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 堯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上海是中國進出南北極的門戶城市。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一直是促進國家極地事業發展的最主要城市。如今上海處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征途上,強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個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可謂正當其時,“極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將為上海的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極地語境下的門戶城市有三類:南極門戶城市、北極門戶城市和其他新興極地門戶城市。其中國際公認的是南極門戶城市——阿根廷烏斯懷亞(Ushuaia)、澳大利亞霍巴特(Hobart)、智利彭塔阿雷納斯(Punta Arenas)、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Christchurch)和南非開普敦(Cape Town)。南極門戶城市的興起與發展與人類在南極的探險和旅游等活動相關,深深打上了“地理決定論”的烙印。然而,上海和德國不萊梅哈芬(Bremerhaven)等城市在參與極地事務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優勢,成為突破“地理決定論”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潛在對象。
基于此,本文首先闡釋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理論脈絡、概念和特點,其次分析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有利條件,進而歸納南極門戶城市的建設經驗,最后提出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路徑。
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理論脈絡包括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和全球極地門戶城市。
1.世界城市
1886年英國的《倫敦新聞畫報》第一次使用“世界城市”(World City)這個詞來對當時的利物浦進行描述。[1]1915年帕特里克·蓋迪斯明確使用了“世界城市”這個概念,指那些在世界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1966年彼得·霍爾第一次對世界城市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世界城市是指對世界或者大多數國家產生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的大城市。1986年約翰·弗里德曼發表文章《世界城市假說》(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提出了七大著名論斷,著重解釋了世界城市的等級層次結構,并對世界城市進行了分類。
2.全球城市
1991年絲奇雅·沙森指出,全球城市(Global City)起著以下作用:世界經濟組織高度集中的控制點;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公司的主要集聚地,其已經替代了制造生產部門而成為主導經濟部門;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和研發基地;作為一個產品及其創新活動的市場。[2]沙森的全球城市假說標志著全球城市理論實現了從“世界城市”向“全球城市”的轉向,標志著全球城市理論走向成熟。[3]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都著重研究城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功能及其作用。[4]
3.全球極地門戶城市
全球極地門戶城市是在極地事務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極地是以南北極點為中心的周邊特定區域,南極指南緯60°以南的地區,包括一切冰架在內(《南極條約》第6條);北極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極地事務涉及經濟、科研、環保和資源等方面。目前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停留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層面,比如楊惠根認為,上海已是中國極地研究水平的中堅力量,建議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5]
全球極地門戶城市指在已獨立開展極地考察的國家中,具有參與極地事務優勢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港口城市。與全球城市的“經濟決定論”和南極門戶城市的“地理決定論”不同,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具有綜合性。根據這一概念,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特點包括:
第一,所在國家已獨立開展極地考察。除北極國家和南極門戶國家外,全球僅有少數國家已獨立開展極地考察,比如亞洲國家中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存在于這類國家①。其他國家像朝鮮尚未開展極地考察、泰國已有極地考察實踐但非獨立開展,因而這些國家的城市不在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討論范圍之內。
第二,具有參與極地事務優勢且具有全球影響力。不來梅哈芬是代表城市,它是德國“極星”號破冰船進出南北極的主要城市,也是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暨亥姆霍茲極地海洋研究中心(Alfred Wegener Institute)(簡稱AWI)的所在地之一。“極星”號和AWI是許多全球極地考察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方,比如2019—2020年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冰站項目(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簡稱MOSAiC計劃)。其他城市像加拿大丘吉爾城(Churchill)不具備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這一特點。
