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豐幼兒園 沈麗華
作為一所鄉村幼兒園的管理者,如何從本園實際出發,結合幼兒和教師以及本園的環境資源等特點,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如何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讓每一位幼兒都獲得適宜的發展?這是所有幼兒教育工作者亟需研究和探索的問題。正是從此時起,我園開啟了課程質量提升的探索之旅。
幼兒園的環境應該是幼兒的,而幼兒的年齡特點是什么?內在需要有哪些?幼兒所關注的內容是什么?為解答上述問題,我們和幼兒一起規劃設計——把所有的活動場地做成一張游戲地圖,讓幼兒進行討論:角落里的小院子適合做什么?圍墻邊的小菜園可以用來做什么?綠樹成蔭的庭院可以做什么?寬闊的操場又可以做什么?我們讓幼兒來當設計師打造自己的活動空間。通過幼兒的自主設計與討論投票,游戲區就這樣誕生了!
游戲區誕生了,可是在每個小區域里幼兒到底可以玩些什么?該怎么玩?在觀察整個園所環境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幼兒再次討論:利用這些場地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幼兒紛紛發表“高見”:“百花林的泥土里有蟲嗎?”“老師,這里太陽可好了,可以在草地上曬太陽!”“老師,這里有個大風車,風車為什么會轉呢?”在小菜園里,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老師,青菜開花了能吃嗎?”“這里的菜可以摘了嗎?”“這是菜還是草?”百花林里的幼兒開始進行“草與菜”的探究之旅;運動區里的幼兒將各種材料組合進行鉆、爬、跳的大冒險;積木區里的幼兒進行自主建構——幼兒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見,場地的使用權就是幼兒的。
戶外環境的改造還包括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化的材料便是我們收集的重點。材料的收集不僅是家長的事情、老師的任務,還是“小主人”收集材料的良好契機。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需要收集哪些材料,并繪制成“戶外”游戲材料卡,幼兒根據游戲材料卡進行材料收集。就這樣,竹梯、輪胎、竹籃、篩子、水盆、水桶、塑料球、瓦片、舊自行車、舊輪胎、樹枝、各式瓶子、石頭等都成了幼兒的游戲材料。
虞永平教授曾說:“材料決定孩子的發展,你提供了什么樣的材料,孩子們就有什么樣的可能,但材料不是一成不變的,收集材料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首先,幼兒應該明白規則——哪里取、哪里放;其次,各個班級應該根據需要的材料做好加減法,如小班幼兒在活動的時候需要適當地做減法,中大班幼兒可以根據各方面能力和活動需要適當地做加法。教師要做到從單一品種到多種組合、“一物一用”到“一物多用”,實現材料的動態管理,以此來滿足幼兒學習、游戲的需要。
幼兒每天在園時間有八到九小時,為了保證幼兒的一日生活有條不紊,這就需要用常規細則和作息時間來進行規范。然而,要想讓幼兒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實行彈性休息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方法——讓幼兒有開放且不受干擾的時間安排。以幼兒為中心的一日活動安排表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更不是讓幼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們打破精細、零散的時間界限,將所有時間整合為戶外活動、室內活動、餐點午睡三大模塊,減少了消極等待現象,更有利于充分開展游戲活動,以保障幼兒全身心參與。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班級情況自行安排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與自主管理,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天氣與活動情況靈活調整室內室外活動,如天氣冷了,我們就先室內活動再戶外活動;春秋季先戶外活動再室內活動;集體或小組活動也可以根據當天的活動及時調整,可以在戶外游戲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戶外游戲之后集體分享。彈性時間給予了幼兒從預設走向大膽的生成活動與深入探究的彈性空間,從而支持幼兒游戲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我們深刻理解幼兒生活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努力在生活中發現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實現生活的教育價值。我們開展來園自主簽到、自然角天氣觀察記錄、自主點心、自主午餐、自主散步等活動,充分利用盥洗、如廁、午睡、離園等各個環節,深刻洞察各環節可能給幼兒帶來的活動和經驗,使一日生活的各環節都能發揮整體的教育發展價值,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以“天氣記錄”為例,很多幼兒園都有天氣播報活動,那小小的“天氣播報”里都蘊含了哪些教育價值呢?幼兒用各種感官去感受天氣的變化,發現不同的天氣對生活產生的不同影響,以繪畫的形式記錄天氣的情況,并互相交流與分享。我們常說課程應在兒童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生長點,基于此,我們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天氣記錄,生成了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為什么室內和室外的溫度不一樣?為什么早上和中午的溫度又不一樣?
在幼兒園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游戲和幼兒園的課程長期以來相互分離和脫節。有部分教師認為游戲就是幼兒在玩,上課就是幼兒在學習,將游戲和上課割裂對待。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進一步推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也在我園進一步貫徹落實。虞永平教授認為:“基本活動就是重要的活動,這是由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天性、游戲心)決定的?!币浞直U嫌變旱挠螒蚧顒?,讓幼兒園課程融入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為了把游戲真正還給幼兒,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去游戲主題,游戲是幼兒的游戲
活動的主題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來源于幼兒的經驗,來源于幼兒的興趣,這是兒童立場的課程主張。但很多教師在游戲導入時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挖空心思“想個主題”,然后再和幼兒的興趣或生活經驗“掛個邊”;組織活動時,怕偏離教師設定的主題,而讓所有的幼兒向著教師的目標而游戲,缺少游戲的真正自主性。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要求教師在組織游戲時不設定主題,真正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通過游戲觀察我們發現,幼兒有自己喜歡的游戲主題,而且非常豐富。如幼兒在沙水游戲中自發產生的種樹、海底世界、長江、城堡、火山爆發、軌道列車等一系列主題內容;還有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生成的新的主題——游戲情節越來越豐富了,這樣的主題才是真正從幼兒中來的主題,才是幼兒的興趣所在。
2.記錄精彩游戲,發現幼兒的發現
在游戲的觀察與指導中,應該什么時候介入游戲也常常困擾著教師——不適宜的介入會干擾幼兒的正常游戲。華愛華教授建議:一是幼兒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時;二是幼兒因一直不成功快要放棄時。我們要給幼兒時間,相信幼兒,時刻觀察幼兒,在游戲指導過程中,我們干脆“袖手旁觀”用手機攝像,記錄幼兒的精彩,發現幼兒的發現。那么,我們會驚喜地看到,幼兒比教師會玩,在游戲中幼兒會主動合作,會自我保護,會自我挑戰,更會主動地解決問題,還會生動地講述他們的游戲故事。
3.在游戲中成長,重新認識幼兒
當我們把游戲的自主權交給幼兒時,也重新認識了幼兒。首先,幼兒的想象“超乎想象”,幼兒在自主游戲下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教師想不到也不會教的;其次,幼兒的學習“不可估量”,看到幼兒的游戲,我真正理解了“兒童是一個無知無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轉變為兒童是一個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這句話的含義。游戲中,我們重新認識了幼兒,我們看到了幼兒的巨大潛能,他們能玩出成人都玩不出的游戲,于是,當我們放手讓幼兒去玩的時候,正是教師向幼兒去學習的時候。放手讓我們看到游戲的價值“不可小視”——幼兒在自主游戲中蘊含了主動學習和科學探究、隱藏了動作力量耐力及協調性的發展、促成了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體現了幼兒的規則與習慣等多種發展價值,也讓我充分理解了幼兒園為什么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總之,讓課程更加適宜、更加園本化,讓每一位幼兒都獲得適宜的發展,這既是課程質量提升的需要,也是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園的課程活動還處于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們也將不斷地再實踐、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