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東橋幼兒園 駱秀芳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的課程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和家長要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幼兒園禁止小學化傾向——文件明晰了科學的幼小銜接方向,也非常契合教育部出臺的“雙減”政策,實現學前階段和小學階段的無縫對接,“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理念正悄悄影響著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育人方式的變革。
幼小銜接的主體任務由原來的幼兒園單方面,逐步過渡到由幼兒園和小學雙方共同承擔。我園和共建小學有共同的“讀寫班”建設項目,小學低幼年級的教師和幼兒園的教師們自發結成共讀小組,共讀共寫共研幼小銜接新課題,讓理念和行動趨于統一;幼小教師反復研磨銜接活動案例,從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入手,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合作交往能力、良好行為習慣以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豐富的游戲活動為小學低幼年級課堂教學游戲化、趣味化的開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和范式。
幼小銜接的任務,還需要家長的理解配合與支持。我們通過講座宣講、“家長邀約”交流、家園親子活動等途徑向家長傳遞信息,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深壑險溝,而是兒童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既不必擔心過度、憂心忡忡,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幼小銜接的每一幀畫面,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蘊含著強烈的生命味道。
我園大班每周都安排去小學的實踐體驗活動,參觀小學校園環境、走進小學一年級教室認真傾聽老師上課,走進閱覽室和哥哥姐姐一起讀繪本故事,走進音樂、美術活動室欣賞并參與哥哥姐姐的藝術活動,走進多媒體活動室觀摩機器人模型建構,體驗感悟哥哥姐姐天馬行空的想象……直觀豐富的體驗課程,激發了孩子對做一名小學生的憧憬與渴望。
我園和小學部毗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我們嘗試調整大班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時間,盡量與小學體育課和大課間活動的時間、內容同步——我園依托小學足球特色學校的影響力,成功申報為全國足球特色示范幼兒園,綠蔭場上的“大帶小”足球游戲,日常組織幼兒觀摩小學校足球隊訓練、比賽,大小球員間的友誼日益深厚,更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足球運動的興趣。
我園以繪本為載體,舉辦了八屆“繪本節”活動,通過“好書共分享”“親子在線講繪本”“故事表演微視頻征集”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幫助幼兒養成閱讀的習慣,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小學部的“快樂閱讀”課程可以說是我們繪本課程的升級,教師們選擇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通過多元閱讀,“動人情節我來演”“美妙故事我來畫”“故事情境我來做”等活動激發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效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
幼小銜接是持續的行為習慣培養進程,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潤物無聲的耐心和耐力。
小班,我們引導幼兒將玩好的玩具、看好的圖書、喝過的水杯、擦拭的毛巾放回原處;中班,我們引導幼兒學習整理自己的衣物,做老師的小幫手一起整理活動室;大班,我們引導幼兒學會給圖書、玩具進行分類擺放、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大班的老師還組織開展了實踐活動“整理我的小書包”,邀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參與,活動環節設計為“實踐—交流—再實踐—再交流”,幼兒在和一年級小學生的交往中習得了整理書包的技巧,在真實情境中提升了整理技能。
參與勞動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幼兒的服務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初步的責任感。我們開展了“小菜園種植”活動,大帶小一起播種、施肥、捉蟲、養護、收獲豐收;在“校園清潔小衛士”活動中,大帶小一起扮靚扮美校園。
為適應小學上課的時長,幼兒進入大班,我們會巧妙延長集體活動的時間,如通過豐富集體教學后的延伸活動內容,慢慢延長幼兒專注于某件事情的時間;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指導家長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幫助孩子調整晚上睡覺和早晨起床的時間,力求讓作息和小學生同步;“認識時鐘”活動中,我們還選用小學的一日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幫助幼兒理解時間和一日生活、學習的關系,同時引導幼兒學會利用鬧鐘進行時間管理。
幼小銜接是順應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在社會適應的過程中慢慢實現心智成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助推劑。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小到如廁、飲水的規則,大至區域活動、集體活動、戶外活動的規則等等,都是由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商定——參與規則建立的過程能夠讓幼兒更全面更快速地明白規則的含義,幼兒用他們自己能夠看得懂的圖式記錄規則并張貼于活動場地相應的位置,便于提醒全體幼兒自覺遵守。這種師幼共同參與規則制定的有效方法也被小學低年級的老師采納,有效協商、學會記錄,是小學生學習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大班幼兒每天離園前,我們也會布置一些任務讓幼兒回家完成,如: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個繪本故事,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一個小手工,養護一盆綠植等等,這樣既強化幼兒的任務意識,又鍛煉幼兒準確轉述他人意圖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醒家長每天要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為入小學后的學習生活做準備。
幼小銜接是為了維護健康的教育生態,變填鴨式的學習為探究式學習,變重說教為重實踐、重游戲,強調以兒童為中心,鼓勵兒童去發現、去嘗試、去積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驅力。
活動中,我們重視由淺入深地拋出問題,引導幼兒在和材料的互動中尋求答案,同時鼓勵幼兒邊探索邊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具有問題意識的兒童。讓幼兒觀察動植物的生長,學會用符號或簡單的圖畫記錄、測量、比較;師幼共創“我的名字”主題墻,讓幼兒嘗試書寫自己的名字,認識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運筆技能,學習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在探索活動中積累的學習經驗,能夠改變幼兒的思維模式,幫助幼兒習得自主學習的方式。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園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一起走進社區開展服務社會活動,走進書店了解圖書的種類、用途及讀書和科技進步的關系,一起去做“小交警”,一起去向農民伯伯請教草莓的大棚培植……生活中寬泛知識的積累,豐富了幼兒表達的素材,讓幼兒有話可說,生活中寬松環境的營造,給予了幼兒表達的自由,讓幼兒有話愿意說,小學生的共同參與,拓寬了幼兒表達的視界,讓幼兒有話能生動形象的說,表達能力的提升能夠助力幼兒入小學后的讀寫素養。
如何使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我們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數學趣味游戲,提供適宜的數學操作材料,創設有效的數學游戲情境,和孩子一起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育也注重生活化,游戲化,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積累數學經驗、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孩子們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游戲課程能夠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情緒情感,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提升學習的效能。
我們竭力讓課程回歸自然、傳統、兒童,重視學習品質的培養,保護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雙減”背景下的幼小銜接應該回歸游戲本色,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追求,以培育全面發展的幼兒為導向,讓每一個孩子切實享受到有意義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