第三,港口城市。上海很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自1984年以來一直是中國進出南北極的最主要港口城市。沿海國家的內陸城市)不具備這一特點,像蒙古和哈薩克斯坦這類內陸國家的城市自然也不在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討論范圍之內。
通過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上海將成為全球極地科技創新要素的匯集地。不論是在國際層面還是國內層面,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都是一種創新和突破。上海與極地結緣可以追溯至19世紀的國際極地年,當時位于佘山的臺站參與了觀測,但上海真正發揮極地門戶城市作用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有利條件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上海是中國極地科學研究的重鎮。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簡稱極地中心)位于上海浦東,科學研究是該單位的主要職責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極地科學研究的對外交流窗口,特別是在2007—2008年第4次國際極地年發起了極地領域的大科學計劃。極地中心首任所長、中國首次登上南極大陸的科學家董兆乾主持起草編寫了“東南極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冰穹A斷面科學考察計劃”(簡稱“熊貓”計劃),該計劃吸引了多國科學家加盟,標志著極地國際合作關系逐漸轉向以我為主。第4次國際極地年以來,極地中心在南極冰蓋起源、等離子體云塊演化和黑洞吸積等前沿科學問題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上。隨著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發展,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等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陸續開展極地科學研究。
第二,上海是中國發起極地國際組織的最主要城市。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建立為標志,極地國際組織在冷戰后得到蓬勃發展,但基本由北極國家和南極門戶國家主導。2004年和2013年極地中心作為中方代表單位先后參與發起極地科學亞洲論壇和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The 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打破了極地國際組織由歐美國家主導建立的局面,同時上海乃至全國的極地研究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見表1)。上海因此成為舉辦相關國際會議的“大本營”。

表1 中國發起的極地國際組織
第三,上海在極地醫學、破冰船設計建造和負責任極地旅行等方面走在全國甚至全球前列。首先,上海市東方醫院擁有國內最大的極地醫生團隊,積累了豐富的極地醫療保障經驗,完成了中國首部《極地醫學》專著。[6]該醫院設有國家極地考察醫療保障研究中心。其次,2016年以來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等上海的單位設計建造了“雪龍2”號,該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最后,上海的旅游公司是國內較早開展極地旅游的旅行社,2009年上海組織了首個北極低碳之旅。2017年多家中國旅行社和一家國際游輪公司的中國代理聯合發起了“負責任極地旅行行動”的倡議。這是全球范圍內第一個由民間旅行社發起的極地旅游碳中和聯盟。[7]
第四,上海建有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簡稱極地碼頭)。極地碼頭是世界首個極地考察船專用碼頭,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和“雪龍2”號均在此地停靠。對此有學者指出,極地碼頭的建成使用可能讓上海成為公認的門戶城市。[8]1984年至今,中國已開展39次南極考察和12次北極科學考察,其中有30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科學考察從上海出發,歷次考察的返回地都在上海。[9]極地碼頭已讓上海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極地門戶城市——參加南北極考察的國內人員在上海集結,共同隨船前往南北極;也有外國科學家前往上海搭乘中國極地考察船前往南北極,比如2019年泰國科學家搭乘“雪龍”號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
對于上海來說,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是一個新議題,因而有必要總結南極門戶城市的建設經驗,更好回答上海如何開啟和推進的問題。霍巴特和克賴斯特徹奇都已發布南極門戶戰略,下文以這兩個城市為例加以論述。
霍巴特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首府和最大港口城市。霍巴特與南極相聯系始于19世紀,作為海豹捕殺者和捕鯨者的補給港。到20世紀初,卡斯滕·博克格爾文克、羅阿爾德·阿蒙森和道格拉斯·莫森等南極探險家將霍巴特作為他們南極探險的出發港或返回港。[10]
2017年12月,澳大利亞國家發展部發布了《塔斯馬尼亞的南極門戶戰略》(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③。該戰略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制定該戰略的背景以及治理、愿景、目的、目標和行動,當中設立了塔斯馬尼亞南極門戶咨詢小組(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advisory group),用以促進該戰略的實施。二是具體目標和行動。目標1是加強南極和南大洋的研究、教育和培訓,對應的行動有:與澳大利亞政府就塔斯馬尼亞南極研究組織的長期資助和合作安排進行接觸等;目標2是促進國際參與和訪問,對應的行動有:支持霍巴特機場和塔斯馬尼亞港口公司進行南極門戶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發展成為東南極國際航空樞紐,并適應未來的航運增長需求等;目標3是推廣極地創新和專業知識,對應的行動有:保持對塔斯馬尼亞極地網絡的支持,并投資其戰略活動等;目標4是促進對塔斯馬尼亞南極門戶基礎設施的投資,對應的行動有:促進對霍巴特港的投資,以持續提升國際南極物流保障等;目標5是促進積極合作,對應的行動有:擴大南極塔斯馬尼亞包括海運業以及全州的行業和企業客戶服務團隊,確保該州的所有企業都了解并支持獲得向南極行業和塔斯馬尼亞南極門戶供應的機會等。
