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分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東三環快速路工程施工第六標段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道路線位沿現狀化工路走向。其中,深基坑范圍為K39+385.941~39+685.941(PM260#~PM266#),PM261#主墩基坑長18.5 m、寬8.5 m、深7.5 m,基坑內貫穿2根φ800 mm、2根φ1 700mm熱力管道,因該管線處于運行狀態,不能改遷,所以要進行保護。
工程地質由上到下分別為:0.9 m厚黏土、5.2 m厚中砂、2.1 m厚全風化泥巖、2 m強風化泥巖、2.5 m中風化泥巖、5 m中風化泥巖,地下水位4.7 m。
1)4根熱力管道均處于運行狀態,基坑開挖前,需對管道進行保護,使管道不發生變形、斷裂等危險。
2)管道位置無法施打鋼板樁防護,需對管道上方及下方的土體進行有效支護,防止此部分成為基坑支護的薄弱環節。
1)基坑支護結構形式采用15.0 m拉森鋼板樁+內支撐的支護結構形式。
2)基坑上部地面2 m范圍內做硬鋪裝,并做好擋水圍堰、散水坡、安全防護網、警示紅燈。
3)內支撐采用雙拼40#b型工字鋼,轉角處設角支撐。
4)鋼圍檁采用雙拼40#b型工字鋼,連續設置。
5)圍檁下部的鋼牛腿托架采用20#槽鋼,間距1.5 m設置。
6)熱力管道保護可采用懸吊法或支撐法,懸吊法適用于跨度較小的基坑,支撐法適用于跨度較大的基坑。本工程采用門式鋼架支撐法保護熱力管道,熱力管道基坑內采用2組門式鋼架支撐保護,兩端基坑邊緣采用36#b型工字鋼做橫梁支撐熱力管線,橫梁與拉森樁焊接牢固,兩端各設一個鋼牛腿托架。
7)熱力管線上方及下方無拉森樁支護處,采用20#槽鋼自上而下橫向滿鋪擋土。擋土板兩側設置36#工字鋼立柱,φ1.7 m雙管中間也設置1根工字鋼立柱。
基坑支護示意圖如圖1、圖2所示。

圖1 基坑支護平面圖(單位:mm)

圖2 基坑支護立面圖(單位:mm)
基線確定→定樁位→鋼板樁施打→土方第一層開挖至內支撐標高以下0.5 m,第一道內支撐施工及腰梁安裝→驗收合格后,第二層土方開挖至熱力管線底部,打入支撐立柱(36#b型工字鋼),在立柱下人工挖槽安裝門式鋼架將熱力管線支撐頂牢→土方第三層開挖至第二道內支撐標高下0.5 m,第二道內支撐施工及腰梁安裝→驗收合格后,土方第四層開挖至基底標高,承臺基礎施工→基礎施工完畢后,逐層回填至圍檁標高后拆除內支撐及圍檁,繼續回填至地面→拔樁。
鋼板樁選用樁長15 m的Ⅳ型拉森鋼板樁,鋼板樁進場后,要對鋼板樁的各項技術參數進行驗收,滿足要求方可使用。
鋼板樁施打前,要對鋼板樁平面位置和垂直度進行校正,確保鋼板樁施打后平面位置及垂直度滿足要求[1]。選擇大功率的振拔機進行施打,避免鋼板樁遇到堅硬地質發生回彈、無法進尺等,保證鋼板樁入土深度滿足要求。
拔樁前,采用水撼砂將基坑進行回填,回填至鋼圍檁下部并夯實,然后拆除內支撐、腰梁,拆除完成回填至地面后,用振拔錘進行拔樁。
4.2.1 鋼支撐預拼裝施工
支撐體系安裝前,首先要進行預拼裝,根據實際的基坑鋼板樁支護的平面尺寸下料,預拼裝前,要保證地面平整,確保支撐體系無變形,對設置支撐的位置定位準確,預拼裝檢查合格后,對支撐體系的每個構件進行編號,記錄安裝位置,正式安裝時,按編號記錄的預定位置進行準確安裝。
4.2.2 鋼支撐吊裝施工
圍檁安裝前,先在鋼板樁上焊接鋼牛腿托架,托架間距1.5 m,先焊接基坑4個角的牛腿托架,然后掛線依次焊接中間各部位的托架,以確保托架頂面高程一致。
