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幼兒園 李夢帆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教育局 周榮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兒期是個體身心發展啟蒙的重要階段,是各種能力都處在初步習得、成長的爆發期,把握好這一重點時期,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既是幼兒教育實踐路徑之一,也是推動幼兒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鑒于幼兒正處于心智萌芽期,認知能力有限,發展經驗不足,對音樂教育中的核心要素難以全面掌握,教師合理、有效地指導幼兒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游戲化音樂教育適用于3~6歲期間的幼兒,乃至0~3歲的嬰幼兒期及7歲以后的兒童期。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接受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自我學習方式。
通過游戲化開展音樂教育是一種極為有效,也是最為理想的教育狀態,同時傳承了“活教育”的理念。通過游戲可精準發力,將音樂關鍵要素細化出來,同幼兒身心發展、生理成長緊密相連,激發出幼兒的音樂潛能和后期習得的音樂技能。以“海洋世界”生成課程為例,在幼兒能夠朗朗上口的兒歌《豐收之歌》《閃爍小星》的基礎上,利用4拍的勻速節奏,準備鋁板琴、沙錘等基本樂器。首先,觀察并模仿金魚游泳,引起幼兒興趣,幼兒跟做手腳并用,上下左右前后,按節奏變化,形成律動,播放到“游到大海邊”歌詞時,跳到線外側,擺動兩臂,做出在大海里游泳的動作;熟悉流程后,激發幼兒興趣,開展“大小金魚”游戲,大小金魚根據音樂間奏比游速,幼兒自主協商角色扮演,“漁夫”拿網捉住“小金魚”時,被捉住的幼兒要跟著歌曲唱一句歌詞;接著,強化幼兒興趣,出示鋁板琴、沙錘和著歌曲進行刮奏、敲奏,兩拍一次,全體幼兒跟音樂做動作念唱歌曲,幼兒在循環往復中興趣遞增,在游戲中順其自然地完成了音樂活動。
有效利用“馬賽克”方法來激發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觀點,把握幼兒的“音符碎片”“游戲表征”“自主攝影”“音樂分享”“小組音樂會”等幼兒自我選擇參與、獲取經驗、學習反思音樂教育的種種要素,整合提煉,適時為幼兒提供平臺和機會。例如,在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后,幼兒分享自己學習到的技能和常識,讓所有幼兒都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想法,并大膽嘗試。通過表征、會演等激發幼兒興趣的主題活動和區域游戲,助推他們更深入的發展,讓幼兒擁有“主觀”思維,且真正成為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進而提升幼兒的藝術能力乃至各方面的素質。
在音樂教育中要重視幼兒的過程性體驗,要觀察捕捉幼兒的藝術及全領域的學習與發展狀態,以“興趣點”為圓心,為音樂教育挖掘不同類型的游戲模式,保證音樂課程和衍生課程的教育效果,升華了音樂教育的實質價值。如在“我愛北京天安門”音樂教育中,絕大多數幼兒對舞蹈視頻中有別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長袖甩動興致極高,教師抓住此興趣點,設計了系列的音樂游戲,如提供藏族服飾供幼兒親身感受,并在主動模仿、跟唱中了解、感知藏族舞蹈的魅力,潛移默化中熟知歌詞、掌握旋律,繼而創造性表演,從而輕松完成音樂教育。
3~6歲幼兒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對音樂教育中的核心要素難以全面掌握,需要借助節奏、旋律、歌詞等具體手法開展教育活動。而音樂教育活動需要采取豐富多樣、針對實際的生活化音樂教育,通過以情為先、情智互動的途徑,將其有機融合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音樂教學生活化和一日生活音樂化,并付諸具體的實施策略和方法。
大班音樂活動《柳樹姑娘》是一首3拍子的優美歌曲,擬人化地表述著柳樹姑娘告別寒冷的冬季,從“冬”夢中醒來,舒展著婀娜的腰肢,無比開心快樂。在實施教學前,教師可以與幼兒討論從睡夢中醒來起床時的感受,進而融入柳樹姑娘從“冬”夢中醒來的感受,產生情感的共鳴為歌曲注入生命的活力;鑒于幼兒情緒情感無法通過抽象的曲調、歌詞表達的短板,我們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周邊環境中隨處可見的柳樹,欣賞柳樹隨風擺動的柔美、長長柳條飄過水面蕩起的漣漪,甚至可以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柳樹,閉上眼睛感受春風的愛撫。如此生活化的教前準備,不僅幫幼兒提升了對柳樹的認知,還為《柳樹姑娘》的教學活動開展埋下了興趣伏筆和情感積累,同時,充分展示歌曲旋律的快慢與情緒。