可以看出,霍巴特的南極門戶城市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塔斯馬尼亞的南極門戶戰略》的實施,霍巴特的南極門戶城市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克賴斯特徹奇歷史悠久的南極聯系與其天然海港利特爾頓(Lyttelton)有關。利特爾頓是著名的英國南極探險隊的出發港,例如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的發現探險隊、特拉諾瓦探險隊以及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的尼姆羅德探險隊均從此港出發。克賴斯特徹奇發展南極門戶城市與美國南極計劃項目有關——1928年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將克賴斯特徹奇視為其南極探險的中轉站;1955—1956年他將美國南極計劃“深凍行動”帶到克賴斯特徹奇,帶來了數百名人員、新飛機、強大的船只和破冰船。克賴斯特徹奇歡迎這種人員和設備的涌入,新西蘭很快就從這種聯系中受益。[10]
克賴斯特徹奇打造南極門戶城市的經驗體現在設立機構、建設場館和制定戰略等方面。克賴斯特徹奇南極辦公室由克賴斯特徹奇市議會于2016年3月成立,該辦公室的作用是協調、促進、激勵、發展和探索克賴斯特徹奇與南極洲的長期聯系帶來的更大的社區、文化、經濟、教育、環境和科學價值。1992年位于克賴斯特徹奇國際機場附近的國際南極中心正式開放,該中心旨在向人們展示為什么克賴斯特徹奇國際機場對南極科學計劃如此重要,以及為什么這些計劃和南極大陸對世界如此重要。
2018年和2021年克賴斯特徹奇市議會先后發布了《克賴斯特徹奇的南極門戶戰略》和《克賴斯特徹奇的南極門戶戰略2021年》④。兩份戰略都闡釋了克賴斯特徹奇打造南極門戶城市的機遇、愿景和行動計劃等內容。第一份戰略列出了4個優先事項:歡迎并提供卓越服務;聯系和激發;增進知識;支持可持續發展。第二份戰略列出了3個優先事項:歡迎并提供卓越服務;聯系和激發;分享知識并支持氣候變化行動。這些優先事項涉及2021—2024年及以后年份。
可以看出,克賴斯特徹奇早在20世紀初就發揮南極門戶作用,2016年以來越來越重視南極門戶城市建設,在3年內發布兩份戰略文件在所有南極門戶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近年來,極地逐漸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抓手。比如《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指出:開展極區環境與空間觀測、極地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冰蓋深部取樣、極地生態健康評估與保護、極地航道、生物與空間資源利用等技術與裝備研發,研制極區航行船舶、冰蓋運載工具、超低溫材料等,構建極區立體觀測網,提高我國極地觀測、探測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為我國極地利用戰略提供支撐。[12]以此為契機,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將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推動上海的城市發展。近期可將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融入強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個中心”建設進程中,中期可建立“上海極地網絡”,遠期可制定和實施《上海的全球極地門戶戰略》。
早春二月,既有春寒料峭,又有無限生機,《二月》書信里的問句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彼時交往理性的某種“早春二月”,情侶之間應該有建立在真誠、平等基礎上的對話,應該符合交往理性,《二月》中的蕭澗秋和陶嵐之間有建立交往理性的動機,有其萌芽,無奈因為他們自身和環境的局限,未及開花結果。
第一,發起大科學計劃和打造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近年來中國提出并開展了南大洋“大環”計劃(Big Ring),極地中心學者還提出了“仰望計劃”(Space and Universe Ground-Based Observatory),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應以這些計劃和上文提到的“熊貓”計劃為借鑒,發起更多高質量的大科學計劃。比如,極地中心可通過極地科學亞洲論壇發起類似“MOSAiC計劃”的大科學計劃,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破冰船為平臺,聯合有關國家開展中北冰洋的冬季觀測甚至全年觀測。此外,1990年至今極地中心主辦了《極地科學進展》(英文版)(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雜志,涵蓋極地冰川學、極地海洋學、極地大氣科學和極區空間物理學等學科,今后需進一步發揮該雜志國際學術交流窗口的作用,匯聚全球頂尖科研創新人才的智慧,從知識到行動強化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第二,利用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極地探險郵輪設計建造可以成為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新的著力點。上海憑借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外高橋郵輪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國際郵輪產業園在國產郵輪建造、本土郵輪供應鏈體系構建和郵輪配套產業園建設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13]但就極地探險郵輪而言,上海有待進一步突破。2021年9月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工業制造的中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閣默號”在江蘇海門基地順利交付,該地區的郵輪制造基地、郵輪配套產業園、國際郵輪城同步在推進。上海、江蘇和浙江均有郵輪產業規劃布局,上海應利用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實現極地探險郵輪的“上海制造”。此外,江蘇科技大學和南京高精船用設備有限公司參與研制了我國首臺5MW吊艙式電力推進器(可用于極地破冰船);上海交通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參與研制了多款無纜自主潛水器和纜控潛水器(可由極地破冰船搭載),當前上海亟需強化極地科考裝備產業的引領功能。
