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宋淑敏
(安陽市婦幼保健院 婦科,河南 安陽 455000)
剖宮產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著床部位未在子宮,而是種植于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CSP首次由Larsen等報道,調查[1]顯示CSP在早孕期婦女中發病率為5/10 000~6/10 000。隨著生育政策的開放,接受剖宮產分娩的人數不斷增多,加上超聲、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技術水平的提高,臨床對于CSP的認識不斷加深,CSP檢出率逐年升高。臨床根據CSP的種植 位置將其劃分為不同分型,Ⅰ型CSP孕囊種植于子宮瘢痕位置,其生長方向為子宮峽部或宮腔,該類妊娠可生長至分娩,但發生種植部位大出血的風險較高;Ⅱ型CSP孕囊定植于存在缺陷的子宮切口瘢痕深部,可侵及肌層,其生長方向為膀胱及腹腔生長,該類患者孕早期即可引起子宮破裂出血[2]。CSP一旦確診,需盡早治療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生育功能。與普通人工流產不同的是,CSP患者終止妊娠的風險較大,極易誘發嚴重的大出血、胚物殘留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對于CSP需采取恰當的治療方式,臨床常用的手段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子宮動脈栓塞、刮宮術、子宮動脈阻斷術、經腔鏡瘢痕局部切除等,但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標準。本研究探討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聯合刮宮術治療CSP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CSP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CSP診斷標準[4];②孕10周內早孕;③術前3個月內未服用性激素類藥物;④無刮宮術治療禁忌癥。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④自然流產。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8例,年齡24~38歲,平均 (33.19±3.46)歲;剖宮產次數 (1.43±0.38)次;疾病分型:Ⅰ型32例,Ⅱ型11例,Ⅲ型5例;孕周(6.64±1.28)周;距上次剖 宮 產 時間 (5.43±3.20)年;體重指數(23.51±2.86)kg/m2。對照組47例,年齡22~39歲,平均(34.06±3.57)歲;剖宮產次數 (1.41±0.40)次;疾病分型:Ⅰ型34例,Ⅱ型10例,Ⅲ型3例;孕周 (6.78±1.36)周,距 上 次 剖 宮 產 時 間 (5.03±3.18)年;體 重 指 數 (23.38±2.92)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刮宮術治療:術前給予米非司酮50 mg/次,2次/d,連續服用5 d,甲氨蝶呤(1 mg/kg)肌內注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陰道窺器擴張宮頸,置入宮腔鏡,用吸引器清除妊娠組織。術中出血量>100 ml者,給予球囊壓迫止血。觀察組采用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聯合刮宮術: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腹腔鏡下觀察輸尿管走向,在宮骶韌帶外上2 cm位置切開闊韌帶后葉,游離子宮動脈干,采用10號絲線結扎阻斷血流,于子宮瘢痕病灶與宮體交界處注射垂體后葉素,下推膀胱與宮頸外口水平,造影下觀察子宮動脈遠端閉塞,血供完全阻斷。刮宮術操作同對照組,使用可吸收線折疊加固縫合瘢痕薄弱處。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β-hCG恢復正常時間、術后月經恢復時間,并統計大出血、胚物殘留、單次手術成功率。觀察術后患者瘢痕憩室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大出血率、胚物殘留率低于對照組,單次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n(%)]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比較[±s,n(%)]
組別 n術中出血量(mL) 大出血 胚物殘留 單次手術成功觀察組48 50.21±12.67 0(0.00) 1(2.08)47(97.92)對照組47 85.64±14.68 12(25.53)16(34.04)37(78.72)t/χ2 12.601 14.027 15.509 8.545 P 0.000 0.000 0.000 0.004
2.2 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住院時間、β-hCG恢復正常時間、術后月經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組別 n 住院時間 β-hCG恢復正常時間 術后月經恢復時間觀察組48 10.31±3.04 30.82±2.03 34.85±11.21對照組47 15.97±4.12 43.31±5.67 55.87±14.69 t 7.630 14.352 7.851 P 0.000 0.000 0.000
2.3 瘢痕憩室改善情況術后3個月超聲檢查顯示,觀察組有93.75%(45/48)的患者瘢痕憩室子宮下段肌層增厚,高于對照組的19.15%(9/47) (χ2=53.874,P=0.000)。
CSP作為剖宮產潛在的遠期并發癥可引起胎盤植入、子宮破裂甚至死亡。臨床對CSP的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治療,治療目的主要為早期終止妊娠,防止發生子宮破裂及大出血等,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5]。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方式,選擇合理的治療措施,盡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并使其快速恢復健康成為臨床研究熱點。
保守治療方式包括藥物、超聲引導下清除術及子宮動脈栓塞術。藥物治療起效較慢,且需對患者長期隨訪,至血清βhCG水平恢復正常,臨床不推薦藥物治療單獨應用。病情遷延不愈者需接受手術治療,但超聲引導下單純清宮術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有研究[6]指出,單純清宮術治療的手術成功率較低,約為25%,故該術式同樣不作為臨床首選方案。子宮動脈栓塞術可阻斷CSP血供,發揮快速止血作用,但可引起子宮暫時性缺血,妊娠組織缺血壞死后可引起發熱、腹部及下肢疼痛等,且治療花費較高,不能與腔鏡手術同時完成,故臨床推廣受到限制。手術治療方式包括開腹手術、腔鏡下病灶清除、子宮修補等。開腹手術治療安全、有效,術后β-hCG水平可快速下降,但該術式創傷較重、術后恢復慢。子宮切除術可導致患者生育功能喪失,不適用于有生育要求者。本研究結果顯示,于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大出血率、胚物殘留率較低,且住院時間、β-hCG恢復正常時間、術后月經恢復時間較短,提示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結合刮宮術治療CSP的效果較好。分析其原因為,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保證手術安全,本研究患者治療期間未出現難以控制的大出血,且術后所有患者月經恢復正常,提示該術式對卵巢功能無明顯損傷[7]。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對各級分支血管無損傷,開放循環后血液可再灌注,恢復子宮內膜及卵巢等部位的血液供應,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該術式無放射性損傷風險,避免對周圍器官的損傷,安全性較高,可縮短患者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結合刮宮術治療CSP可減少術中出血,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