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埤城中心幼兒園 楊 霞 朱玉武
開學初,我園在教師中做了題為“說一說讓你困惑的區域”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角色游戲區”被教師們列為最受困擾的區域。我們也發現幼兒在角色游戲區常常處于“自由活動”的狀態,角色游戲區幾乎等同于“唱歌跳舞自嗨區”。教師對如何區分、把握游戲性和表演性的關系,何時介入,怎樣指導幼兒游戲缺少思路。因此,我園開展了以閱讀專業書籍為理論指引、聚焦問題、優化游戲為導向的教研活動,開始在角色游戲區里進行“園味、研味、情味”的“三味真火”試煉教研活動。
向教師推薦《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幼兒教育的原點》《幼兒園自主性區域活動》三本必讀書目。首先由教師自主閱讀,關注整章內容的設置框架,摘抄出本章節的知識點;其次聚焦每章的核心問題,并結合自身的困惑進行研讀。如創設角色游戲區時,有必要為幼兒劃分各種角色區域嗎?通過研讀推薦書目,教師們明白了創設角色游戲區時,教師只需幫助幼兒創設游戲空間、提供游戲材料,不需要限定幼兒游戲的主題,幼兒在區域中玩什么樣的游戲主題、扮演什么角色都應由幼兒自主決定。
有了專業知識的儲備,教師們便開始了實踐。如在創設小班娃娃家時,老師將“家”隔成廚房和起居室,可誰知幼兒們都愿意擠在廚房小小的空間里不想離開。游戲中幼兒們爭搶著燒飯,游戲結束后卻不會整理。針對這樣的現象,老師們在一起研討:多數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其游戲水平僅限于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教師可以多投放幾套廚具和餐具,用于幼兒們感興趣的燒飯游戲,同時把煤氣灶、勺子等的圖片粘貼在玩具柜上告知幼兒物品的收納位置,既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求,又讓幼兒學會了整理。
有了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教師們還需針對班級環境調整進行系列教研活動。
1.思考問題一:幼兒想玩什么
用兒童的視角自主創設游戲場景。通過前期調查教師們發現中、大班的幼兒想要做醫生、想吃火鍋、想扮演公主和王子……于是根據幼兒的需要,老師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游戲材料,創設了不同的角色游戲環境——小醫院、美食館、表演舞臺、美發店等場景。
2.思考問題二:幼兒應該怎么玩?
豐富幼兒的經驗,拓寬游戲情節發展。如:疫情期間,中二班的幼兒對如何做好自身防護很感興趣,該班教師便帶領幼兒收集相關信息,引進家長資源(醫生媽媽、爸爸)幫助幼兒拓展與醫生相關的職業經驗。幼兒從單一的職業到相關職業的體驗,并且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以及教師提供游戲材料的增加,幼兒們的游戲情節也越來越豐富,從簡單的打針配藥,到學開救護車、下班后去餐館吃飯、飯后回家照顧孩子等角色扮演,角色游戲區逐漸形成了有初步主題故事線的活動區域。
從角色游戲區場地環境調整到材料投放的研討,教師和幼兒開啟了“有效”的角色扮演到底需要什么的討論——“怎樣選擇劇本”“如何呈現戲劇”“怎么整理角色資源包”等一個個問題也破繭而出。于是,教師針對班級角色游戲區的材料投放,從幼兒的游戲中尋找關鍵信息進行梳理。
小班基礎材料:主打溫馨的家(娃娃家),以高結構材料為主結合輔助材料、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同時提升幼兒語言、動作等技能。如小班幼兒對燒飯比較感興趣,標配鍋碗瓢盆、電磁爐、迷你蔬菜水果等一應俱全,一道道“美味佳肴”由此而出。
中班基礎材料:以互動式角色體驗為主,鼓勵幼兒以物代物,多提供模擬形象材料、相似替代材料、多功能材料——如角色扮演“醫生游戲”,幼兒們的救護車是桌椅拼搭的,輸液管由吸管連接而成,藥品用不同顏色太空泥自制等。
大班設置材料超市,提供固定的材料,如幼兒按自己的游戲需要選用材料;動態的材料——如半成品材料、讀寫道具等。當幼兒們想表演繪本《螞蟻和西瓜》時,沒有現成的游戲材料就自己制作了西瓜、螞蟻的頭飾和服裝等。
在大部分角色區域活動中幼兒只是蜻蜓點水般地玩耍,或者游離在區域內。因此,教師需要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抓住契機及時引導,讓游戲深入開展。
1.觀察并讀懂幼兒
