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明玉
農產品物流是解決農產品到百姓餐桌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改善農產品的物流水平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性、提高農民收入、加強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文章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出發,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政策和體制等幾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改善策略,從而提升農產品物流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產品物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又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關人士必須對農產品物流進行深入研究,在農產品物流的各個方向積極改進,加快我國農業的進步,使其跟上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步伐。
首先,農產品物流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我國每年會出現10萬人次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的前提是農產品安全,而農產品安全需要農產品物流體系來保障。整個農產品物流過程中,需要控溫、保鮮、防潮、烘干等科學技術手段來防止農產品變質。其次,農產品物流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增加農村收入。合理的農產品物流可以促進產品的流通和買賣,減少損耗,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并且全面的信息服務體系可以指導農業生產,防止生產過剩,減少農產品豐收而滯銷的現象。最后,發展農產品物流能加深城鄉之間的市場聯系,調節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促進兩市場的健康運行、和諧發展。
我國農產品物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已長時間高度發展的物流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余地。
1.基礎設施落后。為農產品物流服務的公路和鐵路做不到全覆蓋,偏遠地域配送條件落后,導致農產品從生產地運輸到初級市場的時間會遠遠大于城市次級市場間的流動配送時間,而農產品保鮮的基本條件就是時間因素;運送方式仍然是自然常溫物流,無法做到機械化和自動化,滿足不了特殊要求;倉庫數量和質量不達標,農產品的存儲成為問題;沒有建立各地區獨立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買賣雙方無法及時有效獲得信息,效率低下。據調查,我國25%-30%的果蔬類農產品在存儲和運輸過程中損壞。2.物流政策不完善。農產品物流政策的不完善,使物流的銜接性和效率都受到較多制約,產生不利影響。農產品物流行業不是單一產業,而是牽扯到國家經濟管理大多數部門的綜合性產業,要想提高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要求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劃分責任范圍,避免出現推諉和職權沖突問題。但實際上相關部門卻沒有該有的重視,對已有政策中的不足之處也缺乏改進工作。再者,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仍有一定不足,加大了運輸時間,降低了效率,農產品的浪費與過期時有發生,造成不利影響。體制方面,我國沒有建立統一綜合的物流管理體制,采用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地區間的物流運輸很不方便。3.技術開發遲緩。農產品物流的配套技術的相關的研究和開發比較少,造成整個物流運輸步驟中會產生一連串的包裝、儲存、運送和遠距離配送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不重視,各農業大學也沒有開設研究農產品物流的相關專業和課程;物流企業對農產品物流人才的培養也沒有建立相關制度。
1.完善管理體制和相關政策。堅決按照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一體化的原理,把農產品的生產、包裝、運輸、儲存、檢查和銷售歸于一個管理部門,促進大部制改革,使整個管理體制有利于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另外,要加強與生產商和物流企業的合作交流,共同建設新的物流政策體系,不斷創新,減少地區間的壁壘,降低物流成本。2.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和通信設施等,各地方有關部門要加強建設,提高本區域的交通運輸硬件水平。注重引導,提高行業自動化和機械化水平,改變原有的搬運模式,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效率。配備冷鏈物流設備,替代常溫物流,減少浪費。建立收集和整理制度,處理來自全國農產品的產出、運輸、買賣和供求信息,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各地方的農產品信息數據庫,建立網絡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為生產者和相關企業提供信息,方便溝通聯系,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3.提高物流技術,重視人才培養。大力開發研究農產品物流技術。進行包裝技術的研究,對儲存和配送中的農產品提供可靠有效的包裝,保證農產品的長久新鮮,并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發展冷凍保鮮技術,主要是針對易腐爛和長途運輸的農產品,可以減少損失,保存利益。重視專業物流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政府和大學要設置農產品物流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專業人才;企業自身也要建立人才培養制度,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儲備人才,并以優厚的待遇留住人才。
引用出處
[1]陳樂群,謝志忠.供應鏈管理模式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探析[J].科技和產業,2007(03):37-41.
[2]蘇海燕.公共管理視角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探究[J].中國儲運,2022(09):135-136.
[3]翟秋陽.公共服務視角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探究[J].黨政干部論壇,2014(12):29-30.
[4]陳逸超.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