趙夢琪.“財政云”背景下基層國庫會計核算管理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金融會計,2021,(12):53-57.
[6]張冬艷.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飼料產品物流成本的會計核算[J].中國飼料,2021,(22):122-125.
[7]阮祥梅.高校基于“雙基礎、雙功能、雙報告”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研究[J].納稅,2021,15(26):93-94.
[8]賈明謙,張華軍,秦蘭蘭.基于全成本管理視角的會計核算體系構建在公立醫院中的應用[J].國際商務財會,2021,(09):66-68.
[9]沈洪濤,李藝苑,毛婕.企業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研究——以電網企業A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21,(10):129-135.
[10]湯谷良.中國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創新架構的力作——張文武博士《商業銀行管理會計核算體系研究與設計》書評[J].管理會計研究,2020,3(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