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曾提出“六大解放”理念,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筆者以為,課中操就是陶先生“六大解放”理念在幼小銜接課堂教學中最接地氣的實操運用。
課中操,顧名思義就是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學生參與的調節身心的活動操,它形式多樣,既可以是肢體運動操,也可以是思維運動操、語言訓練操,等等,旨在幫助學生緩解繃緊的神經,提升學習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課中操一般適用于小學低年段課堂,在幼小銜接的課堂中,課中操的有效運用能讓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幫助學生盡快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暫時的停止是為了蓄力以便更好地出發。課堂教學過程中看似因課中操的介入而摁下了暫停鍵,但此時的暫停是為了讓兒童身心得以放松,是為了又一次更好地出發,短暫調整過后教師便能看到思維活躍、身心愉悅的學生又一次站在了課堂的中央。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7至8歲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維持的時間約為20分鐘。所以,一年級的老師在課堂上往往會發現有的學生在后半堂課明顯“坐不住了”:注意力不集中、坐姿不端正、眼神不聚焦、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就是學生需要進行身心調節而向老師發出的信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遵守課堂的規范,端正坐姿,聚精會神聽課,他們身體機能的活躍暫時受到了相應的約束,而約束了一段時間后學生需要“解放”,解放身體、思維、心靈,教師如能在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集中的時候,適時加入一段課中操進行調節,學生便獲得了解放身體機能的機會,扭一扭脖子、動一動筋骨,學生從受約束的狀態中舒展開來,身體自由了,思維便也自由了。學生身心得到了舒展,就像久旱的大地獲得了雨露的滋潤,定然蓬勃而富有生機,上課的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學習的品質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是兒童面臨的第一件大事,課桌擺放形式的改變、學習時長的變更、學習方式的不同等,都需要兒童有一個自我適應的過程,而教師也應該幫助兒童順利度過銜接期。幼兒園采用游戲化課程學習的方式,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自我實踐、獲得經驗、習得新知。小學的課堂教學相較于幼兒園游戲化課程有了更多的規則和約束,兒童難免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年級的兒童如果長時間在單一的環境、方式中學習,容易感到疲勞、乏味,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關注兒童課堂中學習的狀態,及時調整、優化教學方式,適時穿插課中操。課中操,是幼小銜接過渡期的“一劑良藥”,在兒童注意力難以集中、稍感疲憊之際及時給兒童解放身心的機會,動一動筋骨,舒展一下身體,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幫助兒童找到幼兒園學習時做游戲的快樂,消除對小學生活的陌生感、距離感、排斥感,從心理上平穩適應小學的學習方式,從而順利地進入科學規范的小學階段,度過銜接期。
人的大腦儲存信息需要一個輸入、鞏固的過程,這樣才能加深印象,最終將知識和信息儲存于大腦并能根據需要隨時調用和輸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知識的獲得需要復習和鞏固,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得就越慢。教師深諳此中道理,一節課中教師一定會留一部分時間用來鞏固所學,進一步幫助學生在大腦的記憶庫中長久地儲存知識和信息。枯燥的鞏固練習定然是難以吸引低年級學生眼球的,寓活動性、趣味性、游戲性于一體的課中操必然是不二之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藏有知識點的趣味游戲、律動、思維體操,將所學新知蘊藏在課中操的活動中,學生在比賽、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進行知識的鞏固、運用,經過自身實踐,所學便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中操什么時間段在課堂呈現并無固定不變的時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的專注程度來選擇合適的時機呈現。有效的便是合適的,合適的才會達到效果。當學生的注意力被再度喚醒,學習興趣被再度激發,思維狀態被再度激活,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得到了有效調整,這樣的課中操便是有生命力地在課堂上行走的,這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筆者在執教《坐井觀天》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認讀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對故事內容有了初步的整體感知后,安排了“復現詞語”教學環節。這個環節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處于后半程,大約在上課后25分鐘左右,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那么集中了,此時的“復現詞語”環節筆者就采用了課中操的形式進行。游戲內容的設計緊貼課堂教學內容,名為“三級跳去看天”:每正確讀出一行詞語,坐在井底的青蛙就往井口處跳上一跳,學生就學著青蛙的樣子跳一跳。教師共安排了三組詞語,“小青蛙們”就跳了三跳,終于看到了“藍天”,學生們手遮額頭,四處抬頭看天,身體的各個部位均得到舒展,心靈也得到放松。隨后再進入課堂中書寫生字的教學環節,學生們精力明顯充沛,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可見,課中操在課堂中呈現的時機應具有科學性,它須出現在學生精力分散、注意力難以集中時,也可以出現在重難點知識呈現前,或者是重要學習活動前,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注意力。
