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嵐
混合痔為多發性、難治性、常見的肛腸科疾病,可致患者出現便血、肛門疼痛、痔核膨出、肛門瘙癢等癥狀,病情嚴重時伴有痔核嵌頓、感染壞死、貧血等,嚴重危害患者生活質量[1-2]。手術是治療混合痔的重要手段,其中外剝內扎術較為常見,療效肯定,但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尿潴留(UR)[3]。UR會導致患者出現強烈不適感,并會增加尿路感染、尿道損傷等發生風險,延長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甚至會對逼尿肌造成永久性損傷[4]。故,如何有效預防混合痔患者術后UR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選擇2020年2月-2021年12月在贛州市人民醫院行手術治療的124例混合痔患者,分析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旨在為今后防治UR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用整群抽樣方式選擇2020年2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24例混合痔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痔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修訂版)》中混合痔診斷標準;(2)認知功能正常;(3)年齡≥18歲;(4)接受外剝內扎術治療。排除標準:(1)既往有急慢性尿潴留病史;(2)合并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炎性腸病等其他肛腸科疾?。唬?)惡性腸道腫瘤病史;(4)傳染性疾??;(5)精神疾??;(6)嚴重心腦血管疾??;(7)血液系統疾病;(8)合并泌尿系統疾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經醫院電子病歷系統聯合調查問卷方式收集、整理患者資料,包含年齡、便秘、性別、術后疼痛程度、麻醉方式、吸煙史、體重指數、焦慮、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套扎內痔點數、是否發生UR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分值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6]。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情緒,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總粗分為20~80分,計算標準分,粗分×1.25=標準分。以50分為臨界值,分值高于臨界值提示患者存在焦慮,分值越高則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7]。術后8 h叮囑患者積極自主排尿,排空膀胱后測量膀胱殘余尿量,若>100 mL且無法排出,提示患者存在UR。按患者是否發生UR分為UR組和非UR組。
1.3 觀察指標 分析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以率(%)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現狀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率為10.48%(13/124)。
2.2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UR組和非UR組患者的年齡、便秘、術后疼痛程度、焦慮、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UR組和非UR組患者的性別、麻醉方式、吸煙史、體重指數、套扎內痔點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單因素分析[例(%)]
表1 (續)
表1 (續)
2.3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應變量為UR(無=0,有=1);自變量為年齡(<60歲=0,≥60歲=1)、便秘(無=0,有=1)、術后疼痛程度(<4分=0,≥4分=1)、焦慮(無=0,有=1)、合并糖尿?。ǚ?0,是=1)、手術時間(<40 min=0,≥40 min=1)。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0歲、便秘、術后疼痛程度≥4分、焦慮、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40 min是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
表2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外剝內扎術是臨床治療混合痔的常用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減輕病痛,但因患者術后切口疼痛、膀胱逼尿肌張力恢復慢等因素影響,難以自行將膀胱內尿液排出,易發生UR[8-9]。UR引起膀胱過度膨脹,損傷逼尿肌,部分患者會出現尿頻、排尿不暢、下腹脹滿等癥狀,甚至伴有食欲缺乏、呼吸有尿臭味等尿毒癥癥狀,增加患者痛苦,不利于術后病情恢復[10-12]。故,掌握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對預防UR發生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中,年齡≥60歲、便秘、術后疼痛程度≥4分、焦慮、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40 min是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1)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全身臟器功能逐漸下降,尿道括約肌和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增加排尿難度,易誘發UR[13]。(2)人體存在直腸-骶髓-膀胱神經反射弧,長期便秘者大便干燥,滯留于腸道內,會對直腸形成壓迫,影響排尿,易誘發UR[14-15]。(3)因肛周神經末梢豐富,疼痛敏感性較高,手術創傷、局部炎性反應、紗布填塞過多、括約肌痙攣等均會導致患者肛周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影響肌肉放松,誘發尿道括約肌、膀胱頸痙攣、麻痹,且需增加腹部壓力才能達到足以排尿的膀胱壓力,同時疼痛還會造成患者術后排尿姿勢改變,排尿困難程度明顯增加,甚至抵觸排尿,增加UR發生風險[16-17]。(4)存在焦慮情緒者精神處于持續性緊張狀態,可造成高級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或興奮過程失調,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能會影響排尿,增加UR發生可能性[18-19]。(5)糖尿病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改變,可累及膀胱自主神經,促使膀胱肌肉松弛,感覺喪失,逼尿肌無力,引起低張力性膀胱,增加殘余尿量,易誘發UR。(6)隨著手術時間增加,會相應地增加靜脈補液量,致使膀胱過度膨脹,引起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礙,增加排尿難度,可能會引起UR[20]。
針對UR危害性及其危險因素,臨床可行以下幾點措施干預:(1)術前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方式、預期效果、治療成功案例等,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消除焦慮等負性情緒。指導患者實施床上排尿訓練,有尿意時及時排尿,避免膀胱過度充盈。(2)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并叮囑患者術后多喝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飲食清淡,切勿食辛辣刺激食物,防止出現便秘,若患者已存在便秘,則叮囑患者及其家屬定期按摩腹部,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停留時間,防止其壓迫直腸而增加排尿難度。(3)術后2~4 h督促協助患者排尿,無需等到尿意明顯、有小腹脹滿才排尿,若患者術后8 h仍存在排尿不暢或無法排出尿液,可用腹部或骶尾部熱敷法、溫水沖洗會陰部、聽流水聲等方式幫助患者自行排尿,必要時可遵醫囑實施導尿術。
綜上所述,年齡≥60歲、便秘、術后疼痛程度≥4分、焦慮、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40 min是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UR發生的高危因素,針對各高危因素制定個性化的防治措施,有望減少UR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