鋼支撐及圍檁采用25 t汽車吊,整根進行吊裝,鋼支撐與圍檁安裝的角度要正確,不得偏心受力,鋼支撐與圍檁間的間隙要用鋼板或鋼楔填滿,確保整個支撐系統的傳力達到最佳效果。
鋼支撐安裝完成后,在兩個端頭也要設置托架進行固定,防止鋼支撐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碰撞或圍檁變形等原因掉落,發生事故。
4.2.3 鋼支撐拆除
鋼支撐拆除前,應回填夯實支撐標高處,再分次拆除鋼支撐,回填至地面后,再拔出鋼板樁,進行鋼支撐拆除,采用“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則,由于鋼支撐受力,難以拆除。拆除前,先設置1根臨時支撐對圍護結構預加應力,解除將要拆除的鋼支撐約束,然后依次逐根對鋼支撐進行拆除。鋼支撐全部拆除后,進行圍檁和鋼牛腿托架進行逐步拆除。
開挖至熱力管線底標高后,施打門式鋼架支撐立柱(36#b型工字鋼),在熱力管線下挖槽,將支撐橫梁與立柱焊接牢固并與熱力管線頂緊,管線邊緣用弧形三角斜鐵固定。
擋土板的安裝由上向下進行,工字鋼立柱可作為擋土板的豎向滑道,隨著土方開挖,橫向槽鋼擋土板由上向下滑動。
拆除作業時,基坑其他位置采用水撼砂逐層回填至管道底部,穩定管道后,管道支架位置預留作業空間,將管道支架拆除后,再進行全面回填[2-3]。
1)土方采用長臂挖掘機+人工配合的方式進行開挖,分區塊、分層進行,開挖時,要注意避免碰到管道,管道周圍及下方挖掘機難以進行的地方,由人工進行開挖。開挖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內支撐標高隨挖隨上腰梁。
2)施工順序:場地平整→鋼板樁施工→井點降水施工→內支撐施工→基坑開挖(土方分4次進行開挖)。
第一次土方開挖至第一道撐標高-0.5 m,設置支撐及管道上部擋土板。
第二次土方開挖至管道底部,設置管道支架。
第三次土方開挖至第二道撐標高-0.5 m,設置支撐。
第四次土方開挖至基坑底,設置管道底部擋土板,基坑底部預留0.3 m人工挖土,避免超挖,澆筑混凝土墊層、承臺結構施工作業。
待承臺結構作業完成后,逐層回填土并拆除內支撐至地面標高。
采用直接法進行管道沉降監測,即在開挖的管道上用油漆或記號筆直接進行標記。
在管道兩端距管道端部1 m位置及管道中間各設置1個監測點,4根管道共計設置12個監測點,進行沉降監測。
管道支撐安裝完成后,采用水準儀對管道上的12個監測點進行監測,監測頻率為1次/d。監測結果顯示,第1天~第5天,各監測點的沉降速率為0~2 mm/d;第5天~第6天各監測點的沉降速率為0~1 mm/d,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沉降監測趨勢圖
前6天為基坑開挖階段,由于支護結構與管道之間的節點間隙、支撐結構的彈性變形及非彈性變形影響、開挖過程中對管道的擾動等因素,變化速率相對較大,第7天開始趨于穩定。
從監測結果上來看,管道沉降速率≤2 mm/d,最大沉降量8 mm,均滿足規范要求,且第7天趨于穩定狀態。由此可見,此種管線保護措施可行,且施工起來簡單方便。
根據東三環項目地質情況、水文情況,在保證施工安全、節約施工成本、滿足施工進度及不影響既有管道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選擇了合理的支護形式,從實踐中來看,該施工方法有著獨特的優點,安拆便捷、支護材料周轉率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經濟性,可以在類似的工程中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