音樂教育的主旨就是通過有效的策略指引幼兒感受日常生活中的音樂美,深化對音樂的理解,引導幼兒以“音樂”的自我學習方式體驗、學習音樂,以“音樂”的邏輯理解音樂,使音樂教育在一日生活生活中彰顯教育價值。
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承擔者,其教育能力直接影響著幼兒音樂感知和能力習得。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的理論建構、專項研討、專家引領,是實現教師音樂教育能力發展的重要路徑。例如,在區(市)級層面設立音樂教育教研組,遴選出優秀的幼兒音樂教研組員,對處在不同層次的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把脈問診,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并召開階段性分享會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方法;對幼兒園教師開展專業標準、理論書籍共讀活動,設立階段共讀書目,例如《兒童藝術教育創新論》《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等專業書籍,定期開展“閱讀分享”“線上讀之思”“片區讀、研、行”“音樂游戲設計”“教師音樂素養培訓”等,以此倡導教師堅持將音樂作為教學的媒介或者集體教學中某一環節的導入手段,運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的游戲體驗,從而完成音樂教育具體發展的目標;利用“名師工作室”“四有好教師團隊”的輻射效應,依托項目內容和課程架構,教研員、名師、名園長通過在音樂教育的現場指導、微型講座、案例分析等方式,針對性地幫助本區(市)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的指導,切實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幼兒園還可以與本地域師范院校、高校智庫組成聯盟,探索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引進管理辦法,依據地域發展趨勢合理核增幼兒園音樂專業教師編制。采取高校 + 幼兒園的音樂專業合作,構建起音樂專業高等專業教師與幼兒園骨干教師研修共同體,更好地推進適合本地域的幼兒音樂教育的網絡建設,實現師資培訓體系全覆蓋。
建立一個真正平等、互助的家、園、社協同音樂教育合作體勢在必行。
首先,依托幼兒教育游戲化課程改革的推進落實,堅持兒童立場,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音樂教育定位、內容與形式,打破固有模式,改變以音樂技能為主的教育方式,立足音樂教育實踐中的真實問題;明確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工作的重點,探索三方聯動的模式和策略;細化教學內容選擇,優化游戲組織形式,完善音樂教育滲透方法;創新師幼評價機制,落實《中國幼兒園教師班級保教質量評價量表》精神,研究出臺適合本地區的《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考評細則》《家庭幼兒音樂教育工作指南》《社會音樂教育工作建議》等指導性文件,對區域幼兒音樂教育建設工作進行總體把控和科學指導,保證整體實施效果。
其次,聚集富有音樂教育經驗的骨干教師,成立音樂教育志愿團隊,對家長、社區人員的日常教育、過程培養、發展成效進行跟蹤指導。家園社三方各負其責,切實解決好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再者,引導家庭、社區在配合幼兒園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思想、行動同步的“磁石作用”,三方要把各自作為促進幼兒音樂教育的責任方,三個主體相互了解、支持、配合,充分認識到音樂能促進幼兒身體協調發展、激發幼兒內在動機、提升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豐富幼兒情感體驗等教育功能,探索合理、適宜、有效的實施途徑和方法,使其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需要,引領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同心同向抓好幼兒的音樂教育。

營造幼兒音樂教育的“好生態”,緊緊圍繞音樂教育的核心素養發展主線,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實踐教育工作,將音樂教育的主體性、社會性、生活性和聯動性有效結合,提升教師的音樂教育水平,為家長實踐提供指導,引導幼兒理解并建構自身的音樂文化認知、審美,把幼兒音樂教育做“活”、做“實”、做“新”,真正扣好幼兒音樂教育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