當幼兒在自然狀態下開展角色游戲時,教師不僅要看到幼兒的行為及過程,還要看懂幼兒行為背后的思維、意圖,并以此分析、判斷他們現有的能力水平。有一段時間內理發店游戲只有剪頭發這一種玩法時,教師發現后就以顧客的身份來到理發店提出想燙頭發或染頭發等需求。教師以顧客的身份介入并提出這樣的需求,為在理發店工作的幼兒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同時推動游戲的進展,引發了幼兒更多更新的創意想法。
2.提煉總結經驗
在實踐中教師發現,不適宜的介入反而會給幼兒帶來壓力,打斷幼兒的游戲,如何讓所有幼兒都能參與游戲,認識角色、理解角色?教師們采用了如下方式幫助幼兒。
⑴充分利用游戲回顧,幫助全班幼兒進行經驗連結與提升。如琪琪分享自己將白色泡沫小球當成湯圓,并賦予了不同口味:芝麻味、豆沙味、還有巧克力味的,還進行了 “買一碗送一朵鮮花”“買得多,送得多!買二送三哦!”的促銷活動,讓冷清的小吃店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⑵游戲中教師及時發現幼兒游戲中的問題或亮點進行引導。如在“超市”的角色游戲中,針對小朋友取了物品不付賬的現象,教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幼兒討論“超市”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如超市里貨架不夠、超市里沒有明顯的物品分區、超市里沒導購、付款時不能刷卡……教師將幼兒們的問題進行匯總歸類,然后和幼兒一起開展“逛超市”大調查活動,同時提供問題支架引導幼兒自己選擇分組。教師提供相應記錄單,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問題調研,幫助幼兒拓展經驗、提升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要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為。而支持幼兒角色游戲的過程就是回顧干預過程、分析干預成敗、查找原因與尋求對策以支持幼兒游戲中深度學習的過程。
教師要有雙善于發現“課程”的眼睛。只有基于教師實踐中的體驗、參與、互動的深入探索才能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反思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梳理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讓幼兒玩有所獲。
例如,大班角色區觀察中衍生出“微課程”——我們出發吧!
第一站:公交車的秘密?看,我發現了什么?幼兒乘坐公交車游學時,對“公交車為什么沒有安全帶”“為什么有側邊坐”的椅子有一定的疑問,他們通過討論,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答案,關于安全帶,是因為公交車上人流動性大,且站著的人沒辦法系;側邊坐的椅子是因為椅子下面有輪胎,所以側著坐人會更舒服。接下來幼兒們對“車”進行一系列探索,觀察、比較、記錄不同汽車的異同點,為下一步制造屬于他們自己的汽車做鋪墊。
第二站:我們怎么做一輛汽車?關于做汽車,幼兒們提出了三個問題:怎么做?用什么材料做?誰來做?為了讓制做汽車的人更清楚車的結構,幼兒繪制了兩張設計稿——第一張是汽車的外部設計圖,第二張汽車的內部設計圖。同時幼兒們制作了一張材料清單,列出制造汽車所需要的材料,還注明沒有的材料可以用什么代替。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幼兒們對材料的選擇逐步成熟,從容易斷掉的“毛根安全帶”到牢固柔軟的“泡沫棒安全帶”;從不方便的“積木方向盤”到“輕便的塑料方向盤”;從增添了“側邊坐”的椅子到“愛心座位”,他們學會用多種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站:嗨,坐車嗎?在整個微課程探索中,幼兒們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每位乘客都有各自想去的地方,那么到底應該去哪里呢?對于有了前期經驗幼兒,這次通過投票的方式很快就解決問題——設計來回程路線和價目單。
游戲就是這樣,在游戲中幼兒有不同的問題出現,有止不住的想法迸發。產生“意外”后,幼兒的能力在解決這些“意外”中得到提升。在“我們出發吧”微課程中教師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聚焦問題進行辨析、交流,并與幼兒在集體討論中達成一致意見。
由此可見,教師在角色游戲區中把握住了“三味”,也就把握住了教研中應該討論的問題、目標、形式、方法、節奏,從而促進教師、幼兒在游戲研學中互助學習、思維碰撞、積聚智慧,實現幼兒、教師和課程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