第三,通過極地國際合作深化國際貿易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同時探索深化國際航運中心的極地路徑。當前,中國與北歐國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關系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14]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為契機,上海可擴大與北歐國家的極地合作,比如在進博會設立極地貿易的專門交流機制(2020年依托進博會國際平臺,北歐可持續發展城市項目總結會暨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醫療產業合作研討會就在上海舉行)。與此同時,北歐國家的科技創新走在全球前列,中國與這些國家在很多領域具有互補性,[15]上海可依托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和上海-北歐科技合作論壇深化與北歐國家的科技合作,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水平(2020年上海北歐創新可持續中心項目就落戶虹橋前灣)。此外,上海應利用北極航道的開通提升其區域優勢,為該城市及其輻射腹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比如上海與德國漢堡通過北極東北航道的往來)。上海還可開發穿越北極圈的“冰上絲綢之路”郵輪新航線,服務國際一流郵輪港建設,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
上海參與極地工作的單位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外國專家局)和極地中心,今后可將兩家單位作為牽頭機構,加強極地議事協調機制,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研討相關極地工作的部署和推進,更好服務國家極地事業發展和上海城市建設。在此基礎上,上海可以借鑒塔斯馬尼亞極地網絡的經驗,建立由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機構組成的上海極地網絡。
上海擁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極地中心、江南造船、七〇八所;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船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一批參與極地工作的單位,但他們大多處于分散的狀態。上海極地網絡的建立發展一是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和機構,比如在破冰船設計建造上,上海企業應對標芬蘭赫爾辛基的Aker北極技術有限公司、ABB集團和Arctech赫爾辛基造船廠等企業,上海企業的產品不僅要面向國內,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球。二是把長三角的相關企業和機構納入其中。
為更好推動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遠期來看應制定《上海的全球極地門戶戰略》。2032—2033年是一個契機,根據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和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的倡議,2032—2033年可能舉辦第5次國際極地年。經過十年發展,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將有一定基礎,進而可以制定《上海的全球極地門戶戰略》。該戰略可涵蓋三部分內容:首先是上海與極地的聯系。縱向來看,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上海通過臺站觀測間接參與國際極地年;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進出南北極的門戶城市;21世紀20年代往后上海或將朝著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目標邁進。橫向來看,上海從各個領域推動中國極地事業發展。其次是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抓手——成為全球極地科技創新要素的匯集地。最后是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的行動計劃,比如以五年為一個階段列出行動內容。
歷史的積淀與時代的發展讓極地成為上海進一步展現“排頭兵”姿態、“橋頭堡”定位和“先行者”擔當的新領域。[16]上海打造全球極地門戶城市將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再添一塊拼圖,做出極地領域的貢獻。
注釋:
①北極國家指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南極門戶國家指南極門戶城市所在國家。
②Asian Forum for Polar Sciences. About AFoPS.https://afops.org/home/about. 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 Members.https://cnarc.info/members.
③Tasmanian Government. 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EB/OL].(2017-12-12)[2022-07-28].https://www.antarctic.tas.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4/164749/Tasmanian_Antarctic_Gateway_Strategy_12_Dec_2017.pdf.
④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Christchurch’s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EB/OL].(2018-05)[2022-07-28].https://www.christchurchnz.com/media/3o1dd2ca/antarctic_strategy.pdf;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Christchurch’s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 2021[EB/OL].(2021-10-12)[2022-07-28].https://christchurch.infocouncil.biz/Open/2021/10/CNCL_20211012_AGN_7295_AT_files/CNCL_20211012_AGN_7295_AT_Attachment_33507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