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陳錫中,陳健桂,趙楚浩,吳澤濤
(潮汕骨傷科醫院 骨科,廣東 潮州 521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易發于老年人的一種發病率較高的下肢骨折,目前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主要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但術后常會出現相關后遺癥,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1]。研究[2]表明,PFNA內固定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可能與患者接受手術的時間密切相關,不同手術時間其臨床效果存在差異。本研究探討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應用PFNA內固定手術時機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進行手術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90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②年齡60~70歲;③擇期行PFNA內固定;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病理性骨折或存在陳舊性骨折;②髖關節畸形;③嚴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或系統功能障礙;④合并多處嚴重的骨折或復合傷。按手術時機將其分為兩組。A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齡(67.34±3.37)歲;B組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齡(68.33±4.7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A組于骨折24 h內行PFNA內固定治療,B組于骨折24 h后行PFNA內固定治療。具體方法:采用蛛網膜下腔聯合硬膜外麻醉,在下肢牽引床輔助下進行手術,在股骨粗隆頂點上方作長約3 cm縱行切口,由大粗隆頂點打入1枚導針,C型臂X光機透視下確定導針位置滿意,在導針處開口、擴髓,透視下置入大小與長度適宜的PFNA髓內釘至股骨髓腔內,瞄準器引導下向股骨頸內打入導針1枚,透視下確認導針位于股骨頭中心位置,隨后打入螺旋刀片,拔除臨時固定克氏針,瞄準器引導下遠端擰入交鎖靜態螺絲釘。沖洗傷口,縫合。術后接受康復訓練,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術后輸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髖關節活動Harris評分量表包括疼痛 (44分)、功能 (47分)、關節活動度 (5分)、畸形 (4分)四個方面,滿分100分。其中≥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以此作為臨床療效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A組優良率為84.44%,顯著高于B組的64.4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手術情況、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輸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高于B組(P<0.05);A組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組骨折愈合時間 (d)A組45 41.25±5.33 247.17±24.43 266.43±31.64 59.87±4.43 5.14±1.66 96.29±10.54 B組45 43.56±6.18 158.17±35.52 167.85±32.41 58.65±5.97 8.27±2.13 112.48±15.87 t 1.899 13.849 14.600 1.101 7.775 5.701 P 0.061 0.000 0.000 0.274 0.000 0.000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中輸血量(mL)術后輸血量(mL)住院時間 (d)
2.3 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A組發生肺部感染1例、再次骨折2例、內固定松動2例,發生率為11.11%(5/45);B組發生靜脈血栓3例、泌尿道感染2例、壓瘡5例、再次骨折2例、腦梗死1例,發生率為28.89%(13/45)。兩組均未發生圍手術期死亡情況。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χ2=4.444,P=0.035)。
PFNA內固定可實現降低患者股骨粗隆骨折導致髖關節旋轉、內翻畸形的作用,但老年患者常存在慢性基礎疾病、骨質疏松等情況,對患者的手術、療效及術后恢復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3]。因此,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療效,改善患者術后恢復應得到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B組。研究[4]表明,越早實施PFNA內固定治療,其術后療效越好。本研究結果亦顯示,A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仍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若不及時治療,長期臥床牽引則容易造成下肢靜脈血栓、髖關節急性并發癥。研究[5]表明,早期手術干預,幫助患者盡早下地活動,可降低長時間臥床導致的并發癥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從而減少因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并發癥及住院費用。Belmont等[6]對44 419例老年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延遲手術治療是術后壓瘡、感染、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治療時間越早,患者骨折部位血供則恢復越早,因血供未恢復而引起的不可逆損傷減少,進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7]。同時有研究[8]表明,盡早行PFNA內固定治療與合理的功能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避免骨折不愈合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然而本研究中A組術中出血量和輸血量高于B組,分析原因可能為創傷早期常存在持續出血,短時間內接受麻醉及有創刺激會增加患者大量出血的風險。
綜上所述,24 h內對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PFNA內固定的療效更好,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但24 h內手術術中出血增多,需結合臨床情況選擇手術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