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命教育;教學策略
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實施生命教育時,老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利用生動有趣“接地氣”的方式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提升教育的效果。老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水平,以促進幼兒的多方位發展。
小班的幼兒初次接觸幼兒園生活,有諸多不適應之處,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老師可以利用情境表演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不給陌生人開門》《不和陌生人走》等等場景為主題,帶領幼兒進行觀察和討論,并且讓幼兒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借由活動的開展,讓幼兒能夠了解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從而不相信陌生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老師可以將生命教育滲透于一日活動當中,依據教學活動當中的實際情況,配合相應的自我保護教育,比如帶領幼兒到操場活動時,要讓幼兒靠右扶著欄桿慢慢的走,不能在樓梯上打鬧;在吃午飯時,通過引導告知幼兒吃飯時不可以打鬧,不要大聲的說笑;在使用相關電器時,教授幼兒不要用手去觸摸插座孔等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突發事件也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良好時機,比如寶潔阿姨在擦玻璃時,突然玻璃掉落破碎,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老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能不能玩碎玻璃?用手去抓碎玻璃會怎么樣?等等,通過教育幼兒以后在經過有玻璃的物品時,都會盡量遠離。抓住生活當中的每一個教學點,能夠確保生命教育更加細致,并且用貼合于幼兒日常生活的方式,提升幼兒的接受能力,讓幼兒掌握更多的自我保護方法。
老師和家長之間要形成教育合力,不僅在園內,在家中也要教授幼兒相應的自我保護知識。比如過馬路時,家長要告知幼兒交通規則,在過馬路時不僅要看信號燈,同時還要看來往的車輛;當幼兒在家中爬窗臺陽臺時,要及時的制止等等。通過家園之間的合作,不僅讓幼兒掌握相應的安全知識,同時也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小班幼兒進行生命教育,能夠提高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培養其良好的自我保護能力,從而讓幼兒在面對危險情況時,能夠學會保護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實驗幼兒園 黃 曉 )