“生活”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頻頻出現的詞語。學生的學習是離不開生活的,學習的內容是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連接。課中操正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因此課中操設計的內容一定是緊貼生活、緊扣文本,是離不開生活情境的。生活情境是課中操生長的土壤,具有生活情境的課中操才是有生命力的。陶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也是讓學生基于生活,在生活中調用手、腦、眼睛、嘴等多種感官去參與學習過程,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因此,離開了生活情境的課中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呈現在課堂上也毫無存在的意義。
《秋天》是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繼識字單元、漢語拼音單元后出現的第一篇閱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減少“第一篇”帶來的陌生感、距離感。在通讀課文、認讀生字詞后,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整體感知:課文中寫了秋天的哪些事物?學生們找到了文中描寫的天氣、樹葉、天空、大雁后,教師再播放一段事先錄制好的本班孩子在校園里玩耍時和秋天美景的合影視頻、圖片以及校園里的秋天美景視頻,將學生一下子從書中的秋天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秋天的情境中。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就能調動口、耳、鼻、眼等多種感官參與,此時教師再適時提問:在生活中,你又從哪些事物中感受到秋天的到來?學生的思維一旦與生活情境相勾連,思維的廣度一下子就打開了:楓葉紅了,稻子黃了,柿子熟了,高粱紅了……此時,課中操呈現可以采用擊掌讀兒歌、創編兒歌的方式進行:
“秋天到,秋天到,秋天的景象真美妙。
樹葉黃,天空藍,涼涼的天氣真舒爽。

這樣創編的課中操,蘊生活中常見之物在其中,親切自然毫無違和感,而且,課中操設計的兒歌緊貼課堂教學內容,既有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又有結合生活實際的創編,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低年齡段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主,學生往往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實踐經驗和知識。因而,課中操編排的形式,一定是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六大解放”的內容既相互獨立又互為一體,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學生,幫助學生在解放中釋放天性,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解放學生的雙手、頭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應該成為教師行動的指南,成為幼小銜接課堂中課中操設計的指南。
用“六大解放”理念來指導教師進行語文教育幼小銜接課堂教學中課中操編排形式的設計,教師定然會有很多既富有創意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設計。老師們會找到很多在課堂教學中適合幼小銜接期的學生運用的課中操形式,這些不同的課中操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表征,這些表征便是小學低段兒童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幫助學生實現分享和交流的重要途徑。比如,繞口令、配音秀等可以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兒童敢于表達、樂于分享;思維操、猜謎語等可以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兒童思維敏捷、善于動腦;韻律操可以解放兒童的雙手、身體,使兒童動作協調、靈巧活絡;指偶操、手影戲可以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富于創造、樂于想象……多種形式的課中操在幼小銜接的課堂中靈活運用,幫助學生獲得身心解放,學生頭腦自由了,說話自由了,雙手自由了,眼睛自由了,空間自由了,時間自由了,他們就像蕭紅筆下祖父園子里的事物一樣,“一切都活了”,在得到“解放”的課堂上,學生們有了自由的思想、自由的靈魂,天性被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比如,在漢語拼音教學過程中,聲母“b、p、d、q”字形相似,十分容易混淆。為幫助學生準確記憶聲母的字形,教完這四個聲母后,教師穿插了“看手勢猜聲母”的課中操游戲:一只手豎直當作聲母中的“豎”,另一只手五指彎曲成半圓,兩手相靠成聲母,一生做,全體猜。也可以同桌之間一人做,一人猜。學生們興趣盎然,在動手做、用眼看、用嘴說的過程中,把四個聲母的字形完全掌握了,調用了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果然是高效的學習。
課中操是幼小銜接課堂教學中的應然追求,它滿足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知識鞏固的需要,更是學生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的需要。課中操是“六大解放”理念下語文教育幼小銜接的階梯,它能幫助學生拾階而上,順利度過銜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